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3行: 第2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span><br>
+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四处一片沉寂。</span><br>
 
  寂寞:清静,寂静。<br>
 
  寂寞:清静,寂静。<br>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br>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br>
第32行: 第3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span><br>
+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span><br>
 
  问取:询问。取:语助词。<br>
 
  问取:询问。取:语助词。<br>
 
  黄鹂(lí):鸟,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br>
 
  黄鹂(lí):鸟,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那黄鹂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span><br>
+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span><br>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br>
+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啭:鸟鸣。<br>
 
  解:懂得,理解。<br>
 
  解:懂得,理解。<br>
 
  因风:顺着风势。<br>
 
  因风:顺着风势。<br>

2020年2月5日 (三) 03:35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诗题与背景: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逐句释义: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四处一片沉寂。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唤取:唤回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问取: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鸟,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百啭:形容黄鹂婉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春日偶成参考图


逐句释义: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名家评论: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试题精选:


9、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 ,“清平乐”是 名。(2分)

10、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 时节,表现了强烈的 _____ 之情。(2分)

11、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2分)

答:

参考答案:

9、(2分)宋代 词牌

10、(2分)初夏 惜春(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最好)

11、(2分)略


1.本词的主题是什么?简要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2.有人认为本词“结语暗寓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但从全词看,这种说法显然跟主题不合。试解说一下不合的原因。

1.主题是惜春。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于是借对春的追寻表现春天的可爱、春去的可惜以及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惆怅。

2.本词上片写的是惜春,下片写的是寻春不见,同样是惜春。使全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认为“自伤幽独”,则下片的意思就不是“惜春”,而成了“自惜”,前后内容就被割裂开来。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 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6.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眼见春天逝去,没有了春来去的踪迹,词人内心颇感寂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可知,词人写的应是暮春时节,表现了强烈的惜春之情。 B.上片开头两句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 C.下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D.词中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解析】从“春归何处”等可知此时应处于夏初时节,且夏初时节与蔷薇花开的物候也相合。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是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词人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B.词的写作角度新颖、手法直白,风格清奇,语言清新而深邃,词味隽永。 C.下片后两句是对现实的描述。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D.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逸绝尘之感。 【解析】“手法直白”表述有误,应为“手法曲折”。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