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71行: 第171行:
 
  余姿:指李十二娘犹存开元盛世的歌舞风貌。<br>
 
  余姿:指李十二娘犹存开元盛世的歌舞风貌。<br>
 
  寒日,此诗作于十月。<br>
 
  寒日,此诗作于十月。<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
</span><br>
 +
  金粟堆:唐玄宗死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次年,葬于今陕西蒲城县金粟山,陵号泰陵。至此死已五年。<br>
 +
  木已拱:言墓木已长得合抱。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br>
 +
  瞿塘石城:指夔州地带,夔州近瞿塘峡。有人认为石城当指白帝城。<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
</span><br>
 +
  玳弦:玳瑁饰制的弦乐器,如琴瑟之类,喻乐器的精美。又,玳弦一作“玳筵”,亦通。<br>
 +
  急管:节奏急促的音乐。管,原指箫笛等。<br>
 +
  瞿塘石城:指夔州地带,夔州近瞿塘峡。有人认为石城当指白帝城。<br>
 +
  寒日,此诗作于十月。<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
</span>足茧原是妨碍速行,此时却不忍离去,像是行走荒山,虽有足茧碍行,但仍感到走得太快了。<br>
 +
  老夫:作者自称。<br>
 +
  不知其所往:不知道往哪里去,形容心情迷惘。<br>
 +
  足茧:脚上的茧,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这里用作动词。<br>
 +
  转:反,倒。<br>
 +
  疾:快速。<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2020年8月7日 (五) 10:22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并序

唐·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序如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此诗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宕感激的动人力量,而前半热闹欢娱场面的渲染与后半乐极哀来的感伤遥相映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间有名的女舞蹈家,能为《邻里曲》及《裴将军满堂势》等舞蹈。司空图《剑器》诗云:“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其声名一直流传到唐末。弟子,即下李十二娘。剑器,古代武舞(健舞)曲名,当是西域传入。《通考》说是“其舞用女妓雄装,空手而舞。”但既是武舞,又着雄装,舞时应是持剑(一说是双剑),唐人诗也可证,如姚合《剑器词》之“掉剑龙缠臂”(似还兼用彩帛),本诗中之“罢如江海凝清光”,似也指剑光。且剑字也只能作刀剑之剑解,若与剑无关,不会凭空写上剑字。冯至先生《杜甫传》也说:“近来四川出土的古砖,其中有描绘舞剑器浑脱的,舞者则手持双剑。”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该诗是作者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时所作。“剑器”是一种持剑的舞蹈,公孙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杜甫幼年时,曾在郾城看过她的舞蹈,大历二年又在夔州看见她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作者回忆开元年间观看卓越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时隔五十年,世事巨变,诗人以兴亡之感,写了这首诗。


序的释义: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译文与注释: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唐玄宗开元三(五)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白头,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经常在邺县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受此感染,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大历唐代宗年号
  夔(kuí)府: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曾设都督府,故也称夔府。
  别驾:刺史的佐吏。随刺史巡行时得别乘车驾,故名。隋唐一度改为长史。
  元持:人名。
  临颍:今属河南。
  蔚跂:形容舞姿的变幻矫健。跂(qí),通“企”。
  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五年。三,一作“五”,五载时杜甫是六岁,三载只有四岁。故钱谦益云:“公七龄思即壮,六岁观剑似无不可。”
  郾(yǎn)城:即今河南省郾城县。
  浑脱(tuó):也是一种武舞。有名的《苏莫遮》,也是浑脱舞的一种。自西域传入。长孙无忌(封赵国公)曾戴乌羊毛制的浑脱毡帽舞之,故也名赵公浑脱。舞态跟剑器舞一样雄健。把这两种舞结合起来,叫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流旋飘逸而又摇曳有致的意思。浏漓,流利飘逸的样子。顿挫,形容舞蹈跌宕起伏,回旋曲折。
  独出:特出,超群出众。
  高头,疑是“前头人”之意。(见下面的注释)
  冠时:在当时数第一。
  伎坊:也称教坊,本唐高祖武德时设置,为宫内练习舞艺的机构,开元二年又设于蓬莱宫侧,由玄宗亲教法曲,习艺者称为梨园弟子,其中有宫女数百人,居宜春院,则称为“内人”,也称为“前头人”,意谓常在皇上前头。
  洎(jì):及。
  外供奉:指不居宫内,设在宫外左右教坊,随时入宫承应的男女伎人,与内教坊对称。
  晓:通晓。
  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群臣所上尊号。
  初:初年。
  玉貌:美白如玉的容貌。
  锦衣:华美彩色的服饰。
  况余:一说疑为“晚余”二字之误。况,何况。余,我。
  白首:白头,指年老。
  兹:这个。
  匪:同“非”,不是。
  盛颜:指年轻时的容貌。
  辨:明白,弄清楚。
  由来:指李十二娘舞艺的师承渊源。
  波澜莫二:师徒舞技一脉相承,点滴不差。波澜,比喻事物的起伏变化,这里泛指舞蹈的意态节奏等艺术风格。莫二,没有两样。
  慷慨:激昂感叹之意。
  聊:姑且。
  张旭:唐朝诗人。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为常熟尉、金吾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能诗,长于七绝。李肇《唐国史补》:“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数(shuò):屡次。
  邺县:今河南安阳县。
  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
  感激:受到感染。
  即:则,那么。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从前有位佳人公孙大娘,一跳起《剑器》舞来就轰动四方。
  公孙氏:即公孙大娘。
  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剑器:《剑器》舞。
  动四方:轰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失色,天地被她的舞姿感染,为之震动。
  色沮丧:失色的意思。
  之:指公孙大娘的舞蹈。
  低昂,一起一伏。表示震动。一说,低昂是偏义复词,取其“低”义。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㸌(huò):闪光的样子。
  羿(yì):即后羿,传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死,羿一连射下九个。
  矫:飞举,矫捷。
  群帝:东方诸天神。
  骖(cān)龙翔:驾龙飞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来:指开场。
  雷霆:指鼓声。剑器、浑脱皆有鼓助奏。如张说所谓“豪歌急鼓送寒来”(《苏幕遮》)。
  收震怒:当是鼓声响处能使观众屏息,犹上“色沮丧”,今剧场所谓“压堂”。
  罢:指收场。
  凝:凝聚,凝固。形容舞蹈结束时静止不动。
  清光:当指剑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绛唇:大红的嘴唇。这里指青年时代的公孙大娘。
  珠袖,饰有珍珠的衣袖,借指公孙大娘的舞姿。
  寂寞,无声无息。两寂寞,是说人舞俱亡。
  传芬芳:传承公孙大娘的精华。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临颍美人:指李十二娘。
  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东。本鱼腹城,西汉末公孙述改白帝城。这里泛指夔州。
  神扬扬:神彩飞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余:我。
  既有以:即序中“既辨其由来”之意。以,因由,原委。
  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时,时局。
  抚事:追思往事;感念时事。
  惋伤:怅恨悲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先帝:指唐玄宗。先,对死者的尊称。
  八千人:极言人多,不一定是确数。
  初第一:本第一。初,当初。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五十年间:自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到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夔州见李十二娘舞剑器而写此诗,其间正好是50年。
  似反掌:形容时间过得快。
  风尘澒洞昏王室:指安史之乱带来的朝政衰落。风尘,比喻战乱。澒(hòng)洞,弥漫无际的样子。昏,昏暗,比喻国运衰退。王室,指朝廷。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梨园弟子: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
  女乐,原指歌妓。
  余姿:指李十二娘犹存开元盛世的歌舞风貌。
  寒日,此诗作于十月。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金粟堆:唐玄宗死于肃宗宝应元年(762年)。次年,葬于今陕西蒲城县金粟山,陵号泰陵。至此死已五年。
  木已拱:言墓木已长得合抱。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
  瞿塘石城:指夔州地带,夔州近瞿塘峡。有人认为石城当指白帝城。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玳弦:玳瑁饰制的弦乐器,如琴瑟之类,喻乐器的精美。又,玳弦一作“玳筵”,亦通。
  急管:节奏急促的音乐。管,原指箫笛等。
  瞿塘石城:指夔州地带,夔州近瞿塘峡。有人认为石城当指白帝城。
  寒日,此诗作于十月。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足茧原是妨碍速行,此时却不忍离去,像是行走荒山,虽有足茧碍行,但仍感到走得太快了。
  老夫:作者自称。
  不知其所往:不知道往哪里去,形容心情迷惘。
  足茧:脚上的茧,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这里用作动词。
  转:反,倒。
  疾:快速。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