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退示官吏”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br><br>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贼退示官吏 并序'''</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贼退示官吏 并序]]'''</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元结]]</span></cente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元结]]</span></center><br>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gray;">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gray;">

2019年10月25日 (五) 12:17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

贼退示官吏 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序的释义: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癸卯年(唐代宗广德元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
  道州:州名,治今湖南道县。
  明年:第二年。
  攻永破邵:攻破永州和邵州。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
  边鄙:边境。
  欤:吗。


逐句释义: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昔岁:去年;早年。
  逢:遇到;遇见。
  太平:指社会平安,安宁。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泉水就在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泉源:水源,水的源头。
  庭户:门庭;门户。
  洞壑(hè):深谷。
  当:面对着。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井税:田税。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井九百亩,分为九区,各百亩,如“井”字,中为公田,周为私田,八家分耕,并共耕公田以为赋税,称“井税”。此处借以指唐代的赋税。井:井田。
  常期:一定的期限。
  日晏(yàn):天色已晚。晏:迟,晚。
  犹:还;尚且。
  眠:睡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戎旃(róng zhān):军旗。借指战事,军队。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典:治理,掌管。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屠:屠杀,这里侧重洗劫之意。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见全:得以保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使臣:朝廷派来催征的官吏。
  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征敛(zhēng liǎn):官府向民间征捐敛财。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绝:断。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委符节:指弃官。委:抛弃。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留于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
  刺船:撑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就鱼麦:指隐居乡间。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元结任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刺史。此诗的小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


作品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作者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

  第一段头两句“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交代作者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

  三、四句“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

  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是说赋税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前四句“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作者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况下,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告诫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作者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


作者简介:

  元结(719~772年),唐朝诗人。字次山,号漫叟、聱叟等。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年)入朝,同年卒于长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元结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敛无度,变本加厉。《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