“葛洲坝水利枢纽”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葛洲坝水利枢纽''',中国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反调节工程。位于湖北省[...”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文件:葛洲坝水利枢纽风光1.JPG|thumb|300px|葛洲坝水利枢纽,2021年7月29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葛洲坝水利枢纽'''[[中国]][[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反调节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长江出三峡南津关后,江水被葛洲坝和西坝两岛分为3段,从右到左分别称为大江、二江和三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于此处。
+
'''葛洲坝水利枢纽'''([[英语]]:Gezhouba Water Control Project),[[中国]][[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位于[[湖北]][[宜昌]]境内[[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千米处,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是[[三峡水利枢纽]]的反调节工程,其作用为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的不恒定流,抬高水位,减缓比降,扩大过水断面,以利航运,并利用这段河道落差发电。
  
  葛洲坝水利枢纽主要由大坝、船闸、发电站、泄水闸、冲沙闸及挡水建筑物组成。坝顶全长2606.5米,最大坝高53.8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包括二江的发电站、泄水闸和三江的二、三号船闸、冲沙闸及其他挡水建筑物。二江电站装有7台水轮发电机组,一、二号机组容量为17万千瓦,其余5台机组容量为12.5万千瓦。工程于1970年12月30日开工,1981年1月3日大江开始截流。6月21日三江船闸正式通航,7月31日二江电站一号机组并网发电。二期工程包括大江电站、一号船闸、大江冲沙闸和混凝土挡水坝等。电站设计装机14台,机组容量12.5万千瓦。1988年葛洲坝工程全部完成,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141亿千瓦时。是中国大陆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截至1998年)。
+
20世纪50年代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规划葛洲坝工程在三峡工程之后或同期兴建。1970年因华中地区电力缺乏,并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中共中央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1970年开工,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且设计中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尚未解决,1972年主体工程暂停施工。1974年复工。
 +
 
 +
工程采取分期导流、分两期施工的方案。坝址处河床自右至左原有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将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一期工程大江过水,先建二、三江建筑物;二期工程建大江建筑物,同时利用大江上的横围堰挡水通航发电。1981年1月大江截流,6月三江船闸通航,7月二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85年4月,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1986年6月大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88年年底工程全部建成。1991年11月,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工程总投资48.48亿元,库区迁移人口2.46万人,淹没耕地1.13万亩(1亩≈0.0667公顷)。
 +
 
 +
自右至左枢纽主要建筑物布置:大江,大江冲沙闸、1号船闸(280米×34米)、大江电站厂房;二江,泄水闸、二江电站厂房;三江,2号船闸(280米×34米)、三江冲沙闸、3号船闸。挡水前沿全长2 606.5米,坝顶高程70米,最大坝高53.8米,正常蓄水位66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
 +
 
 +
27孔泄水闸位于二江中、右部,正对主流,最大泄水量84 000米<sup>3</sup>/秒,连同大江、三江冲沙闸共可下泄110 000米<sup>3</sup>/秒的校核洪水流量。泄水闸底板至闸顶高33米,设双扇闸门,上扇平板门,下扇弧形门,孔口尺寸均为12米×12米,其上为9米高的混凝土胸墙,以解决闸孔挡水高度大的问题。此亦为该工程的特点之一。
 +
 
 +
葛洲坝电站由进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尾水建筑物、防沙与防漂建筑物、中央控制楼、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葛洲坝水电站21台机组,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当时中国装机容量最大、机组台数最多的低水头河床式径流电站。其中17万千瓦的水轮机转轮直径11.3米,是当时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机组。电站包括大江电站和二江电站两部分。大江电站安装14台12.5万千瓦的机组,二江电站安装2台17万千瓦的机组和5台12.5万千瓦的机组,年发电量157亿千瓦·时。大江电站出线电压500千伏,二江电站出线电压220千伏。两个开关站分别布置在大江、二江两岸。为了向上海远距离送电,电站在中国首次采用±500千伏直流线路。因长江汛期洪水泥沙含量较多,电站每个机组段均设有1、2个排沙底孔。
 +
 
 +
葛洲坝电站投入华中电网运行后,主要供电湖北,其余电量分送河南、湖南、江西三省。1989年葛洲坝至上海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投入运行后,开始向华东地区供电。
 +
 
 +
大江与三江航道采取“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措施,上游均设防淤堤,大江下游设导航墙。三座船闸均为一级船闸,上下游设人字形闸门,槛上最小水深5米,可通行12 000吨大型船队。三座船闸的单向年通过能力为5 000万吨。
 +
 
 +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轮发电机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葛洲坝一期工程获大江截流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二期工程1993年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1994年葛洲坝水利工程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等奖。
 +
 
 +
 
 +
 
 +
[[Category:水利]]
 +
[[Category:水利枢纽]]
 +
[[Category:水利工程]]
 +
 
 +
[[Category:湖北]]
 +
[[Category:宜昌市]]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G音词语]]
 +
[[Category:葛]]

2023年9月30日 (六) 09:57的最后版本

葛洲坝水利枢纽,2021年7月29日。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葛洲坝水利枢纽英语:Gezhouba Water Control Project),中国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位于湖北宜昌境内长江三峡西陵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千米处,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是三峡水利枢纽的反调节工程,其作用为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的不恒定流,抬高水位,减缓比降,扩大过水断面,以利航运,并利用这段河道落差发电。

20世纪50年代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规划葛洲坝工程在三峡工程之后或同期兴建。1970年因华中地区电力缺乏,并为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中共中央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1970年开工,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且设计中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尚未解决,1972年主体工程暂停施工。1974年复工。

工程采取分期导流、分两期施工的方案。坝址处河床自右至左原有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将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一期工程大江过水,先建二、三江建筑物;二期工程建大江建筑物,同时利用大江上的横围堰挡水通航发电。1981年1月大江截流,6月三江船闸通航,7月二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85年4月,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1986年6月大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88年年底工程全部建成。1991年11月,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工程总投资48.48亿元,库区迁移人口2.46万人,淹没耕地1.13万亩(1亩≈0.0667公顷)。

自右至左枢纽主要建筑物布置:大江,大江冲沙闸、1号船闸(280米×34米)、大江电站厂房;二江,泄水闸、二江电站厂房;三江,2号船闸(280米×34米)、三江冲沙闸、3号船闸。挡水前沿全长2 606.5米,坝顶高程70米,最大坝高53.8米,正常蓄水位66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

27孔泄水闸位于二江中、右部,正对主流,最大泄水量84 000米3/秒,连同大江、三江冲沙闸共可下泄110 000米3/秒的校核洪水流量。泄水闸底板至闸顶高33米,设双扇闸门,上扇平板门,下扇弧形门,孔口尺寸均为12米×12米,其上为9米高的混凝土胸墙,以解决闸孔挡水高度大的问题。此亦为该工程的特点之一。

葛洲坝电站由进水建筑物、电站厂房、尾水建筑物、防沙与防漂建筑物、中央控制楼、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葛洲坝水电站21台机组,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当时中国装机容量最大、机组台数最多的低水头河床式径流电站。其中17万千瓦的水轮机转轮直径11.3米,是当时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机组。电站包括大江电站和二江电站两部分。大江电站安装14台12.5万千瓦的机组,二江电站安装2台17万千瓦的机组和5台12.5万千瓦的机组,年发电量157亿千瓦·时。大江电站出线电压500千伏,二江电站出线电压220千伏。两个开关站分别布置在大江、二江两岸。为了向上海远距离送电,电站在中国首次采用±500千伏直流线路。因长江汛期洪水泥沙含量较多,电站每个机组段均设有1、2个排沙底孔。

葛洲坝电站投入华中电网运行后,主要供电湖北,其余电量分送河南、湖南、江西三省。1989年葛洲坝至上海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投入运行后,开始向华东地区供电。

大江与三江航道采取“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措施,上游均设防淤堤,大江下游设导航墙。三座船闸均为一级船闸,上下游设人字形闸门,槛上最小水深5米,可通行12 000吨大型船队。三座船闸的单向年通过能力为5 000万吨。

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轮发电机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葛洲坝一期工程获大江截流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二期工程1993年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1994年葛洲坝水利工程获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