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普朗特”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普朗特'''(1875~1953;Prandtl,Ludwig),德国物理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1875年2月4日生于弗赖辛,1953年8月1...”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3行: 第3行:
  
 
  普朗特在[[固体力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的博士论文探讨了狭长矩形截面梁的侧向稳定性。1903年提出了柱体扭转问题的薄膜比拟法。他继承并推广了A.J.C.B.de圣维南所开创的塑性流动的研究。T.von卡门在他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柱体塑性区的屈曲问题。普朗特还解决了半无限体受狭条均匀压力时的塑性流动分析。著有《普朗特全集》、《流体力学概论》,此外还与O.G.蒂琼合写《应用水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1931)等。
 
  普朗特在[[固体力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的博士论文探讨了狭长矩形截面梁的侧向稳定性。1903年提出了柱体扭转问题的薄膜比拟法。他继承并推广了A.J.C.B.de圣维南所开创的塑性流动的研究。T.von卡门在他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柱体塑性区的屈曲问题。普朗特还解决了半无限体受狭条均匀压力时的塑性流动分析。著有《普朗特全集》、《流体力学概论》,此外还与O.G.蒂琼合写《应用水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1931)等。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P音词条]]
 +
[[Category:P音条目]]

2017年4月19日 (三) 17:45的版本

  普朗特(1875~1953;Prandtl,Ludwig),德国物理学家。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1875年2月4日生于弗赖辛,1953年8月15日卒于格丁根。他在大学时学机械工程,后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弹性力学,1900年获得博士学位。1901年在机械厂工作,发现了气流分离问题。后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时,用自制水槽观察绕曲面的流动,3年后提出边界层理论,建立绕物体流动的小粘性边界层方程,以解决计算摩擦阻力、求解分离区和热交换等问题。奠定了现代流体力学的基础。普朗特在流体力学方面的其他贡献有:①风洞实验技术。他认为研究空气动力学必须作模型实验。1906年建造了德国第一个风洞(见空气动力学实验),1917年又建成格丁根式风洞。②机翼理论。在实验基础上,他于1913~1918年提出了举力线理论和最小诱导阻力理论,后又提出举力面理论等。③湍流理论。提出层流稳定性和湍流混合长度理论。此外还有亚声速相似律和可压缩绕角膨胀流动,后被称为普朗特-迈耶尔流动。他在气象学方面也有创造性论著。

  普朗特在固体力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的博士论文探讨了狭长矩形截面梁的侧向稳定性。1903年提出了柱体扭转问题的薄膜比拟法。他继承并推广了A.J.C.B.de圣维南所开创的塑性流动的研究。T.von卡门在他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柱体塑性区的屈曲问题。普朗特还解决了半无限体受狭条均匀压力时的塑性流动分析。著有《普朗特全集》、《流体力学概论》,此外还与O.G.蒂琼合写《应用水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19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