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蜀相

删除1,881字节2020年4月15日 (三) 21:07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体裁为[[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建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拜诸葛亮(孔明)为丞相。所以,杜甫在这里称孔明为“蜀相”。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杜甫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到成都的,他在朋友(主要是[[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即今“[[杜甫草堂]]”所在地)。第二年([[上元(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探访了武侯祠(即诗中“丞相祠堂”,因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故称),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著名七律。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是杜甫这首七律名篇的诗题。那么,“蜀相”,是指谁呢?就是诸葛丞相孔明。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建国称帝,史称“蜀汉”,拜诸葛亮(孔明)为丞相。所以,诗人杜甫在这里称孔明为“蜀相”。但它不仅仅是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作者对这位历史名相的仰慕和婉惜之情。         杜甫是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十二月结束了自己为时四十年(寄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的。他在朋友(主要是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即今“杜甫草堂”所在地)。第二年春天,诗人探访了武侯祠(即诸葛亮祠堂,因他曾被封为“武乡侯”故称)。在游赏之余,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著名七律。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27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