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文件:99174.jpg|right|thumb|280px|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
 
[[文件:99174.jpg|right|thumb|280px|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
[[文件:99171.jpg|right|thumb|280px|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文件:99170.jpg|right|thumb|280px|赵州桥,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赵州桥'''([[汉语拼音]]:Zhaozhou Qiao;[[英语]]:Zhaozhou Bridge;Anji Bridge),又名'''安济桥'''、'''大石桥''',座落在[[河北|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洨河之上,距[[石家庄|石家庄市]]东南区域约45公里。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桥,建于[[隋朝|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由杰出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北宋]]时期哲宗皇帝北巡时赐名“安济”(意为“安渡济民”)。是世界上现存最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学水平极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古石拱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为“天下雄胜”,今人誉其为“天下第一桥”、“现代钢筋混凝土拱桥的祖先”。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此桥为[[鲁班]]祖师修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
 
  '''赵州桥'''([[汉语拼音]]:Zhaozhou Qiao;[[英语]]:Zhaozhou Bridge;Anji Bridge),又名'''安济桥'''、'''大石桥''',座落在[[河北|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洨河之上,距[[石家庄|石家庄市]]东南区域约45公里。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桥,建于[[隋朝|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由杰出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北宋]]时期哲宗皇帝北巡时赐名“安济”(意为“安渡济民”)。是世界上现存最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学水平极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古石拱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为“天下雄胜”,今人誉其为“天下第一桥”、“现代钢筋混凝土拱桥的祖先”。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此桥为[[鲁班]]祖师修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
第11行: 第9行:
 
  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清朝|清代]]以前有记载的修缮共有七次,依次是[[唐朝|唐]]贞元八年,[[宋朝|宋]]治平三年,[[明朝|明]]嘉靖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清道光元年,[[中华民国|民国]]二十一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至1958年对赵州桥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并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精密测量。栏板、望柱等均按出土的隋代原样精雕细刻,此次修缮工程之浩大、修复之完善是前所未有的。
 
  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清朝|清代]]以前有记载的修缮共有七次,依次是[[唐朝|唐]]贞元八年,[[宋朝|宋]]治平三年,[[明朝|明]]嘉靖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清道光元年,[[中华民国|民国]]二十一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至1958年对赵州桥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并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精密测量。栏板、望柱等均按出土的隋代原样精雕细刻,此次修缮工程之浩大、修复之完善是前所未有的。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
+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
  
 
== 建筑特色 ==
 
== 建筑特色 ==
[[文件:99172.gif|right|thumb|200px|赵州桥设计建造者 李春塑像]]
+
[[文件:99171.jpg|right|thumb|280px|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
[[文件:99170.jpg|right|thumb|280px|赵州桥,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赵州桥是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桥长50.82米,宽9米,南北向横跨洨河之上,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大桥券上方左右各有两个小空撞券。大桥圆弧拱跨度37.47米,圆弧拱的半径为27.7米,圆弧拱的高度为7.23米,扁平率(拱高/跨度之半)为0.38(高宽比为 7.23/37.47 =0.19),远低于半圆拱。实际上赵州桥圆弧段的圆心角只有84°,略小于1/4圆周,基本上是一座1/4圆拱桥(坦弧圆拱桥),桥拱的仰角为42°(近45°)。1/4圆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2)=1.1,半圆弧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1.57,在同等跨度的情况下,1/4弧拱桥的弧长,比半圆弧拱桥的弧长,短少43%。因此赵州桥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既减轻桥身的自重和应力,又使桥面坡度比较平坦,便利桥上的交通。由于赵州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李春能在1300多年前的隋代意识到大跨度拱桥并不是非半圆拱不可,从而建成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造。
 
  赵州桥是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桥长50.82米,宽9米,南北向横跨洨河之上,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大桥券上方左右各有两个小空撞券。大桥圆弧拱跨度37.47米,圆弧拱的半径为27.7米,圆弧拱的高度为7.23米,扁平率(拱高/跨度之半)为0.38(高宽比为 7.23/37.47 =0.19),远低于半圆拱。实际上赵州桥圆弧段的圆心角只有84°,略小于1/4圆周,基本上是一座1/4圆拱桥(坦弧圆拱桥),桥拱的仰角为42°(近45°)。1/4圆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2)=1.1,半圆弧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1.57,在同等跨度的情况下,1/4弧拱桥的弧长,比半圆弧拱桥的弧长,短少43%。因此赵州桥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既减轻桥身的自重和应力,又使桥面坡度比较平坦,便利桥上的交通。由于赵州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李春能在1300多年前的隋代意识到大跨度拱桥并不是非半圆拱不可,从而建成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造。
第82行: 第81行:
 
  国内外学界对赵州桥有很高的评价:
 
  国内外学界对赵州桥有很高的评价:
  
    梁思成:“河北赵县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
  梁思成:“河北赵县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李约瑟:“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
  李约瑟:“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 Fugl-Meyer):“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 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
  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 Fugl-Meyer):“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 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 赵州桥史话 ==
 
== 赵州桥史话 ==
第181行: 第180行:
  
 
与赵州桥有关的人物
 
与赵州桥有关的人物
 +
 +
[[文件:99172.gif|right|thumb|200px|赵州桥设计建造者 李春塑像]]
  
 
  在营造赵州桥,修缮赵州桥,保护赵州桥以及宣传州桥中,突出人物包括总设计师李春、能工巧匠李通等;为修缮赵州桥积极捐助、倡导,负责工和管理者张居敬、张居仁兄弟,王元治痒生;为宣传赵州桥的知名度,并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著名大法师从谂;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理服人,保护限赵州桥的老革命工作者陶治。
 
  在营造赵州桥,修缮赵州桥,保护赵州桥以及宣传州桥中,突出人物包括总设计师李春、能工巧匠李通等;为修缮赵州桥积极捐助、倡导,负责工和管理者张居敬、张居仁兄弟,王元治痒生;为宣传赵州桥的知名度,并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著名大法师从谂;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理服人,保护限赵州桥的老革命工作者陶治。

2012年11月28日 (三) 09:39的版本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

  赵州桥汉语拼音:Zhaozhou Qiao;英语:Zhaozhou Bridge;Anji Bridge),又名安济桥大石桥,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洨河之上,距石家庄市东南区域约45公里。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敞肩拱石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由杰出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北宋时期哲宗皇帝北巡时赐名“安济”(意为“安渡济民”)。是世界上现存最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学水平极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古石拱桥,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为“天下雄胜”,今人誉其为“天下第一桥”、“现代钢筋混凝土拱桥的祖先”。千百年来,民间均传说此桥为鲁班祖师修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牌树碑。

  赵州桥为大型单跨圆弧敞肩石拱桥,全长64.40米,桥面宽9米,主拱由28道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净跨37.02米,拱矢(拱顶至拱脚水平线距离)7.23米,主拱两端靠桥的两个小拱净跨3.81米,近桥中央的两个汴拱跨度为2.85米。通体为巨大花岗岩石块组成。赵州桥跨度之大为古代桥梁之首,目弧形平缓,桥上行车、河中航船、水陆两便,并且排水功能很大,减少了洪水对桥体的冲击力。桥拱采用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成体系,便于施工和日后修缮。

  赵州桥首创的“敞肩拱”结构形式,产生了一系列的良好效果,即可节约石料,减轻桥自重,减轻对桥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还可以辅以渲泄洪水,增大排水量,减少水流对桥体的冲刷,符合结构力学原理,提高了大桥的稳定性承载功能。其设计构思精巧,在世界桥梁史上是一项极其伟大的成就,对后建的桥梁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争相仿造者甚多,进而形成了赵州桥敞肩拱学派。

  赵州桥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清代以前有记载的修缮共有七次,依次是贞元八年,治平三年,嘉靖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清道光元年,民国二十一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至1958年对赵州桥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并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精密测量。栏板、望柱等均按出土的隋代原样精雕细刻,此次修缮工程之浩大、修复之完善是前所未有的。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

建筑特色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赵州桥是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桥长50.82米,宽9米,南北向横跨洨河之上,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大桥券上方左右各有两个小空撞券。大桥圆弧拱跨度37.47米,圆弧拱的半径为27.7米,圆弧拱的高度为7.23米,扁平率(拱高/跨度之半)为0.38(高宽比为 7.23/37.47 =0.19),远低于半圆拱。实际上赵州桥圆弧段的圆心角只有84°,略小于1/4圆周,基本上是一座1/4圆拱桥(坦弧圆拱桥),桥拱的仰角为42°(近45°)。1/4圆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2)=1.1,半圆弧拱桥的弧长与跨度比为π/2=1.57,在同等跨度的情况下,1/4弧拱桥的弧长,比半圆弧拱桥的弧长,短少43%。因此赵州桥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既减轻桥身的自重和应力,又使桥面坡度比较平坦,便利桥上的交通。由于赵州桥圆弧拱的跨度大,圆弧拱仍然够高,水上船只来往通过非常方便。李春能在1300多年前的隋代意识到大跨度拱桥并不是非半圆拱不可,从而建成这种跨度大、扁平率低的单孔1/4圆拱桥梁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造。

  赵州桥的桥券,是由4层28道弧形石砌券并排而成,和一些汉代石桥采用的纵连砌券法不同。每道弧形石砌券,宽约35厘米。砌弧形石券的长方形石块,长度在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两石块之间由两组腰铁栓牢。为避免28道并排的弧形石砌券相互分离,李春特意设计每道弧形石砌券在桥的两头略大,逐渐向桥拱中心略微收小。结果使桥面在两头略宽约9米,桥心略窄约8.5米,相差0.5米。此种向中心受窄的设计,使得靠外边的弧形石券在重力之下,有向内倾斜的分力,使弧形石券相互靠拢。

  四个小桥券分布在桥两端,每端个二。这种建筑式样,称为敞肩空撞券,也是李春独特的创举,既能节约石料二百多立方米,又能减轻了桥身五分之一的重量,发大水时还可以起到分洪作用,减轻了洪流对桥身的冲击力量。由于赵州桥在工程设计上的许多优点,所以经历了十次洪水,八场战争和多次地震,依然能保留到现在。

  赵州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圆弧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类似的敞肩空撞券桥。

  赵州桥上个部件的装饰也十分精美,顶部,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兽,寄托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

  与赵州桥同时期河北井陉县615年建成的楼殿桥,扁平率更低,只有0.32,但跨度小许多,只18米。河北省还有其他两座1/4弧形拱桥,1130年建成的宋代赵县永通桥,跨度25.9米,扁平率0.23,为扁平率之冠,还有1175年建成的金朝滦县凌空桥,跨度20米,扁平率0.3。

  西方直到13世纪,跨度在24米以上的大跨度弧拱桥,扁平率都在0.70-0.83之间,基本上属于半圆拱桥。例如古罗马前62年的 Fabriccius 桥,跨度24.8米,扁平率为0.83,与圆心夹角为159°,基本上是一座半圆拱桥。1187年法国圣贝内泽桥,跨度33.7米,扁平率0.70。 欧洲现存最早的圆弧拱桥建于2世纪的Alconétar多孔桥遗迹,扁平率0.5-0.6(高宽比为0.25-0.3),但跨度很小,第一、二拱跨度仅仅为6.72米,7.28米。扁平的大跨度圆弧拱桥在14世纪初在欧洲始露端倪,例如1306年法国罗拿河上的 St Esprit桥,跨度34米,扁平率为0.51,无论跨度或扁平率都不及赵州桥。要到14世纪中叶开始,大跨度1/4圆拱桥才在欧洲流行。欧洲到了1345年才出现跨度29.9米,扁平率为0.37的大跨度扁平1/4圆弧拱桥——佛罗伦萨的老桥。

民间传说

  赵州桥是隋代李春主持修建。这一点早有定论。但在民间,老百姓并不认账,说,赵州桥是鲁班一夜之间修建而成。

  关于赵州桥最有名的民间文艺作品是河北民歌“小放牛”。歌中唱道:

    赵州石桥什么人修?

    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轧(或碾)了一道沟?

  对唱答案分别是:鲁班爷、圣人(一说古人)、张果老、柴王爷或柴世宗。

  相传这座大桥建成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去赶热闹。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于是他们便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带着装有太阳、月亮的褡裢,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见不好,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

库伦象教寺戏曲彩绘《赵州桥》(画面中赵匡胤身边有一条龙,因损毁,需放大才能看清)杨卫东摄,画面上拱桥正中有“照州桥”字样。“照”显然是“赵”的误写,图片来源:通辽日报

  还有故事(见右图)说:

  鲁班修好赵州桥以后,消息惊动了东海蓬莱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张果老向来好热闹,他约来柴王爷,即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张果老搬来日月星辰,装在褡裢里;柴荣搬来四大名山,放在独轮车上。因为车太重,他又唤来赵匡胤帮他拉车。张果老和柴荣一上桥,就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状,急忙跳下河,用手托住桥。张果老与柴荣过了桥,石桥安然无恙。

  在民间故事中,柴王爷推车,赵匡胤拉车,原本有典故。据说,柴、赵二人在发迹之前就曾以推车为业。还有,赵匡胤的皇位是由柴荣禅位而来(此说与史实不符)。

  在这个故事中,应有鲁班、张果老、柴荣、赵匡胤四个人物。可在这幅画中却有五个人物。除了桥下的鲁班外,桥上还有四人:张果老骑驴、柴荣推车。而拉车的却明显不是赵匡胤,而是一位穿皂衣、带英雄帽的大汉。柴荣的车上装的也不是四大名山。赵匡胤到哪儿去了?原来,赵匡胤在张果老的身后,手举一条盘龙棍,身后有一条龙,表明他的身份。另外,赵匡胤身旁,有一股仙气升起,仙气里画有四堆乱石,这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四大名山。

  那么, 给柴荣拉车的又是谁呢?在民间传说里,还有两位“神仙”也在场,那就是牛王爷和马王爷。

  张果老和柴荣过了桥,见桥完好无损,有点扫兴,张果老对鲁班说了一句:“真是有眼无珠”。意思是说鲁班连神仙都不认识。鲁班也悔恨自己眼拙,伸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来,扔到桥上。鲁班的眼珠一落到桥上,立即变成一颗夜明珠,光华烁烁。牛王爷和马王爷见状忙上去争抢,马王爷手快,率先抢到手。他怕牛王爷再与他争抢,情急之下,把眼珠按到自己的额头上。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不给你点厉害,你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的来历。同时,也是木匠吊线是为什么总是闭上左眼,只用一只右眼的缘故。

  在诸多民间故事版本中,与这段故事联系最密切的就属马王爷,那么,为柴王爷拉车的是不是马王爷呢?

  戏曲演出与民间故事有所不同,它力求更具观赏性,即视觉效应。有时,根据故事需要,要尽量使行当更全,以塑造不同身份,不同性格。戏曲故事多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是集民间故事之大成者。同时,为了符合舞台演出需要,烘托演出效果,对原有的故事进行适当改编也是常有的事。

  关于右图画面上拱桥正中有“照州桥”字样。“照”显然是“赵”的误写。

评价与荣誉

  1961年,赵州桥(大石桥)和赵县的另一座著名的圆弧拱桥永通桥(小石桥)、四川泸定桥同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重点保护的三座古桥。

  196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赵州桥特种纪念邮票。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将赵州桥定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有赵州桥和万里长城获选。

  1996年,中国文物局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提交赵州桥申遗报告,提名理由为“赵州桥首创敞肩圆弧拱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已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第95号:赵州桥。

  国内外学界对赵州桥有很高的评价:

  梁思成:“河北赵县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李约瑟:“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

  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 Fugl-Meyer):“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 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赵州桥史话

梁思成对赵州桥的调查

  1933年冬,梁思成莫宗江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当时一首提到应州塔和赵州桥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引起他的注意,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应州塔的考察,歌谣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赵县重新发现了赵州桥,随即对赵州桥进行详细的考察,绘制《河北赵县赵州桥平、立、剖平面图》,并写成论文发表在营造学社的《汇刊》上。从此赵州桥便闻名世界。当时赵州桥的南端还有一座关帝庙木构建筑,现已不存。

  下面是梁思成的《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附永通桥、济美桥》内容摘要:

  绪言

  北方有四大胜迹著名得非常普遍,提起来,乡间的男女老少大半都晓得“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为着给记忆力的方便,这两句歌谣便将那四大胜迹串在一起,成了许多常识之一种。

  四处中之赵州桥,在一般平民心目中,更是个熟识的古迹。《小放牛》里的:

    赵州桥,鲁班爷修,

    玉石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谁没有听过或哼过它几遍?这平民心目中的四件宝贝,我前已调查考证过两处。第一处正定,不止是那73尽铜铸观音可观,隆兴寺全寺中各个建筑,县是宋代遗建中极重要的实物。第二处应县佛宫寺木塔,全塔木钩,高60余米,建于辽清宁二年,为我国木塔中之最古者;巍峨雄壮,经八百余年风雨,依然屹立,宜尊为国宝之一。

  这一次考察赵州,不意不单是得见伟丽惊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并县得认识研究这千数百年前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所以除却沧州铁狮子我尚未得瞻仰不能置辞外,我对于北方歌谣中所称扬的三个宝贝,实在赞叹敬仰不能自己,且相信今日的知识阶级中人,对这几件石传瑰宝,确有认识爱护的必要,敢以介绍人的资格,将我所考察所测绘的作成报告,附以关于这桥建筑及工程方面的分析,献与国内同好。

  除大石桥外,在赵州更得到许多宝贝,其中有两座桥,一座是县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即所谓小石桥;一座是县西南八里宋村的济美桥。因为他们与大石桥多有相同点,所以一并在此叙述。

  在赵州调查期间,蒙县立中学校长耿平允生及诸教员多方帮书忙,并许假住校中;县政府,建设局,保卫团亦处处保护,给予便利,都是我们所极感谢的。

  安济桥

  安济桥,俗呼大石桥,赵县南门外五里水上,一道雄伟的单孔弧券,横跨在河之两岸,在券之两端,各发两小券。桥之北端,有很长的甬道,由较低的北岸村中渐达桥上。南岸的高度比桥背低不多,不用甬道,而在桥头建立关客一痤;是砖砌的高台,下通门洞,凡是由桥上经过的行旅,都得由这门洞通行。桥面分为三股道路,正中走车,两旁行人。关帝这门洞通行。桥面分为三股道路,正中走车,两旁行人。关帝阁前树立一对旗杆,好象是区划出大石桥最南头的标识。

  这一带的乡下人都相信赵州桥是“鲁班爷”修的,他们并且相信现在所看见的大石券,是直通入水底,成一个整圆券洞!但是这大石券由南北两墩壁垒起,跨长37.47米(约十二丈)且为弧券。

  按光绪《赵州志》卷一:

  安济桥在州南五里水上,一名大石桥,乃隋匠李春所造,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上有兽迹,相传是张果老倒骑驴处……

  关于安济桥的诗铭记赞,志载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为唐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

  赵州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柳,方版促郁,缄穹隆崇,豁然无楹,吁,可怪矣!又详乎メ插骈,磨砻致密,百象一,仍州灰璺,腰铁蹙。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荡突。虽怀山而固护焉,非夫深智远虑,莫能创是。其栏槛柱,锤龙兽之状,蟋绕踞,眭盱翕,若飞若动。……

  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存。张嘉贞,新唐书中有传,武后时,拜监察御史,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为中书令,当时距隋亡仅仅百年,既说隋匠李春,当属可靠,其他描写的句子,如“缄穹隆崇,豁然无楹”,“腰铁蹙”和“两涯嵌四穴”,还都与我们现在所见的一样。只是“其栏槛柱,锤龙兽之状,蟋绕踞,眭盱翕,若飞若动”则已改变。现在桥的西面,有石栏版,正中几片刻有“龙兽之状”刀法布局,都不见得出奇,当为清代补葺,东面南端,尚存有旧栏两版,或者就是《小放牛》里的“玉石栏杆”,但这旧栏也无非是明代重修时遗物而已。至于文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正可表明这桥的造法及式样,乃是一个天才的独创,并不是普通匠人沾袭一个时代固有的规矩的作品;这真正作者问题,逢当格外严重些。

  志中所录唐代桥铭尚有李翱、刘涣、张三篇,对于桥的构造和历史虽没有记载,但可证明这桥在唐代已是“天下之雄胜”。些勒铭名的原石,也都不存大了。

  在小券的壁上,刻有历代的诗铭题字,其中有大观宣和及金元明的年号。这千三百余年的国宝名迹,将每个时代的景仰,为我们留存到今日。

  这坚壮的石桥,在明代以前,大概情形很好。赵州志录有明张居敬重修大石桥记,算是修葺的第一次记录。记中说:

  世庙初,有薪者,以航运置桥下,火逸延焚,致桥石微隙,而腰铁因之剥销;且上为辎重穿蔽。先大夫目击危之曰:弗葺将就颓也!以癸亥岁,率里中杜锐等肩其役,垂若而年,石蔽如前,余兄弟复谋请李县等规工而董之,令僧人明进缘募得若干缗,而郡守王公,实先为督勒。经始庆丁酉秋,而冬告竣,胜地飞梁,依然如故。……

  按张居敬隆庆丁卯(公元1567年)举人,他的父亲张时泰,嘉靖甲子(公元1564年)举人,中举只比他早三年。记中所谓癸亥,大概是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丁酉乃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这是我们所知道修桥的唯一记录,而当时亦只是“石微隙而腰铁剥销”而已。

  现在桥之东面已毁坏,西面石极新。居乡人说,桥之西面于明末坏崩,按当在万历重修之后若干年,而于乾隆年间重修,但并无碑记。桥之东面,亦于乾隆年间崩落,至今尚未修葺。落下的石块,还成列的卧在河床下。现在若想拾起重修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石桥所跨的水,现在只乘下干涸的河床,掘下2米余,方才有水,令人疑惑那里来的“怒水荡突。”按《州志》引《旧志》说水有四泉;张孝时《河考》谓其“发源于封龙山……瀑布悬崖,水皆从石罅中流出,……”《汉书地理志》则谓“井劲山水所出”;这许多不同的说法,正足以证明水的干涸不是今日始有的现象。但是此桥建造之必要,定因如《水经注》里所说“水不出山,而假力于近山之泉,……”“受西山诸水,每大雨时行,伏水迅发,建瓴而下,势不可遏,……”“当时颇称巨川,今仅有涓涓细流,唯夏秋霖潦,挟众山泉来注,然不久复为细流矣。”

  现在水的河床,无疑比石桥初建的时候高得多。大券的两端,都已被千余年的淤泥掩埋,券的长度是无由得知。我们实测的数目,南北较大的小券的墩壁(金刚墙)间之距离37.47米,由四十三块大小不同的楔石砌成;但自墩壁以外大券还继续的现下去其净跨长度,当然在这数目以上。这样大的单孔券,在以楣式为主要建筑方法的中国,尤其是在一千三百余年以前,实在是一桩值得惊异的事情。诚然,在欧洲石建筑中,37米乃至40米以上的大券或圆顶,并不算十分稀奇。罗马的帕蒂农(公元123)年)大圆顶径约42.5米,半径约21米;与安济桥约略同时的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今为礼拜寺),大圆顶径约32.6米,半径17.2米。安济桥的净跨固然比这些都小,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点,乃在安济桥的券乃是一个“弧券”,其半径约合27.7米;假使它完成整券,是跨当合554米,应当是古代有数的大券了。中国用券,最古的例见于周汉陵墓,如近岁洛阳发现的周末韩君墓,墓站上有石券,旅顺附近南山里诸汉墓,门上皆在圆券;鲁蜀诸汉墓,亦多发券。至于券桥之产生,文献与实物,俱无佐证,是否受外来影响,尚待考证。我们所知道关于券桥最初的记载,有《水经注谷水》条:

  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涧有石梁,即旅人桥。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

  由文认上看来,其为券桥,殆少疑义,且后世纪录券桥文字中所常用“几孔”字样,并末见到,所以或许也是一座单孔券桥。后世常见的多孔券桥,其重量须分布于立在河心的墩子上,即今日所谓金刚墙。但是古代河心多用柱一木柱或石柱?D石墩见于记载之始者,为唐洛阳天津桥,于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在这种方法发明以前,我颇疑六朝以前的券桥都是单券由此岸达于彼岸的。所以大石桥的尺寸造法虽然非常,但单券则许是当时所知道的唯一办法。

  现代通用的砌券方法,是罗马式的纵联砌券法,砌层与券筒的中轴线平行而在各层之间使砌缝相错,使券筒成为一整个的。许多汉代墓券,也是用罗马式砌法。济桥大券小券的砌法,出我意外的,乃是巴比伦式砌法。安济桥大券小券的砌法,出我意外的,乃是用罗巴比伦式的并列砌券法,用28道单独的券,并比排列着,每道宽约35厘料强。大券厚1.03米,全部厚度相同(图48)。

  每石长度并不相同,自70厘米至109厘料不等。各块之间皆用“腰铁”两件相连,无论表券(即券面)里券,都是如此做法。西面券顶正中如意石刻有兽面,并用腰铁三个;这是近代重修的。券面隐起双线两道,大概是按原状做成。各道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络,除却在大券之上,用厚约33厘米的石板,依着券筒用不甚整齐的纵联式砌法铺在券上,其主要砌缝与大券二十八道券缝成正角;即清式瓦作发券上之“伏”。它的功用,似在做各道单独的大券间的联络构材。但是这单薄的伏一尤其是中部?D和它上面不甚重的荷载所产生的磨擦力并不足以阴止这些各个券的向外倒出的倾向。

  大券两面三刀端下的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D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一层销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他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D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发掘一,我因不得知道桥基造法而失望,也正如乡下人,因不能证实桥券为整圆而大失望一样。

  再讲这长扁的大券上面,每端所负的两个小券,张嘉贞《铭》所说的“两涯嵌四穴”,真是可惊异的表现出一种极近代的进步的工程精神。罗马时代的水沟诚然也是券上加券,但那上券乃立下券的券墩上,而且那种引水法,并不一珲是智慧的表现,虽然为着它气魄雄厚,古意纵横,博得许多的荣雀。这种将小券伏在大券上,以减少材料,减轻荷载的空撞券法,在欧洲直至近代工程中,才是一种极通用的做法。欧洲古代的桥,如法国Montauban十四世纪建造的Pont des Consuls,虽然在墩之上部发小券,但小券并不伏在主券上。真正的空撞券桥,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盛行于欧洲。

赵州桥的保护管理

  1956年6月赵县文物保管所成立,所址建在安济桥南侧,隶属赵县人民委员会文化科。1958年12月,赵县、宁晋、打新河三县合并为宁晋县,易名为宁晋县文物保管所,所址不变,属宁晋县文教局领导。1961年1月改属赵县革命委员会政治文教组管理。1976年10月恢复赵县文教局,辖赵县文物保客所。1980年10月文化、教育分设,归赵县文化局领导。有干部职工8人,设所长、副所长、会计等。其中有专业职称的3人:助理馆员2人、助理工程师1人。所内设办公室、文物管理、保卫、摄影、门票等服务组织。分工负责,保护管理文物,接待游客等业务。

  赵县文物保管所成立前,有关安济桥的事宜直接由赵县政府文化部门负责处理。成立后,随着形势发展、工作需要、工作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机构日益健全。主要负责赵县文物工作的调查、发掘、收集、整理、宣传、保护和管理工作,依法执行公务。

  文物保管所建立后,就安济桥的建设、保护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文物保管所成立之时,正值安济桥勘测工程结束,修缮施工开始之际,配合赵县安济桥修缮委员会开展工作,竣工后独立进行文物保护管理业务。

  一、清污、修道、建筑便桥,施实安济桥保护措施。在修缮施工同时,建设了所内办公室、宿舍,清理了安济桥周围的杂物、杂草。1955年4-6月在安济桥侧下游,建造了木结构便桥引道,石桥从此禁止车辆通行。1968年大石桥村北建起了安济北桥,将河部分改在安济桥分流。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便利交通,1982年赵县交通局在赵州桥东侧150米处,营造了名为安济新桥的永久性双曲拱桥,和安济桥形式相同,限重标志15吨汽车、80吨拖挂车可以畅通无阻。使安济桥成为专门供旅游观光者、科学技术研究者考察的石桥。为保护国家重点文物杜绝车轧车碾,减轻了荷重,使其更利于延年益寿。

  二、树养花美化环境。为使旅馆游、考察、观光者有一个舒适感、美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沿两岸植了垂柳,河北岸桥东侧建了花坊;河南岸东侧栽了松柏;河南岸桥西侧建了花房、植种了一年四季的鲜花,并在院内植竹栽果树;河北岸桥西侧栽上了松柏长青树。奇花异草春满园,处处有花香。

  三、绕安济桥周围建造陪衬景点,增加服务设施。1958年石桥修缮完华后,在 河南岸桥东西两侧和 河北岸桥西侧征地20亩。于1959年建起了仿古双重檐八角亭,亭南建起了古式硬山顶脊陈列室,将发掘的历代栏板、望柱碑刻、游人题名石等重点文物,移入室内。在桥东用砖砌起了行人走道。

  1963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安济桥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旅游点,为了方便游人,在桥附近河南北两岸砌筑了三道砖水泥面下河通道,并将1959年砖砌的下河通道用水泥抹面。1984年4月28日,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高占祥如集省地、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议定将赵州桥、正定兴隆寺建成精神文明起飞的两个翅膀。会后,赵县人民政府组成赵州桥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从5月1日起,在赵州桥北边征地13亩,搬农户30多家,扩展后公园占地面积37亩。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在桥北头建起了仿古起脊瓦顶公园围墙和售票室、警卫室;在桥东北建筑了仿古起脊瓦顶服务部;沿桥北岸东侧建成观月长廊、龙泉亭;北大门内建造了假山、喷水池;桥西北建起汉白玉李春像;桥南建造了仿古二层观桥阁;桥西南河坡上建筑了观桥榭等,使赵州桥公园初具规模。

与赵州桥有关的人物

赵州桥设计建造者 李春塑像

  在营造赵州桥,修缮赵州桥,保护赵州桥以及宣传州桥中,突出人物包括总设计师李春、能工巧匠李通等;为修缮赵州桥积极捐助、倡导,负责工和管理者张居敬、张居仁兄弟,王元治痒生;为宣传赵州桥的知名度,并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著名大法师从谂;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以理服人,保护限赵州桥的老革命工作者陶治。

  李春 隋代著名匠师。赵郡(今赵县)人。隋开皇十一至十九年(公元591-599年)他担任总设计师,率能工巧匠李通、李等 建造了赵郡 河石桥,宋代改名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赵州大石桥铭》云:“赵郡 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户拱学派。隋末越王杨侗皇泰初年(公元618年),他总结安济桥的营造经验,由赵州人民集资,在州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建成了永通桥。被誉为“圣人”。

  从谂(778-897年)俗姓郝,唐代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年届80岁的从谂禅师驻锡赵州观音院(今赵州柏林禅寺)传禅弘法40载。为南禅顿教北传之先驱。化行燕赵,行业日隆,玄言妙理,布满天下,时称“赵州门风”。后人尊为“赵州古佛”,禅典灯录中称他为“赵州”。

  “赵州”在观音院传禅弘法40个春秋,其禅理有一个特点,多以赵州事物晓示禅门弟子,不离赵州“城门”、“城厢”、“石桥”;从“偷赵州简子”的婆子、“贩私盐汉子”到“兵士”、“军将”、“大王”;从“七斤布衫”、“大萝卜头”到“狗子”、“驴粪”等身边万物,即景发禅,形成一家宗风在赵州,昭示佛门弟子以“平常心”,做“本分事”,积善行德,天长地久,坐地成佛。

  在平凡的禅理中有关赵州桥的故事颇多,对弘扬远播赵州桥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门后世传人整理付梓他的《赵州录》、《赵州禅师语录》、《赵州禅之特性》以及日本《铃木大拙全集》等佛教经典中,都记载有赵州从谂禅有关赵州桥的故事内容,为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

  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冬十一月二日(一说十日)园寂于窦于家园,住世120岁。谥号真际禅师。元代天历二年9(公元1330年)赵州永安院(宋代观音院改永安院,州柏林禅寺)为纪念他,建造了砖木结构塔,名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

  张居敬、张居仁 明代赵州棘蒲社大石桥村张时泰之子。

  居敬,字伯简,号可斋。明隆庆丁犯(公元1567年)举人。官至陕西庄浪道(今甘肃泰安县北),积站银两万余两,以备兵荒,廉洁从政。

  居仁,时泰次子,字叔广,号育华。幼聪颖,7岁能诗文届,18岁举茂才,万历已丑(公元1589年)进士。历任胺州刺史。受奸佞陷害,贬为楚藩幕,随大司马李化龙征播囚杨应龙,为攻海龙囤,遂灭之。磨盾草露布署藁尾曰:“口吐血,眼流血,想英雄肝胆裂,一片丹心坚似铁。”以劳瘁卒,叙功,诰封兵部职方郎中。

  居敬兄弟于明癸丑(公元1563年),因卖柴者在赵州大石桥下烤火,“火逸延焚,致桥石微隙,而腰铁因之肃销,且上为辎重穿敝。”见此状后,谋请知县李方至,倡导修葺赵州大石桥,令僧人明进缘幕得数千缗,在知州王实先督敕下,经丁酉(公元1588年)秋同,修复竣工,焕然一新。

  明丁酉(1588年)赵州永通桥,因年久失修,桥面石破损,栏杆斜。居敬兄弟二人各捐资数十金为众倡导,并从州内四方募缘数千缗,把永通桥修葺如故,颇得知州、知县和远近百姓称颂。

  王元治 清代人,赵州西音吕痒生。赋慷慨,乐善好施。与乡里邻居和睦相处,乡里不论谁家有难,便解囊相助。遇有灾荒,开仓赈济贫困者,不管远近,只要他知道办义学,必捐重资帮助。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重修赵州大石桥,知州李景梅让他负责修缮工程,他率先捐资数十缗,在他的带动下,州内众多村民纷纷出资,筹资很快完成。工竣后,知州赐“急公好义”匾额表彰他的事迹。寿80而卒。

  陶冶(1909-1992年),赵县东杨村人。原名安庆梅,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化名陶冶。1942年任区助理员,7月21日参加中共赵(县)元(氏)宁(晋)县委书记刘济舟、县长季文在黄市村如开的抗日会议。突然,被日本侵略军队、赵县伪军联合袭击。在突围中不幸被俘。开始,扣押在赵县城内一个多月,狱中进行斗争,宪兵和日军头目对他无可奈何。1943年8月26日,解往宁晋县日军红部牢房。狱中虽受尽苦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胜利。9月下旬一天,他和刘希明、侯松汉等趁放风之机,从而所墙上拔下一个和半截柳叶锯子,联系狱中革命战友,研究制订越狱计划。从8月29日开始暗暗地挖墙洞,9月7日挖通了监狱墙壁。乘夜深人静,他同12名难友一起,逃出了日本侵略者铁窗虎口,越狱胜利成功,回到老家。伤势养好后,继续在赵县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后,他提任县委理论教师。1957年任赵县文物保管所长。他热爱文物工作,为保护国家文物尽职尽责,不遗余力带病坚持工作。1966年9月下旬一天,赵县中学和其它学校造反派学生---“红卫兵造后团”,以破“四旧”为名,要捣毁赵州桥。身为所长的陶冶,不怕被扣上反对“文化大革命”的帽子,理直气壮地挺身而出,将计就计,婉言向“红卫兵小将”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他说:“红卫兵最听毛主席的话,是不是呵?”

  “是呀!红卫兵小将说得好!赵州桥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领导的,要破‘四旧’,‘立四新’,我坚决拥护。可是,在石桥算不算‘四旧’,能不能破,我还弄不清楚。我向上级请示一下,让上级问问毛主席。如果毛主席说大石桥是‘四旧’,我再告诉你们,咱们一起把它砸烂。红卫兵小将,你们说好不好!”

  “好!就这么办!”一队天真烂漫的红卫兵打着旗帜,唱起“造反有理”和毛主席语录歌走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祸,保住了这座石桥。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平待遇,平反后仍念念不忘赵州大石桥。他向中共赵县党史办公室、赵县地方志编委员会办公室和赵县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提供了许多有关赵州桥的宝贵资料,为赵县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992年5月病逝,终年83岁。


第十三章 文 存

赵州桥的有关历史文献和资料,遍布国内外,浩如烟海,难以搜集齐全。仅将与赵州桥关系重大的,联系紧密的,对研究和修缮赵州桥有关第的,集结几篇,抄录于后。

1、 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


附永通桥、济美桥


梁 思 成


绪 言

北方有四大胜迹著名得非常普遍,提起来,乡间的男女老少大半都 晓得“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为着给记忆力的方便, 这两句歌谣便将那四大胜迹串在一起,成了许多常识之一种。

四处中之赵州桥,在一般平民心目中,更是个熟识的古迹。《小放牛》里的:

赵州桥,鲁班爷修,

玉石栏杆对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谁没有听过或哼过它几遍?这平民心目中的四件宝贝,我前已调查考证过两处。第一处正定,不止是那73尺铜铸观音可观,隆兴寺全寺中各个建筑,且是宋代遗建中极重要的实物。第二处应县佛宫寺木塔,全塔木构,高60余米,建于辽清宁二年,为我国木塔中之最古者;巍峨雄壮,经八百余年风雨,依然屹立,宜尊为国宝之一。

这一次考察赵州,不意不单是得见伟丽惊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并且得认识研究这千数百年前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所以除却沧州铁狮子我尚未得瞻仰不能置辞外,我对于北方歌谣中所儿扬的三个宝贝,实在赞叹敬仰不能自己,且相信今日的知识阶级中人,对之几件石传瑰宝,却有认识爱必要,敢以介绍人的资格,将我所考察所测绘的作成报告,附以关于这桥建筑及工程方面的分析,献与国内同好。

除大石桥外,在赵州更得到许我宝贝,其中有两座桥,一座是县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即所谓小石桥;一座是县西南八里宋村的济美桥。因为他们与大石桥多有相同之点,所以一并在此叙述。

在赵州期间,蒙县立中学校长耿平允先生及诸教员多方帮忙,并许假住校中;,县政府,建设局,保卫团亦处处保护,给予便利,都是我们所极感谢的。

安济桥

安济桥----俗呼大石桥----在赵县南门外五里 水上,一道雄伟的单孔弧券,横跨在河之两岸,在券之两端,各发两小券。桥之北端,有很长的甬道,由较低的北岸村中渐达桥上。南岸的高度比桥背低不多,不用甬道,而在桥头建立关帝阁一座;是砖砌的高台,下通门洞,凡是由桥上经过的行旅,都得由这门洞通行。桥面分为三股道路,正中走车,两旁行人。关帝阁前树立一对旗杆,好象是区划出大石桥最南头的标识。

这一带的乡下人都 相信赵州桥是“鲁班爷”修的,他们并且相信出在所看见的大石券,是直通入水底,成一个整圆券洞!但是这大石券由南北两墩壁垒起,跨长37.47米(约十二丈)且为弧券。

按光绪《赵州志》卷一:

安济桥在州南五城 水上,一名大石桥,乃隋匠李春所造,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上有兽迹,相传旧张果老倒骑驴处-----

关于安济桥的诗铭记赞,志载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为唐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

赵州 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 ,方版促郁,缄穹隆崇,豁然无楹,吁,可怪矣!又详乎又插骈毕,磨砻致密,百象一,仍 灰 ,腰铁 。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怒水之荡突。虽怀山而固护焉,非夫深知远虑,莫能创是。其栏槛 柱,锤 龙兽之状,蟠绕 踞,眭盱翕 ,苦飞若动。------

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存。张张嘉贞,新唐书中有传,武后时,拜监御史,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为中书令,当时距隋亡仅百年,既说隋匠李春,当属可靠,其他描写的句子如“缄穹隆崇,豁然无楹”,“腰铁蹙”和“两涯嵌四穴”,还与我们现在所见的一样。只是“其栏槛 柱,锤 龙兽之状,蟠绕 踞,眭盱翕 ,苦飞若动”则已改变。,现在桥的西面,有石栏版,正中几片“龙兽之状”,刀法布局,都不见得出奇,当为清代补葺,东面南端,尚存有旧栏两,或都 就是《小放牛》里的“玉石栏杆”,但这旧栏也无非是明代重修时遗物而已。至于文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正可表明这桥的造法及式样,乃是一个天才的独创,并不是普通匠人沾袭一个时代固有的规矩的作品;这真起码作者问题,自当格外严重些。

志中所录唐代桥铭,李翱、刘涣、张或三篇,对于桥的构造和历史虽没有记载,但可证明这桥在唐代已是“天下之雄胜”。些勒铭名的原石,也都不存在了。

在小券的壁了,刻有历代的诗铭题字,其中有大观宣和及金明的年号。这千三百余年的国宝名迹,将每个时代的景仰,为我们留存到今日。

这坚壮的石桥,在明代以前,大概情形还很好。赵州志竞争明张居敬重修大石桥记,算是修葺的第一次记录。记中说:

世庙初,有鬻薪者,以航运置桥下,火逸延焚,致桥石微隙,而腰铁因之剥销;且上为辎重穿蔽。先大夫目击而危之曰:弗葺将就颓也!以癸亥岁,率里中杜锐等肩其役,垂若而年,故事蔽如前,余兄弟复谋请李县等规工而董之,令僧人明进缘募得若干缗,而郡守王公,实行为督勒。经始庆丁酉秋,而冬告竣,胜地飞梁,依然如故。-----

按张居敬隆庆丁卯(公元1576年)举人,他的父亲张时泰,嘉靖甲子(公元1564年)举人,中举只比他早三年。记中所谓癸亥 ,大概是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丁酉乃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这是我们所知道修桥的唯一记录,而当时亦只是“石微隙而腰铁剥销”而已。

现在桥面已毁坏,西面石极新。据乡人说,桥之西面于明末崩,按当在万历重修之后若干年同,而于乾隆年间重修,但并无碑记。桥之开面,亦于乾隆年间崩落,至今尚未修葺。落下的石块,还成列的卧在河床下。现在若想拾起重修,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石桥所跨的 水,现大只剩下干涸的河床,掘下2米余,方才有水,令人疑惑那里来的“怒水荡突。”按《州志》引《旧志》说水有四泉;张孝时《 河考》谓其“发源于封龙山-------瀑布悬崖,水皆从石罅中流出,------”《汉书地理志》则谓“并陉山水所出”;这许多不同的说法,正足以证明 水的干涸不是今日始有的现象。但是此桥建造之必要,定因如《水经注》里所说“ 水出山,而假力于近山泉,----”“受西山诸水每大雨时行,伏水迅发,建瓴而下,势不可遏,-----”“当时颇称巨川,今仅有涓涓细流,唯夏秋霖潦,挟众山泉来注,然不久复为细流矣。”

现在 水的河床,无疑比石桥初建的时候高得多。大券的两端,都已被千余年的淤泥掩理,券的长度是无由得知。我们实测的数目 ,南北较大的小券的墩壁(金刚墙)间之距离37.47米,由四十三块大小不同的楔石砌;但自墩壁以外友券还继续的现下去其净跨长度,当然在这数目以上。这样参的单孔券,在以楣式主要建筑方法的中国,尤是在一千三百余年以前,实在是一桩值行惊异的事情。诚然,在欧洲石建筑中,37米乃至40米以上的大券或圆顶,并不算十分稀奇。罗马的帕蒂农(公元123年)大圆顶径约42.5米,半径约21米;与安济桥约略同时的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今为礼拜寺),大圆顶径约32.6米,半径17.2米。安济桥的净跨固然比这些都小,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点,乃在安济桥的券乃是一个“弧券”,其半约合27.7米;假使它完成整券,则跨当合55.4米,应当是古代有数的大券。中国用券,最古的例见于周汉陵墓,如近岁洛阳发现的周末韩君墓,墓门上有石券,旅顺附近南山里诸汉墓 ,门上皆有圆券;鲁蜀诸汉墓,亦多发券。至于券桥之产生,文献与实物,俱无佐证,是否受外来影响,尚待考证。我们所知道关于券桥最初的记载,有《水经注谷水》条:

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有石梁,即旅人桥。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十一月初就功。

由文义上看来,其为券桥,殆少疑义,且后世纪录券桥文字中所常用“几孔”字样,并末见到,所以或许也是一座单孔券桥。,后世常见的多孔券桥,其重量须分布于立在河心的墩子上,即今日所谓金刚墙。但是古代河心多用柱一森柱或石柱一石墩见于记载之始者,为唐洛阳天津桥,于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在这种方法发明以前,我颇疑六朝以前的券桥都是单券由此岸达于岸的。所以大石桥的尺寸造法虽然非常,但单券则许是当时所知道的唯一办法。现代通用的砌券方法,是罗马式的纵砌券法,砌层与券筒的中轴线平行而在层之间使砌缝相错,使券筒成为一整个的。许多汉代墓券,也是用罗马式砌法。安济桥大券小券的砌法,出我意外的,乃是巴比伦式的并列砌券法,用28道的券,并比排列着,每道宽约35厘米强。大券厚1.03米,全部厚度相同(图48)。

每石长充并不相同,自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各块之间皆用“腰铁”两件相连,无论表券(即券盛典)里券,都是如此做法。西面券顶正中如意石刻有兽面,并用腰铁三个;这是近代重修的。券面隐起双线两道,大概是按原状做成。各道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络,除却在大券之上,用厚约33厘米石板,依着券筒用不甚整齐的纵联式砌法铺在券上,其主要砌缝与大券二十八道券缝成正角;即清式瓦作发券上之“伏”。它的功用,似在做各道单独的大券间的联络构材。但是这单薄的伏---尤其是中部和它上面不甚重的荷载所产生的摩擦力并不足以阴止这些各个券的向外倒也的倾向。

大券两端下的券基,为免水流的冲击,必须深埋入,绝不只在现在所见的券尽处,然亦不能如乡人所传全券成一整圆。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一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气,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发掘后,我因不得知道桥基造 法而失望,也正如乡下人,因不能证实桥券为整圆而大失望一样。

再讲这长肩的大券上面,每端所负两个小券,张嘉贞《铭》所说的“两涯嵌四穴”,真是可以惊异的表现出一种极近代的进步的工程精神。罗马时代的水沟诚然也是券上加券,但那上券乃立在下券的券墩上,而且那种引水法,并不一珲是智慧的表现,虽然为着它魄雄厚,古意纵横,博得许多的荣誉。这种将小券伏在大券上,以减少材料,减轻茶载的空撞券法,在欧洲直至近代工程中,才是一咱极通用的做法。欧洲古代的桥,如法国Montauban十四世纪建造的Pont des Consuls,虽然在墩之上部发小券,但小券并不伏在主券上。真正的空撞桥,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盛行于欧洲。Brangwyn&Sparrow合著的《说桥》(A Book of Bridges),则认为Rached,一道主券长70米,两端各伏有四小券的桥,是半受罗马水沟影响,半受法国Ceret两古桥(公元1321年)影响的产品。但这些桥计算起来,较安济桥竟是晚七百年,乃至千二百余年。

这两个小券,靠岸的较中间折略大,也是由二十八道并列的单券合成,如同大券一样,它们也是弧券,虽然在这地位上,用整半圆券,或比较更合理。靠岸的一样,有方石砌成的墩壁,以承受第一小券(即较小的一个)相接处,用石墩放在大券券面上承托着。在东面损坏处,可以看出券面上凿平,以承托这石墩;西面却是石墩下面斜放在券面的斜面上,想是后世修葺时疏忽的结果。据我们实测,南北四小券都不是规矩的圆弧,但大略说,北端第一小券半径约2.3米,净跨3.81米,第二小券半径约1.50米,净跨2.8米;近河心一端的券脚,都比近岸一端的券脚高。小券的厚度为66厘米,上厚约20厘米的伏。但在北端西南,每一小券券脚尚是一块旧石,较重修的券面厚约20厘米,可以看出现状与原状出入处。第二小券上如意石兽面,大概也是重修前的原物。

因为用这种小券,大券上的死荷载合减轻了许多,材料也省了许多,这小券顶与大券顶间的线,便定了桥的面线。颖面以 下,券以上的三有形撞券,均用石砌满,上铺厚约27---28厘米的石版,以受车马行旅不间断的损耗。

这桥的主要造法既是二十八道单独的弧券,券与券间没有重要的联络构材,所以最要防备的是各个石券向外倒出的倾向。关于这人预防或挽救的方法,在这工程中,除去上述的伏,以砌法与二十八道券成纵横的联络外,我们共双发现三种:(1)在券面上,小券的券脚处,有特别伸出的石条,外端刻作曲尺形,希冀用它们钩住势要向外倒出的大券。(2)在小券脚与正中如意石之间,又有圆形的钉头表示里面有长大的铁条,以供给石与石间所缺乏的粘着力。但这两种方法之功效极有限,是显而易见的。(3)最可注意的乃是最后一种,这桥的建造是故意使两端阔而中间较狭的。现在桥面分为三股,中间走车,两旁行人,我们实测的结果,北端两旁栏杆间,距阔9.02米;南端苦将小房移去,当阔约9.25米;则桥之正中,苦东面便道与西面同阔(东面便道现已缺三券)则阔仅8.51米。相差之数,竟自51厘米乃至74厘米,绝非施工不慎所致。如此做法的理由,固无疑的为设计者预先见到各个单券有向外倾倒的危险,故将中部阔度特意减小,使各道有向内的倾向,来抵制它,其用心可谓周密,施工亦可谓谨慎了。

但即此伟大工程,然物理律抗衡,经历如许年岁,仍然不免积渐伤损,所以西面五道券,经过千余年,到底于明年崩倒,修复以后,簇新的石纹,还可以看出。后来东面三道亦于乾隆年间倒了。现在自关帝上可以看出桥东面的中部,已经显然有向处崩倒是倾向,苦不及早修葺,则损坏将更进一步了。

桥本身而外,尚有附属建筑物二;

(二)在桥的南端岸上的关帝阁。阁由前后两部合成,后部是主要部分,一楹殿,歇山顶,筑在坚实的砖台上。台下的圆门洞正跨在桥头,凡是由桥上经过的行旅全得由此穿过。由手法上看来,这部分也许是元末明年初的结构。前部是上下两层的楼,一层也是三楹:下层外面虽有砖墙,与后部砖台联络相称,内部却非门洞,而是三开间,以中间一间为过道,通联后部门洞,为行人必以之处。上层三楹前殿,用木楼版,卷棚悬山顶。这前部,由结构法上看来,当属后代所加。正殿内阁关羽像,尚雄伟。前檐下的匾额,传说是严嵩的手笔。

(1) 在阁下,在桥上南端西面便道上,现有小屋数檐当是清代所加。

(2) 桥之北端,在墩壁的东面,有半圆形的金刚雁翅。按清式做法,雁翅当属桥本身之一部。但这里所见,则显然是后世所加,以保护桥基及堤岸的。

永 通 桥

测绘安济桥之后,是赵县西门外护城河上,意外的我们得识到小石桥,原名永通桥,其式样简直是大石桥缩小的雏形(图49)。

按州志卷一:

永通桥在西门外清水河上,建置莫详所始,以南有大石桥,因呼“小石桥”。

卷十四录明王之翰(重修永通桥记):

吾郡出西门五十步,穹窿莽状,如堆碧挟沟浍之水``````桥名永通,俗名“小石”。盖郡南五里,隋李春所造之大石``````而是桥因以小名,逊其灵矣。桥不楹而耸,如架之虹;洞然大虚,如弦之月;旁挟小窦者四,上列倚栏者三十二;缔造之工,形势之巧,直是颉颃大石,称二难于天下。``````岁丁酉,乡之张大夫兄弟``````为众人倡,而大石桥焕然一新``````比戊戌,则郡父老孙君张君欲修此志缵功。``````取石于山,因材于地,穿者起之,如砥平地。倚者易之,如绳正也。雕栏之列,兽伏星罗,照其彩也。文石之砌,鳞次绣错,巩其固也。盖戌之秋,亥之夏,为日三百,而大功告成。``````父老孙君名演,张君名历春。

这桥之重修,乃在大石桥重修之明年,戊戌至已亥,公元1598年秋动工,至公元1599年夏完。这是我们对于桥的历史,除去正德二年栏版刻字外,所有唯一的史料。

在结构法上,小桥与大桥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丝毫的差别。两端小券墩壁间的距离为25.5米,大券净跨当较此数略长。大券也是弧券。其半径约为18.5米,由21道单券排比而成,券上施伏,两端各施两小券。小券的墩壁及券的形式,券墩与大券的关系,与大桥完全一致。唯不同之点,只在小券尺寸与大券尺寸在比例上略大一点;如此正可以表现两桥大小不同,使能显出它们本身应有的大小比例。在建筑图案上,此点最为玄妙,小石即是完全摹仿大石者乃单在此点上,知稍裁制,变换适宜,事情似非偶然。

桥在栏杆之间,一端宽6.22米,一端宽6.28米,并无人行便道。两端栏杆尽处,桥面石版尚向档面铺出30米余,西面铺出约25米。现在河之两岸,堆也若干世纪的煤渣垃圾,已将两端券脚掩理了大部分,垃圾堆上已长出了多座黄土的民房,由这些民户里面仍旧堆出源源不绝的煤渣垃圾,继续这“沧海变桑田”的工作。

这桥除去工程方面的价值外,在雕刻方面,保存下来不少的精品。大石桥的“玉石栏杆”我们虽然看不着了,小石桥栏版上的浮雕,却是的确值得我们特别的注意。现存的石栏版有两类,在建筑艺术上和雕刻艺术上,都显然表示不同的作法及年代。一类是栏版两端雕作斗子蜀柱。中间用驼峰托斗,以承寻杖,华版长工通全版,并不分格的;这类中北面有两版,南面有一版,都刻有正德二年八月(公元1507年)的年号。一类是以荷叶墩代斗子蜀柱,华版分作两格的,年代显然较后,大概是清乾嘉间或更晚所作。

斗子蜀柱是宋以前的作法,元明以后极少见,据我所知正德二年已不是的生斗子蜀柱的时代,所以疑心有正德年号的栏版,乃是仿照更古的蓝本摹作的。至于驼峰托斗承寻杖,这次还是初见;但这种母题,在辽宋建筑构架中,却可常常见到。

在各小券间的撞券石上,都有雕起的河神像,两位老年有须,两位青年光颔,都突起圆睛大眼:自两券相交处探首外望,在位置上和刀法上,都饶有哥德式雕刻的风味。北面东端小券墩上浮雕飞马清秀飘逸,与西端券面上的肥鱼表现了极相反的风格。

济美桥

我们是为拜访宋村白佛寺石佛而走过宋村桥的。按州志券一:

济美桥在宋村东北里许 水上。万历二十二年,花马营贞孀亢氏捐赀重修。名“济美”者,所以成先夫志也。

但是我们在桥券如意石底面发现的,却是嘉靖二十八年的刻字。

桥的布局甚为奇特,共四孔,两大两小,大者居中,小者在两端;大券的净跨约当小券四倍左右;而两大券之间,复加小券,伏于大券之上其原则与大地石桥上小券相同,无疑的是受了大桥影响。

济美桥的发券法,与大石桥小石桥一样,也是用大券一道,上加伏一层。券面之上起线两道,但不用腰铁。大券也由多数单券排比而成。但因券短桥狭,所以没有特为联络各道单券而施的构材。大券撞券上的河神像,券面上的背驰图,都是雕刻中之上品。桥上栏杆栏版内的浮雕,也颇有趣。

注释:

(1) 本言原载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会刊》第五卷第一期。

(2) 见《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一号,《韩君墓发现纪略》。

(3) 见《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三册,《南山里》。

(4) 参看本刊期刘敦桢《石轴柱桥述要》(西安灞 丰桥)。

(5) 桥南关帝阁木结构建筑已在解放战争坍毁,其后砖台也被拆毁。

(6) 即建筑物的尺度,是指其所表现的大小是否适当而言。例如门是人出入的孔道,故与人有一定的关系,门太大则建筑物显得小,门小则建筑显得大。其他各部都如是,因以显出建筑物之尺度(Scale)。

(7) 就是美桥已在1966年冬拆除。

注(2)(3)(4)(6)为原注,原图有删减,图号有变动。

2、 赵县安济桥修缮计划

安济桥修缮委员会编

《安济桥修缮计划》是根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交通部公路总局对安济桥修缮计划(草案)所提意见把原草案加以修改而成的。以前所送预算是根据原草案精神编制的,故其内容与修缮计划有出入之处(如栏板和陈列室等)均以此计划为准。

赵县安济桥修缮计划

一、 安济桥概述

安济桥在河北省赵县大石桥乡,为隋炀帝时石匠李春所建造,迄今已有1300余年,仍能通行车辆。该桥为单孔圆弧拱桥,净跨37.02公尺,靠主拱拱脚处,各有两人小弧券,互相对称,十分壮丽,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石拱桥。拱券均为纵向并列式,主拱计28道,各边拱券本身并无连接,仅拱背有腰铁,两侧及拱角处有护拱石,并有几勾石和几根横列铁条,连接力不够,故有向外倾坍的倾向。在明末清初之际,西侧五道坍倒,并经修复,石质新旧可辨。东侧三道,又于清中叶倒坍,迄今尚未修复。现东侧外面两道亦向外倾,有倒坍危险,而大小拱券石料均因年久局部风化疏松,尤其是四个小拱券,甚为杂乱危险,桥上栏板均非原物,南桥头有关帝阁,大约为元末明初所建,现已为战火毁。

二、 修缮意义

安济桥在建造时间、桥型和尺寸诸方面,均为我国独一无二的大石桥。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最优最古石桥之一。主拱上有四个小拱,既可以减轻桥身重量加大排水量,又可以减少水流推力增加美感,完全合乎现代科学原理。我国在一千几百年前科学方面已达到如此成就,足见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悠久。主拱圈石料每块重达一吨,当时施工并无机械,但修建得十分美观整齐,足见当时技术水平已十分高。但目前部分主拱已有走动,四个小拱尤危险。如不尽早加以修缮,则这一有实用价并代且祖国伟大科学遗产的大石桥,即有倒毁可能。故拟即在1955年和1956年两年加以修缮。由于现在国家正在过渡时期,其总路线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尤其是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在文化事业上,我国不能占用很大的资金,所以即就是在这一重点文化古迹的修缮上,我们也应严格遵守节约原则,能加固者即不重建,式样也要忠实地保持原状,不求华丽。

三、 修缮计划纲要

1、 拱圈:东面现存外倾两道拆除重龙,东侧已坍三道原貌无存,拟参照捞起旧石和西侧现状设计全圈及分补样图,依图琢凿修复。石料尽量利用旧拱石,用80号水泥砂浆砌筑,不足之石料按原色泽质地开采运来补足,但新旧石料分开使用,以免影响观瞻。西边23道现存拱券用压力灌注水泥砂浆加固。

2、 护拱石及盖板:原桥仅西侧及两岸小拱上有护拱石,均拆除重砌,东侧坍塌部分,依照部分,依照西侧恢复。中部护拱石之间用140号钢筋混凝土浇筑与护拱石同厚的护拱盖板,以加弗横向联系。

3、 小拱圈:全部拆除,能使用的旧拱石尽量利用,大部分拱石已疏松破裂,不堪使用,须另开采或改制新拱石,以80号水泥砂将照原样重新砌筑,两侧护拱石之间也用140号钢筋混凝土盖板加强横向联结。

4、 侧墙两侧:全部拆除尽量利用旧料石,以80号水泥沙浆重新照原样砌筑,东侧侧墙亦利用旧料石照西侧式样重建。

5、 拱腔填料及防水设备:拱腔填料用1:1:5:10之水泥碎石混凝土,加20%块石填充,在填充上加铺油毛毡及沥清防水层。

6、 桥面:全部拆除,利用旧有石料以80号水泥沙浆重新铺砌,原行车道高出部分取消,今后石桥仅准行人,车辆可由下游便通行。

7、 桥台:桥台上部石料的疏松倾裂部分拆除重砌,其基础部分在拱架搭好后进行挖掘检查及加固。

8、 栏板:参照桥底捞出的石栏扳式样重新设计,在本次修缮期间图案尚难做出决定,拟暂做临时的砖栏,以保行人安全。

9、 两桥头加做驳岸:西南端驳岸可延伸至西侧第一道拱圈脚下,把风化的拱脚石包围加固。

10、 关帝阁及城台:关帝阁早毁,城台也残破不堪,阁之建筑式样无一存,复原实无根据,其建造年代较晚,并非与桥同时期遗物,故不拟。

四、 施工方法与步骤

1、 准备阶段:1955年4月---6月恢复下游便桥引道,石桥禁止通行,把水改在北侧,打捞坍塌在床泥土的石料,研究旧有资料,拟订修缮具体方案,并测绘图表,编制预算。

2、 砌筑拱架砖墩:为了安全起见,在加固的23道拱圈及拆除重砌的二道和恢复的三道拱券下面,全面搭设拱架,拱架基础由于不能打桩,决定砌筑砖墩,下面浇筑50公分高的碎砖混凝土基础,再砌青砖墩身,上面为50公分高的110号混凝土墩帽。砖墩共五个,中部三墩墩身高三公尺,两侧边墩墩高50公分。5月底打涝完南端砌筑三个砖墩,6月底完成,然后把河道改在桥下南半边,继续抢修北岸两拱架砖墩。

3、 主拱下部勾缝工作:七八月份在安装拱架之前要做主拱下部勾缝工作,先在拱下搭适当的脚手架,然后用钢丝刷或特种形状刀子刮刷缝内灰土,等到认为乾净后,再用清水冲洗,冲洗可用胶皮管一端在桥上加水,由水本身压力向上冲入缝内,勾缝时在较大缝隙用坚硬石子先剂托一部分砂浆入缝内,使石子大致排满,然后,再在石子下部沟入一部分砂浆,并用木板条卡入缝内托盖砂浆以免堕落,俟其初凝即取去木条,另行勾抹平整。勾缝砂浆使用80号水泥砂浆,厚度至少为十公分,勾成纵缝,其深度为一公分。勾缝24小时以后,用钢丝刷将施工中遗留在拱圈上的砂浆污迹洗刷乾净以不伤原来的外形为原则。勾缝时可在每条纵缝南北端各留一个出水品,以便将来上部冲洗。

4、 制造及安装主拱拱架:拱架设九排,西部六排中距1.5公尺。东部三排,其中两承重排架中距1.3公尺。边排拱架木料断面较小同,间距0.8公尺。东起第三、第四两排并列于重砌五圈其他二十三圈交缝处之下,互相紧靠在拆除东侧外倾二圈子时九排连成一气,而在重砌东侧五圈时则东侧三排与其他六排分离或做可以上下移动之结合,不使因东三排拱架沉落而影响其他各排拱架各部尺寸及式样。详见计算书及设计图。

六七月份采购全部木料,运至工地;八九月份预制各部件并预行装并,九月下旬在雨季即终了时,即安装拱架。安装办法是在拉梁底的水平面搭平脚手架在平面上,按接点分五份片预先装妥,然后分别拉起,用千斤顶起至规定位置后,将各片连成一起。每两排立起后,即在弓形桁上插入横梁。由于拱的不平,横梁高度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变化或局部衬垫或削除,使与拱腹密切接触。拱腹的较大高差,则由各排横架,弓形桁弧度的略加变更来调整(拱架各部断面不变)。

为使拱梁本身各部件及拱架与拱石均紧密接触 ,并使拱架预先承担拱圈重量的40%的压力,以便将来拱圈万一坍塌,对拱架不致发生冲击力,以致压毁拱架发生危险,在原有23道主拱圈下方排架必须用带表油压千斤顶分次起顶。全桥应分三闪起顶(即全桥顶高三分之一后,再进行全桥顶高三分之二,最后一次全桥顶足),至承受主拱圈子净重40%时为止。每次起顶按下列办法进行:(1)位于同一砖墩上之大排拱架应同时起顶。(2)每次起顶顺序应自两端之砖墩开始而逐步向中墩,由于千斤顶数量之限制,不能两端对称起顶,计划首先起顶北端砖墩,最后起顶中墩。(3)起顶后随即楔之螺栓旋紧,由压力表上指针下降为标示,以承受规定压力。在第三次起顶至拱架已承受主拱圈子净重的40%后,在中间三墩上各留两个带压力表的千斤顶以便随时检查拱架受力情况。

得砌五道拱圈子之下的拱架,为了做出施工抬高度,及为了施工方便,横架了铺块板并调整横梁高度使之全部适合于施工抬讥,将来拱架拆除后,重砌五道才能与西部23道齐平。

5、 预制石料工作:石拱桥修建工作最费时间的是石料的开凿,必须提前预制,才能保证按时完工,六月份开始利用打捞出旧拱石,首先预制东一圈子拱石及小拱石等,并预先在山场订购一批毛料,分批运来加工。

6、 安装四个小拱拱架:八九两月购备四个小拱木料计划,十月份锯制并安装四个小拱拱架。

7、 洪架上部拆除工作:主拱及四个小拱拱架搭好后,约于十一月初旬,开始谨慎小心地将原栏杆、桥面、小拱圈走动,拆除前两侧应搭好脚手架,所拆石料可按将来能使用情况,编号证明,运至指定备料场,以便加以改制。其不能使用者,留作填料或锤成碎石。凡拆除带有刻字或花纹的石料,即不再使用留作陈列品,至于不拆除的带有刻字的石块,则应尽量保持,毋因施工致损。两道主拱圈子石料,其能使用者即放在附近,免去往返运输困难;不能用者方可运出改制其分构件。在冬季停工期间,应在拆除面上用席覆盖并随时扫雪,以免冻裂风化。

8、 主拱拱圈灌浆工作:于1956年3月下旬开始23道拱圈上部加固工作。首先用水冲洗,使各缝前的泥土由拱腹两端出水孔流出,然后用特制刀件把较大缝隙间附于石料上的白灰杂物刮干净,并再用清水冲洗。为使冲洗干净,使用适当压力至出水口流出清水为止。再以一至二大气压力的的压缩空气吹风十至十五分钟,把缝中存水压出,用80号水泥砂浆和小石子填满各道并列拱拱圈间之大缝,然后在拱圈上面勾缝填塞细缝并留出注浆孔。注浆孔设于纵横缝相交之处,使每条横缝有一侧没有注浆孔。横缝细缝用纯水泥浆进行压注。水泥浆稠度可用水泥为水的50%至100%,压力不得超过六个大气压,以免下部勾缝挤脱。每条横缝压注工作应在于邻纵缝灌浆后至少32小时以后进行。

如施用压力不大而注入的水泥浆消耗甚大时,

停止压注,并仔细检查。查明水泥浆消耗的原因和漏浆的的在,俟漏浆填塞后,再行继续压注,如漏浆处难于查出,应暂时停止灌浆工作。俟漏浆的通路凝结堵塞后,再以较低的压力继续压注。

当注浆孔上部或周围孔眼上的木塞和缝隙中所填嵌之麻刀呈现潮湿现象或注浆孔于最大压力下停止吸收水泥浆时,可认为水泥浆已经填满。从此时起,宜保持一至一个半大气压力约2小时,以便孔中多余水份压出并使水泥浆更加坚实,然后用1:1:0.67(水泥、砂、水)的水泥砂填塞各注浆孔。

9、 东侧五道拱圈修复工作:与注浆工作同时在1956年3月下半月起将拆除两道拱圈连同原坍塌三道共计五道依原样修复。原主拱两侧收分约7公分,即拱顶宽较两拱脚少7公分,为了对称并符合原建桥者防止拱圈外倾之意图,东侧亦收7公分,即修复后全桥中部较两端少14公分。为了对称东侧外露一道拱圈表面仍用腰铁联结,其余4道可不用腰铁联结拱石。

10、 预制全部石料:根据拆除下来的石料情况,能原样使用者尽量原样不动重新使用,能改制小料者改成较小料石,不足部分全部由山场采购毛料运工地加工,一切石料必须按使用前后于使用前全部制妥不得停工待料。此项工作应于1956年6月底以前完成。

1、浇注钢筋混凝土护拱盖板:西侧护拱石的破裂部分和不对称部分加以更换,东侧于五道拱圈修复后照西侧原料铺砌护拱石,其宽度平均各为0.75公尺,两岸端小拱下的护拱石亦拆除重砌。

在桥中部护拱石 之间浇筑140号钢筋混凝土盖板,其厚度与护拱石同。横向钢筋使用19公厘直径的单排钢筋,其间距为30公分。钢筋中心在盖板顶在下10公分,两端弯回成勾状。纵向钢筋使用12公厘直径的,中距也按30公分排列。用细铅丝捆于横向钢筋之下,两端各弯回10公分。由于拱圈顶部并不十分齐严,故各道拱圈与盖板之间不再加做人工联结。

(1)在桥中部10公尺范围内将护拱石内上角打去一部分,计高10公分、宽20公分,绕制盖板时可沿伸其上,以资连结接头处混凝土中按设钢筋。横向钢筋60公分,其直径与间距与主筋同,纵向方面可用二根2公厘直径的捆扎于横筋之下。

(2)两端部分的联结办法可在护拱石及护拱盖板接缝上一条钢筋混凝土,其高度为30公分(等于一层石料厚度),宽度为80公分,外面尚留有50公分可砌侧墙石一层。加打混凝土亦加入钢筋,横筋长1公尺,长纵筋3根,直径及间距均与盖板钢筋同。

1、拆除主拱拱架:于钢筋混凝土护拱盖板浇注完毕的28天后,约在六月下旬即拆卸主拱拱架。落程序根据架设计说明进行。砖墩消除至河床下0.50公分处。

2、修补桥台:两岸桥台上部有部分石料已风化严重,西桥台西侧墙倾斜,均拆除重砌,在上部浇注之时即行补修,于六月底以前完成。桥台内侧相等成阶梯式,以期重加稳固。

3、砌筑小拱墩安装小拱拱架:在浇注护拱盖板后14天即砌筑两小拱间的墩子,随即安装4个小拱拱架。小拱拱架均使用拆除时所用拱架,只能用弓珙桁的曲度加以调整,做出适当的抬高。两种拱架尺寸及式样详见计划书及设计图。

5、砌筑4个小拱:在1956年7月于小拱拱架搭好后即砌筑拱桥两侧小拱。砌筑程序,先砌筑两端较大小拱,再砌两个较小小拱。掌握两端进度,就意对称,使主拱两端所啬的重量随时都相等。每拱的砌筑也是由中心向两侧分道进行。拱圈道数及总宽按照原数砌筑。各道拱圈的各接缝,应与邻边拱圈的各接缝至少错开10公分。在各小拱上两侧均砌筑平均宽约0.75公分的护拱石,厚度16公分。中间的浇注140号钢筋混凝土护拱盖板,纵横向钢筋直径均采用12公厘,间距30公分,横钢筋中民位于盖板顶面下10公分,纵向钢筋位于横金刚筋之下,用细铅丝捆紧。小拱的护拱与护拱石的联结在拱顶部分,因护拱石很薄,不能搭接,故在中部2公分范围内用平接办法即可。其两端则使用主拱两端的连结办法。接上头混凝土宽60公分,高20公分,纵向位置二道钢筋 ,横筋 长70公分,两端弯回其直径均与盖板中相同。

6、修复侧墙及填充拱腔:侧墙石料一律与帽石平行使用80号水泥沙浆,砌筑侧墙内侧修成阶梯式,以期更加稳固。拱腔填料使用1:1:5:10水泥石灰混凝土加20%块石,表面抹平与部分护拱盖板一同做为防水层的垫层。

7、防水层:防水层为两层油毛毡中间和其上下各涂以薄层3号沥青。防水层在横断面上由两侧中心汇水,坡度为1%,在纵的方向防水层随桥面曲度向两端排水至路面铺砌层以外之处,即用盲沟排入河中,防水层上筑有4公分厚的混凝土保护层。

8、铺砌桥面及帽石:在防水层上盛典铺砌桥面石,厚度出8公分。表面平整光滑,横向水平则随拱桥曲度与两端引道相接。桥面原有驴蹄车沟痕迹仍保留在原位置,。两侧帽石与桥面石齐平,上面刻有栏板及望柱座槽,以便安装栏板及望柱。帽石在两侧各伸出墙外20公分,其雕饰部分见设计详图。

9安装临时栏板及望柱:由于栏板和望柱的雕刻图案一时设计不出,在桥面修好后,为了保证行人安全,先做临时性的砖砌栏板和望柱。其式样尺寸均按现在两侧砖砌栏板望柱制做,并加水泥罩面。

10、修筑驳岸:根据现存驳岸式样使用1:2石灰沙浆砌块石修筑驳岸连同基础共高3公尺。所有石料均利用修桥剩余旧料、小料,并用80号水泥沙浆勾缝。

11、木便桥改造:原木桥仅有7公尺两孔,排水量不足,曾于1954年被洪水冲毁引道。拟于1956年秋在南端增修一孔并将砖基用水泥罩面,桥面加铺石板,材料尽量利用修桥旧料。

12、场地整理:大桥身修缮完毕后,即着手整理桥梁附近的河道,使桥下流水畅通,清理废土堆和因修桥在桥附近所余存杂物,并开放行人。

全部修缮工作计划于1956年10月完成。施工期限共19个月(1956年1、2两个月因天冷中途停工两个月),完工后即报请验收,将剩余材料、工具和杂物物件交给文化部指定接收部门或人员,并编制决算,办好结束事宜。

一九五五年八月

(注:文件存于古代建筑修整所)

1、安济桥栏板初步设计说明

古代建筑修整所


设计内容

一、栏板之分布:在桥东西面,每面用三组,每组七间。各依龙、马、狮、凤之次序对称排列,中组中央的“龙”栏版,正好位于拱桥顶螭首之上。

二、龙栏板,依掘出遗物文样是对称图形,故本设计中将其放在每组的中央。

三、“马”、“凤”栏板,均依掘出遗物文样仿造。

四、掘出“凤”栏板遗物上并刻有:“在州南城厢故?通行多贵,妻王氏勾栏石一间,合家同增福寿。”其布局是将栏板用腰线分为上下两档,上档中央刻 斗子卷叶,下档刻飞凤,与“龙”、“马”不分档者异,依照通行官名考证,似是唐末五代之物,其为后人增建无疑。但在现在看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故放在每组的末尾,以减免排列的单调。

五、狮栏板曾见文献,《朝野佥载》有“-------勾栏并为石狮子------”之句,惜未掘得,本设计中狮栏板位置只好空白,他日保有资料再为补充。

六、栏板断面均依掘出遗物做成上锐下丰之状;望柱均依掘出遗物做成八角断面葫芦形柱判头,唯遗物中留有竹节柱一种,故在凤栏板侧改用竹节式柱以备一格。

七、栏板相交处加用垫石,此种制度济美桥(明建)犹可见到,垫石尺寸变以掘出之物为准,上外两侧加做莲花纹样。

八、栏板材料依遗物观察似与伏券石同属石灰石,本设计中暂定依700号石灰做成,色泽注意与券石同。

九、栏板数量及尺寸:

1、 栏板70cm*30cm*220cm共42块;

2、 望柱30cm*30cm*150cm共44块;

3、 垫石80cm*30cm*110cm共44块。

注:上开尺寸系雕凿后成活尺寸,买荒料依具体情况另加。

其它意见

一、 本设计中各种栏板纹样权衡,均系依据1853年冬、1954年夏两次发掘之遗物,但此项工作尚示终了,需继续完成之。

二、 赵县之北藁城县据乡老谈城东有一桥也是空撞券做法,应争取在最近勘查之,以代安济格修缮工作参考。

三、 在掘出栏与券石的泥层中发现“崇宁通宝”、“熙宁通宝”、“祥符通宝”等北宋钱币数枚,推测北宋末年战火频仍,桥上原有栏板遂被拆毁,明后始重配栏板,并建关帝阁,目前非独关帝阁已荡然无存,即阁下城台亦因久失修葺,仅余两堆土丘,阁台方向且和方向相错,若重建阁台之款不在少数,建成后价值供桥头风景点缀外,并无甚大之史艺价值,似或暂缓恢复?

四、 桥上现有栏板均后配,如佑处理是一问题,若全依本设计改造,则桥上栏板连同掘出遗物,似可在磊石桥村文化站院内修建几间陈列室,以供观摩及研究。

4、 赵州桥修复工程竣工

李 全 庆

著名的隋代建筑河北赵县安济桥(亦称赵州桥),已修缮完工,该桥自清代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养。因而到解放时东面已坍陷了三道拱券,并有继续倒毁的危险。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物,自1953年到1958年先后由国家拨出三十多万元,在中央文化部,中央交门的具体领导之下进行了彻底地复修。

为了使这一伟大的历史悠久的建筑古迹恢复它原来的面貌,1953年以来由古代建筑修整所先后进行了数次的勘查、测量和发掘工作。桥身下及桥身上下游15米以内的河床上除2---4米的淤泥中进行了挖掘,共计挖出大小桥石一千五百多块。从其中挑拣出来拼成稍完整的有雕龙栏板、斗子卷叶栏板、雕天马栏板、雕竹节式的望柱、雕蟠龙望柱、雕刻八瓣花饰及十六瓣花饰的仰天石、刻有游人题记的石头等等一百多块。这些珍贵而稀有的石刻,计划移入桥附近的文物保管所的殿览室里保存。

修复工程是分期进行的。桥身工程由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河北省交通厅负责设计,并由河北省交通厅施工。自1955年4月开始,到1956年12月竣工。为了使桥身坚固,采用了“压力灌浆”法。把大券石纵横的接缝灌注了水泥砂浆,用钢筋混凝土代替了护拱石,在桥面下用亚麻布及沥青做了防潮层。这样使桥身的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可以大大的延长寿命。栏板工程,由古代建筑修整所负责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承做。从去年7月开始,至11月3日竣工。较原订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为了使这些雕刻的风格、刀法以及起伏高低的尺寸达到复原的要求,并采用了“点线机”,从而保证了高度准确性。

为了更有效的对它进行保护,特在下游修造了一座木桥,使所有的来往行人及车辆改在木桥上通行。为了使它更加壮观和美丽,计划在桥的周围进行绿化和种植一些花木。这样不但有效地保护了这个石桥,同时也变成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游览场所。

(注:原载《文物》1959年第二期)

5、安济桥桥台基础勘探获新成果

李 晋 拴

近百年来,国内外桥梁专家、学者曾多次实地考察安济桥,发表过许多文章、专著。纵观史料,大多数文章只是有关这座桥的上部结构和建筑造型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论述,而对下部结构(桥台基础)的记载则甚少,而且受当时条件限制,某些结论甚至有误。

1932年梁思成教授在考察安济桥时,由于条件限制,对桥基情况未能搞清楚。他在《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一文中谈到:“------为要实测桥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面约七、八公寸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一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是防水冲刷而用的券脚为免水流的冲击必须深深理入,绝不只在现在所见券基尽处。-------发掘后我们不得知道桥基造法而失望。”罗英先生在《中国石桥》一书中对安济桥的桥台写道:“至于桥台基础的深度,经在西北侧进行挖掘,发现在主拱起拱线下,只有五层石料,共厚1.549米,第五层下面是砂土,用铁钎向下向里插入约1米,未发一任何石料。”“桥台是放在粗砂层5-6公斤。”参加一九五五年修复安济桥的余鸣谦工程师在《最近竣工的赵县安济桥》一文写道:“桥脚之上有矩形桥台,高3.4米,深约4-5米,通体以条石砌成,垒砌工整,雕凿方齐,以与拱圈传来的巨大推力相抵。”还有一些研究安济桥的同志,根据史料,地形,地貌情况,对基础提出一推论。如在《桥梁史话》一书中提到:“桥台基础下很可能用柱来加基础,以减少桥台的垂直位移,从地形上分析,两边桥台后座较长(究竟伸多少,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此来减少桥台的水平位移。”也有的同志则认为安济桥的主拱做法同于江苏的东美桥,主拱为整圆形,地表以上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圆弧,而大部理置在地表以下。

综合所处,探明安济桥桥台结构和基础土层情况,进一步认识安济桥,发掘和继承我国科学技术遗产,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979年3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对安济桥桥台、基础进行钻探,这项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组主持,参加单位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勘察处,赵县文物保管所等单位,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是:(1)对桥台通过坑探和钻探,确定桥台尺寸和埋深。(2)垂直河道布置钻孔,探明桥址地层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搞清楚桥基的一般工程地质条件。(3)从桥台下取原状土,分析其物质力学性质。(4)研究土的动力性能,分析桥址地基是否有震动液化的可能。

钻探和坑探工作由北京市勘察处负责,于1979年5月8日至5月14日进行。野外工作历时七天。施式方法以H---30型冲击钻,北京铲等 探明桥址第四纪地层;以DPP---100型汽车钻探明桥台的砌石基础;坑探桥台基础理深,在基以下用北京铲打水平钻孔探明地基类型。

勘探结束后,又做了必要的试验和理论计算,初步结论如下:

一、济桥的桥台为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桥台长约5米,宽为9.6米。基础宽度为9.6米---10米左右,长度约5.5米,基础的埋置深度为2---2.5米。

通过坑探证明,桥台厚1.549米,拱脚下为五层平铺条石,砌筑工整,灰很薄,无裂缝,每层略有出台,石料下层较上层稍厚(罗英先生视之为防水冲刷用的金刚墙同,而非桥台)。

为探明这五层平铺石究竟是金刚墙还是桥台,在北桥台拱脚下1.6米处,沿桥轴方向向桥台平行的方向,用北京铲打一平孔,打入深度4.4米(约有15。左右向上的斜角),取出的土样均是亚粘土,既没有碰到石砌体,也未碰到砂石木柱之类的物质。安济桥拱脚处拱轴线的倾斜角为42。48`,照此推算,拱券与探孔应在2.4米处相交,4.4米远远超过拱券之延长段,这证明金刚墙顶所见就是拱脚,而这五层平铺石即为桥台同,拱脚石平置于基础顶面。

二、水文地质

安济桥桥址隶属华北平原中部,且处于 河中下游,经宁晋县汇入滏阳河。近年来河道经常干涸,多排泄石家庄市的工业废水,仅在夏秋两季洪水通过。这次勘察测得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到15米左右(标高24.7米),如从河床表面计算也有7米多,因此基础一般不会产生震动液化。

1、人工填土:呈褐黄色,硬塑,湿,含砖头,石块等。分布在河床两侧台地3-4米以上部分。

2、亚粘土:呈褐黄色,硬塑,湿,含江石,植物根。分布在河床两侧台地的人工填土层以下,厚约3.5米。

3、轻亚粘土:呈褐黄色,硬塑,湿,饱和,含江石,分布在桥台基底以下,厚7米左右(此层轻亚粘土层中有一灰层,为粘土,层厚仅0.15-0.5米。标高29米),是桥台主要持力层。

4、亚粘土:呈褐黄色,硬塑,饱和、含江石,厚约3米,为桥台地基之下卧层。

5、粉、细砂:中褐黄色,硬塑、饱和。勘探至标高17.68米,该层仍穿透。

一、安济桥没有采用人工地基,桥台基础直接砌置在天然地层上。桥位处老土层(指未经人为扰动,且非新近沉积之地层)为一般第四纪冲积层,地层稳定,土质均匀,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桥台基础的持力层为轻亚粘土,并非粗砂,其地基的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其下卧层为亚粘土,若用塑性理论计算安全系数还很大,这种地基的许可承载力还可以提高。

通过对安济桥桥台地基的考察,雄辩地说明,安济桥千年不坠的原理不仅仅是由于上部结构设计周密,而其下部结构(桥台及基础),工程的构造合理,也是很关键的问题。这座大跨度的石拱桥其桥台如此之短,且置于天然地基之上而走动甚微,在古今中外桥梁史上都是罕见的。毫无疑问,安济桥的下部结构为我们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发展我国以及世界桥梁建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1、赵州桥为何称安济桥

李生田

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飞跨河之上,被 誉为“天下第一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4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第十二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碑”,并在桥头北面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它建于隋开皇十一至十九年间(公元591---59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

桥始名赵郡 河石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赵州大石桥铭》载:“赵郡 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以地名、水名命名。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前,永通桥在冶河(即清水河)上建成后,因与赵郡 石桥的结构、艺术风格上极其相似,而形体较小,且南北相距只有3公里,为区别两桥(敞肩石拱桥),冠以大、小,故名赵州大石桥(清光绪《赵州志。重修永通桥记》)将安济与永通二桥并种为“伯仲”、“奇胜”。自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赵州之名始于此,到民国二年改赵州为赵县,其间1360年,时州、时郡、时府(军),名称几易,而赵州之名在历史上存在了千年之久。因此,世人以地名为由称其为赵州桥,或曰赵州石桥。而安济桥之名起于何时,因历史久远,渐渐被人遗忘。

现在问起赵州桥为什么叫“安济桥”,许多专家、学者也说不出所以然。广东省林树涵先生曾两次去信请教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1984年4月15日茅以升复信曰:“安济桥名始见于宋代,虽然改名原因不详,但必有所本,应当考证。”“本”在何处?众多的赵州桥神话传说问世,更为这千古之谜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我因为编修《赵县志》的需要,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在北宋周辉《北辕录》一书找到了答案:“未至城(赵州)五里,渡 河石桥,石桥从空架起,工极坚致,南北长十一丈,阔四之一,实隋人李春所造,元祜间赐名安济,有张果老驴迹。”由此可见,北宋哲宗赵皇帝北巡时,途经赵州桥,于元祜年间(公元1086年---1094年)赐赵州石桥正名为“安济桥”。乃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中国文物报》1992年7月19日)

1、揭开赵州桥抗震之谜

镇江市地震办公室 许 林

赵州大石桥是我国闻名中外的一座石桥。该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城南2.5公里的大石桥村 河上,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俗称大石桥,由隋代工匠李春、李通等人设计、施工。建于公元581-600年之间,全长64.40米,桥的两端宽9.6米,中部宽9米。桥的石雕装饰精美,如石栏板上的云龙和石雕的狮子、望柱等。全是隋代精品,其雕刻十分生动而富装饰性。赵州桥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了,赵县一带为多地震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次地震的袭击,特别是1966年3月邢台发生7.2级强烈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不到40公里,却安然无恙,实是奇迹,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此桥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赵州桥为何能抗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可为我们今天抗震技术提供借鉴。

赵州桥基础稳固。据测量,1370多年来,两边的桥基虽略有下沉,但下沉的幅度极为接近,只有5厘米左右,保持着良好的平衡,。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对桥台基础及地基进行考察研究同,并在桥址附近进行钻探,证明赵州桥没有采用人工地基,桥台直接砌置在天然地层上,桥基础只有2米多深,但地基坚实,地层为亚粘土,而非粗砂,承载力为34t/m2,揭开了地震时也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加之,桥基受力均匀,震时能避免不无匀沉降,至今赵州桥仍基本上保持原状。

赵州桥结构合理、均匀、对称。桥身采用独特的垢弧状拱形结构建成,大拱圈净跨37.37米,拱圈之高1.03米,厚均37厘米,其所以采用弧状圈是为了有两个小拱圈,用一减轻对大拱圈的荷重,并使其受力均匀,从而减少对桥基的压力,遇大水时能起到分洪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桥的玲珑、美观。此种敞肩圆弧单孔式样的桥近代称为“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一大发明创造。

赵州桥整体性强,桥身虽然全由石块砌成,不是简单的搭接,而是各个纵横构件合理搭接,连接严密牢固。又是拱形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桥的整体性和刚度以,能承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地震力。加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施工技艺和优良的施工质量,使赵州桥历经千余年风雨侵蚀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至今仍完整无损地巍然屹于华北大地。

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工具简陋,天然建筑材料局限的条件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独特的技巧和熟练的手法,奇迹般地建造了能抗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赵州桥,它比欧洲上个世纪才出现的同类拱桥,即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还早700年,何况赛雷桥已毁无存。赵州桥为世界“敞肩拱”桥的先驱,是我国科学上的一项伟大成就,这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国际建筑史上也是宝贵的财富。

1、尿 宝

赵州大石桥南端西侧,在石栏之外有一奇迹,时常有人培土成凹形小坑,坑中储尿,人称“尿宝”。始于何时?史志无考。尿宝这奇处,在于只要凹形坑内有尿,尿液如水波时有突起,犹如鱼跃其中,时起时伏,似波涛翻滚,发出“啁儿啁儿”的响声,有时和河之水翻起的浪花溅到聚集在尿宝周围弯腰看热闹的人的脸上。但是,凹形坑中一无生物存在,二非风吹所致。若凹形坑中无尿液,或换成清水同,此情此景悄悄然消失。在民国期间,人们还能亲自目睹这一神奇的现象,时间或长中短,称为赵州桥之一“宝”,或“奇景”。以后,不知何故,尿宝无影无迹。究竟是何道理,记此存疑,有待科学工作者研究、考证。

2、独腿燕

赵州桥的券石,因年久风化剥蚀,产生了空隙裂缝,其中石罅隙间居住生息,人称“独腿燕”,或曰“巧燕”。说它是“独腿燕”,实际上并不只是一只足,唯一的奇怪之处在于:一是它的每只足上仅有前伸的三趾,无后蹬爪;二是它不能栖息在地面,或房檐上,否则不能赶快飞。每逢夏季,数十只,上百只“独腿燕”,穿柳越波,翱翔桥下,破云飞跃,轻盈似箭,“吱儿吱儿”而叫。每当归巢时,疾飞如闪电,从无触石现象。1958年11月赵州桥修葺一新,用水泥补严石缝罅隙,桥下无处栖息。从此迁至在赵县从民政府前边的“望汉台”上的砖缝罅隙之间。“文化大革命”中,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望汉台”被拆毁,“独腿燕”迁息于赵州柏林禅寺真际禅师塔的塔的塔缝间隙里,每日竞飞于寺内。

后 记

《赵县志》编修、出版之后,县政府领导嘱我:“你是主编在赵县修志最长,掌握资料最多,要发挥专长,继续努力,编修好反映赵县特点,优势的《中国赵州桥志》等专业志书,宣传赵县,为发展经济和旅游业服务。”我遵照这一指示,在现有资料基础上,请赵县档案局施维同志帮我一道搜集、补充、整理、考证有关赵州桥的资料。使我很快掌握了赵州桥饮誉中外的宝贵资料,这完成这部志书的撰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这本书图文稿并茂,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增强实体感,施维刚同志不辞辛劳,拍摄了大量照片,为本书增色。

《中国赵州桥志》的编修,自始至终,得到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从篇目设计,撰稿,均提出了指导性宝贵意见,并不断听取对取材、资料运用的汇报;撰稿工作完成后,还于百忙工作中抽暇通览、修改、审定志稿,弥补了一些谬误,定名为《中国赵州桥志》。人称修志者是“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而鼓励、关怀,使我倍感欣慰,虽苦犹甜。

《中国赵州桥志》的一些内容,参阅、引用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技术史》,梁思成先生的《梁思成文集》,罗哲文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李晋拴、黄梦平的《中国赵州桥》等专著。赵县文化局、文物保管所的张银彬、王元树、李秀善、孙韶卿、刘运田、赵山林等同志鼎力相助,并提供有关资料。因此,这本志书与其说是个人的笔耕成果,不如说是在总结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众手成志的产物。在此,对关怀本志编修、出版的领导、同仁致以谢意。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济桥立志,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既无借鉴参考,又因自己才疏学浅,缺乏修志理论和专业水平,实乃班门弄斧。为使国宝安济桥屹立于世界人民面前,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冒昧陈辞以笑天下,舛谬难免,恳祈专家、学者、同仁、读者赐教,以期再版补正、提高。


参考资料

  王玉涛:《赵州桥——库伦象教寺戏曲彩绘赏析之三十三》 http://epaper.tongliaowang.com/html/2011-08/25/content_38475.htm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河北旅游• •河北人物• •河北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