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1行: 第51行: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诗的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秋风瑟瑟、梧叶萧萧、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暗用了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首诗里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
三四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盎然,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这首诗是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二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借景抒情,以景入情。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2019年11月29日 (五) 14:28的版本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1-3年级)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ǎo cù zhī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诗题与背景: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题《夜书所见》的意思是: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见、所思。题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是看见、所见的意思,应读“jiàn”。

这首诗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季节和景物的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逐句释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萧萧:形容风声。
  梧叶:梧桐叶。梧:梧桐,落叶乔木。树干直,树皮绿色、平滑,叶大、柄长。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里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明亮,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挑: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作品赏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的一二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景,借秋风瑟瑟、梧叶萧萧、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暗用了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首诗里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三四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盎然,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作者简介: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