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同济大学'''(汉语拼音:Tongji Daxue),中国多科性的理工科大学。前身为同济德文医学校,1907年由德国人创...”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1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文件:同济大学校徽.png|right|thumb|160px|同济大学校徽]]
 +
[[文件: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园风光—教学北楼.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园风光—教学北楼]]
 +
[[文件: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门.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门]]
 +
[[文件: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门.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门]]
 +
[[文件: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园风光.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园风光]]
 +
[[文件: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天佑楼 前景.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天佑楼 前景]]
 +
[[文件:同济大学沪北校区—校门.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沪北校区—校门]]
 +
[[文件:同济大学沪北校区—济成楼.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沪北校区—济成楼]]
 +
[[文件:同济大学历史图片—吴淞校舍之大礼堂和工科教室(1920年代).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历史图片—吴淞校舍之大礼堂和工科教室(1920年代)]]
 +
[[文件:同济大学历史图片—国庆十周年时的同济校门.jpg|right|thumb|260px|同济大学历史图片—国庆十周年时的同济校门]]
  
  '''同济大学'''([[汉语拼音]]:Tongji Daxue),[[中国]]多科性的理工科大学。前身为同济德文医学校,1907年由[[德国]]人创建于[[上海]],设德文、医学两科。1912年学校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收归国有,定名为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7年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于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迁回上海复校。1949年以前,该校学制与课程设置均参照德国的教育制度。设有理、工、医、文、法5个学院及学习一年德语的新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多次院系调整,同济的文、法、医学院及部分理工专业陆续调出,同时集中了交通大学、大同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9校的土木建筑系(科、组)的师资与设备,成为中国高校中土木建筑、工程学科门数最齐全的工科大学。学校设物理、化学、建筑、测量、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外语等24个系,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结构学院、机械学院、环境工程学院、函授与成人教育学院7个学院。本科学制4年,研究生学制2~4年。1979年起,学校本科部分专业新生入学后先学1年德语,学制为5年。
+
  '''同济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66人。
 +
 
 +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
 
 +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
 +
 
 +
  同济大学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
 
 +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
 
 +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27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
 
 +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0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
 
 +
  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0万余册。
 +
 
 +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08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
 
 +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
*'''校训''':同舟共济
  
[[Category:中文词典]]
+
== 历史沿革 ==
[[Category:T音词条]]
+
 +
*1907年10月 德文医学堂
 +
*1912年 4月 同济医工学堂 
 +
*1917年 4月 同济医工学校
 +
*1923年 3月 同济大学
 +
*1927年 8月  国立同济大学
 +
*1937年 9月 迁浙江金华 
 +
*1937年11月 迁江西赣州、吉安
 +
*1938年 7月 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
*1938年 冬  迁云南昆明 
 +
*1940年10月 迁四川宜宾李庄 
 +
*1946年 4月  迁回上海 
 +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 
 +
*1949年 9月  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 
 +
*1949年10月 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
*1951年  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后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后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
*1952年 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
*1954年 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
*1958年  改由建工部领导
 +
*1960年 6月 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
*1960年10月  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
*1966年  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
*1979年 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
*1995年10月 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
*1996年 7月 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
 +
*2000年 4月 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 
 +
*2002年 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
*2003年 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
*2004年 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
*2007年 建校100周年         
 +
*2010年 教育部与上海市继续共建
  
 +
== 校领导 ==
 +
 +
=== 现任领导 ===
 +
 +
*党委书记:方守恩
 +
**党委副书记:钟志华、马锦明、姜富明、徐建平
 +
**纪委书记:姜富明
 +
 +
*校长:钟志华
 +
**常务副校长:伍江
 +
**副校长:江波、吴志强、吕培明、顾祥林
 +
 +
=== 历任领导 ===
 +
 +
====历任党委书记====
 +
 +
*蒋梯云 1952.2-1953.1
 +
*薛尚实 1953.1-1959.5
 +
*王涛  1959.7-1977.10
 +
*黄耕夫 1977.10-1980.1
 +
*王零  1980.1-1984.4
 +
*张纪衡 1984.4-1991.5
 +
*王建云 1991.5-2000.3
 +
*程天权 2000.4-2001.2
 +
*周家伦 2001.2-2011.11 
 +
*周祖翼 2011.11-2014.8
 +
*杨贤金 2014.12—2017.5       
 +
 +
====历任校长====
 +
 +
*埃里希.宝隆 1907.6─1909.3
 +
*福沙伯 1909.3—1917.3
 +
*贝伦子 1912—1919(工学);1921—1927(工学)
 +
*沈恩孚 1917—1923(常务校董)
 +
*袁希涛 1923—1927(常务校董)
 +
*阮尚介 1917.3—1927.3
 +
*张仲苏 1927.8—1929.3
 +
*张群  1929.3—1929.6
 +
*胡庶华 1929.6—1932.9
 +
*翁之龙 1932.9—1939.4
 +
*赵士卿 1939.4—1940.7 
 +
*周均时 1940.7—1942.2 
 +
*丁文渊 1942.2—1944.7
 +
*徐诵明 1944.7—1946.6
 +
*董洗凡 1946.7—1947.9
 +
*丁文渊 1947.9—1948.12
 +
*夏坚白 1948.12—1953.11 
 +
*薛尚实 1953.11—1959.4
 +
*王涛  1959.4—1977.10
 +
*李国豪 1977.10—1984.4
 +
*江景波 1984.4—1989.2
 +
*高廷耀 1989.2—1995.2
 +
*吴启迪 1995.2—2003.7
 +
*万钢  2003.7—2004.7(主持工作副校长);2004.7—2007.8(校长)
 +
*裴钢  2007.8—2016.9 
 +
 +
== 院系设置 ==
 +
 +
::[[文件:同济大学院系设置.png]]
 +
 +
== 参考条目 ==
 +
 +
*[[中国普通高校]]
 +
 +
[[Category:教育]]
 +
[[Category:中国教育]]
 
[[Category:中国普通高校]]
 
[[Category:中国普通高校]]
 +
 +
[[Category:211工程大学]]
 +
 +
[[Category:上海市]]

2024年5月2日 (四) 12:25的最后版本

同济大学校徽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园风光—教学北楼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门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门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园风光
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天佑楼 前景
同济大学沪北校区—校门
同济大学沪北校区—济成楼
同济大学历史图片—吴淞校舍之大礼堂和工科教室(1920年代)
同济大学历史图片—国庆十周年时的同济校门

  同济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66人。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

  同济大学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27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0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0万余册。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08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 校训:同舟共济

历史沿革

  • 1907年10月 德文医学堂
  • 1912年 4月 同济医工学堂
  • 1917年 4月 同济医工学校
  • 1923年 3月 同济大学
  • 1927年 8月 国立同济大学
  • 1937年 9月 迁浙江金华
  • 1937年11月 迁江西赣州、吉安
  • 1938年 7月 迁广西贺县八步镇
  • 1938年 冬 迁云南昆明
  • 1940年10月 迁四川宜宾李庄
  • 1946年 4月 迁回上海
  •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6月25日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
  • 1949年 9月 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
  • 1949年10月 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 1951年  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后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后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 1952年 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
  • 1954年 恢复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
  • 1958年  改由建工部领导
  • 1960年 6月 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 1960年10月 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 1966年 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 1979年 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 1995年10月 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 1996年 7月 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
  • 2000年 4月 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
  • 2002年 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 2003年 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 2004年 列为中组部直管高校
  • 2007年 建校100周年
  • 2010年 教育部与上海市继续共建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方守恩
    • 党委副书记:钟志华、马锦明、姜富明、徐建平
    • 纪委书记:姜富明
  • 校长:钟志华
    • 常务副校长:伍江
    • 副校长:江波、吴志强、吕培明、顾祥林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 蒋梯云 1952.2-1953.1
  • 薛尚实 1953.1-1959.5
  • 王涛  1959.7-1977.10
  • 黄耕夫 1977.10-1980.1
  • 王零  1980.1-1984.4
  • 张纪衡 1984.4-1991.5
  • 王建云 1991.5-2000.3
  • 程天权 2000.4-2001.2
  • 周家伦 2001.2-2011.11
  • 周祖翼 2011.11-2014.8
  • 杨贤金 2014.12—2017.5

历任校长

  • 埃里希.宝隆 1907.6─1909.3
  • 福沙伯 1909.3—1917.3
  • 贝伦子 1912—1919(工学);1921—1927(工学)
  • 沈恩孚 1917—1923(常务校董)
  • 袁希涛 1923—1927(常务校董)
  • 阮尚介 1917.3—1927.3
  • 张仲苏 1927.8—1929.3
  • 张群  1929.3—1929.6
  • 胡庶华 1929.6—1932.9
  • 翁之龙 1932.9—1939.4
  • 赵士卿 1939.4—1940.7
  • 周均时 1940.7—1942.2
  • 丁文渊 1942.2—1944.7
  • 徐诵明 1944.7—1946.6
  • 董洗凡 1946.7—1947.9
  • 丁文渊 1947.9—1948.12
  • 夏坚白 1948.12—1953.11
  • 薛尚实 1953.11—1959.4
  • 王涛  1959.4—1977.10
  • 李国豪 1977.10—1984.4
  • 江景波 1984.4—1989.2
  • 高廷耀 1989.2—1995.2
  • 吴启迪 1995.2—2003.7
  • 万钢  2003.7—2004.7(主持工作副校长);2004.7—2007.8(校长)
  • 裴钢  2007.8—2016.9

院系设置

同济大学院系设置.png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