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皇甫冉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7行: 第2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
新年到了,莺燕等各种鸟儿在欢快地啼鸣。但我的夫君却远在几千里外的边关征战。
 
</span><br>
 
</span><br>
 
  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唐为郡名。<br>
 
  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唐为郡名。<br>
第35行: 第36行: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span><br>
 
</span><br>
  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br>
+
  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一作“秦城”。<br>
 
  苑:这里指行宫。<br>
 
  苑:这里指行宫。<br>
 
  胡天:指上马邑、龙堆。<br>
 
  胡天:指上马邑、龙堆。<br>
第58行: 第59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就。诗的首联点明题意,点明“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出征的丈夫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楼上花枝笑独眠”,以花之多情衬己之苦情,构思新颖。尾联以设问作结,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情痴动人,耐人寻味。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出征丈夫的诗。诗中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更显示了其思念之切。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第73行: 第76行: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
 +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马邑龙堆在这里泛指边关征战之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新年到了,莺燕等各种鸟儿在欢快地啼鸣。但我的夫君却远在几千里外的边关征战。这里将新年到了,春天的欢快热闹与闺中思妇的独处及其夫君的远在边关作了对比,更显示出思妇的孤单寂寞。
  
  
第82行: 第87行: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
颔联“层城”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城的繁华与和平,但是“心随明月到胡天”,自己的心却早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怎能隔断人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所以在这良辰美景未必都能感到欢乐,而在那份温柔乡里最能惹人的便是离情。
  
 +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这两句是承前两句而来的,具体地写出了思妇家住的地方在京城,而且与宫苑为邻,但思妇的心却随着明月到了北方边地夫君征战的地方。
  
  
第90行: 第97行: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
古有鸿雁传书,现有织锦传情。妇人为了传达情思,昼夜不息织出一 幅锦字回文诗,寄与征夫。“锦字”书为妻寄夫之信,典故出自前秦窦滔之 妻苏蕙,指循环可读的诗文。回文诗反复可读,无始无终,诉说了妇人离 恨之苦以及绵延不绝的思念。妇人形单影只,而楼上花团锦簇,似乎正在 取笑妇人痴痴等待的愚笨和独守空房的落寞。句中一“论”一“笑”,把回 文诗和花枝拟人化,诉述离恨之绵长。
 +
 +
这里的 “锦字” 出自 《晋书·列女传》: “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机中织的回文锦字在表露着长久不能见到自己夫君的深深思念,楼上临窗开放的鲜花好像在笑我的孤枕难眠。
  
  
第97行: 第107行: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
 +
结尾用典,笔锋突转,妇人质问元帅窦宪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回朝,使 夫妻二人得以团聚,然而没有得到回答,可见相聚之难。妇人虽然相思深 切,但也认识到国家战事前途的重要性,因此以“反斾勒燕然”作结,可看 出妇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赋予本诗以深刻的社会 意义。
 +
 +
这里的 “窦车骑”指窦宪。《后汉书·窦宪传》载: 窦宪为车骑将军,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而还。这两句诗直接写出了闺中思妇的心声,什么时候才能像窦宪一样打败匈奴回到家里与我们团聚!
 +
 +
 +
这首诗既写出了思妇对自己长年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 战争早日结束的盼望,还隐含着对战争的不满与反对之情。
 +
 +
 +
盛唐边疆战事频仍,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 州词》)的豁达悲壮不同,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的壮志豪情迥异,这首诗以一位平凡妇人的口吻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希冀,对团聚的渴望,春思离恨,娓娓道来。
 +
  
  
第113行: 第134行: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9.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9]]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9.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9]]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0.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0]]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0.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0]]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
 +
 +
 +
  
  

2020年9月14日 (一) 05:32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春 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逐句释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新年到了,莺燕等各种鸟儿在欢快地啼鸣。但我的夫君却远在几千里外的边关征战。
  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唐为郡名。
  龙堆:白龙堆,在今新疆,地接玉门关,系沙漠地带,古为西域交通要道。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一作“秦城”。
  苑:这里指行宫。
  胡天:指上马邑、龙堆。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机中锦字论长恨: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楼上花枝笑独眠:意谓为什么不在花枝报春时凭楼赏玩。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斾: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就。诗的首联点明题意,点明“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出征的丈夫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楼上花枝笑独眠”,以花之多情衬己之苦情,构思新颖。尾联以设问作结,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情痴动人,耐人寻味。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出征丈夫的诗。诗中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更显示了其思念之切。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此诗写新春时妻子思念出征的丈夫。末是她的愿望,即希望战事早日获胜,她的丈夫也能立功回来。也是借汉咏唐。沈德潜说是和沈佺期《独不见》的“卢家少妇”相似,“惟‘笑独眠’句工而近纤,或难与沈诗争席耳。”沈诗也见本卷。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马邑龙堆在这里泛指边关征战之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新年到了,莺燕等各种鸟儿在欢快地啼鸣。但我的夫君却远在几千里外的边关征战。这里将新年到了,春天的欢快热闹与闺中思妇的独处及其夫君的远在边关作了对比,更显示出思妇的孤单寂寞。



颔联“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颔联“层城”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城的繁华与和平,但是“心随明月到胡天”,自己的心却早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怎能隔断人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所以在这良辰美景未必都能感到欢乐,而在那份温柔乡里最能惹人的便是离情。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这两句是承前两句而来的,具体地写出了思妇家住的地方在京城,而且与宫苑为邻,但思妇的心却随着明月到了北方边地夫君征战的地方。


颈联“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写离恨,写春情。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古有鸿雁传书,现有织锦传情。妇人为了传达情思,昼夜不息织出一 幅锦字回文诗,寄与征夫。“锦字”书为妻寄夫之信,典故出自前秦窦滔之 妻苏蕙,指循环可读的诗文。回文诗反复可读,无始无终,诉说了妇人离 恨之苦以及绵延不绝的思念。妇人形单影只,而楼上花团锦簇,似乎正在 取笑妇人痴痴等待的愚笨和独守空房的落寞。句中一“论”一“笑”,把回 文诗和花枝拟人化,诉述离恨之绵长。

这里的 “锦字” 出自 《晋书·列女传》: “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机中织的回文锦字在表露着长久不能见到自己夫君的深深思念,楼上临窗开放的鲜花好像在笑我的孤枕难眠。



尾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结尾用典,笔锋突转,妇人质问元帅窦宪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回朝,使 夫妻二人得以团聚,然而没有得到回答,可见相聚之难。妇人虽然相思深 切,但也认识到国家战事前途的重要性,因此以“反斾勒燕然”作结,可看 出妇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赋予本诗以深刻的社会 意义。

这里的 “窦车骑”指窦宪。《后汉书·窦宪传》载: 窦宪为车骑将军,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而还。这两句诗直接写出了闺中思妇的心声,什么时候才能像窦宪一样打败匈奴回到家里与我们团聚!


这首诗既写出了思妇对自己长年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 战争早日结束的盼望,还隐含着对战争的不满与反对之情。


盛唐边疆战事频仍,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 州词》)的豁达悲壮不同,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的壮志豪情迥异,这首诗以一位平凡妇人的口吻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希冀,对团聚的渴望,春思离恨,娓娓道来。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9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90


试题精选:




作者简介:

  皇甫冉(约717—约771年),唐朝诗人。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祖籍甘肃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晋高士谧之后。十岁能属文,张九龄深器之。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兵曹。王缙为河南帅,表掌书记。大历初,累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冉诗天机独得,远出情外。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集三卷。《全唐诗》编诗其二卷,收录其诗作24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