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3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第15行: 第1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
《阙题》是唐代诗人刘眘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阙题即缺题。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此诗描绘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别墅沿途的幽美环境,它不是写诗人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
 
+
阙题,题目原缺。阙,通“缺”。
+
 
+
 
+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盛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作为诗名。
+
 
+
阙题:即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
 
+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
  
 +
  这是[[唐代诗人]][[刘眘虚]]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阙题,即缺题。阙,通“缺”。[[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意与溪水同其悠长。
</span><br>
+
</span>又译:白云尽处开始了通向别墅的小路,一路春色伴随溪水悠悠绵长。<br>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br>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br>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br>
+
  春:春意。<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它从远处随流水漂来散发着芳香。
</span><br>
+
</span>后句又译:流水把它的清香带向远处。<br>
 
  远随流水香:流水即上溪水,因其长,故落花也只好远远跟着它,因而香随水流。意即青溪藉落花犹留春色。<br>
 
  远随流水香:流水即上溪水,因其长,故落花也只好远远跟着它,因而香随水流。意即青溪藉落花犹留春色。<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闲静的荆门面对着山路,茂密的柳树中掩藏着读书堂。
+
闲静的屋门对着僻静的山路,茂密的柳树中掩藏着读书堂。
 
</span><br>
 
</span><br>
 
  闲门向山路: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br>
 
  闲门向山路: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br>
第52行: 第4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
每当阳光映照幽深茂密的柳树,(穿行在柳阴下)只见缕缕清辉洒落衣裳。
</span>白日常常穿柳阴而照着衣裳。<br>
+
</span><br>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br>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br>
 
  每:每当。<br>
 
  每:每当。<br>
  
 +
 +
[[文件:136阙题.jpg|center|thumb|400px|《阙题》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从语气看,当是写友人暮春山中的读书生活,写得从容自然。此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全诗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从语气看,当是写友人暮春山中的读书生活,写得从容自然。末两句是拗句。
+
  首联“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作者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
  
俞陛雲《诗境浅说》云:“此诗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意谓力小者不能胜重负),仍以谐音为妥贴。”
 
  
 +
  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紧承首联,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落花从远处随流水飘来散发着芳香。从中可以体味出作者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这两句写读书堂附近的优美景色,更加烘托出此地乃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描写朋友隐居的别墅。作者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一间读书堂隐没在茂密的柳树之中。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
+
  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写读书堂之地的幽趣。直到这最末两句,诗中仍然没有写到主人的出迎与款待,很可能此时他已入山去了。所以作者只能独自在“深柳”下漫步。斑驳的清辉透过树叶映照下来,疏疏落落地投射在衣服上。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
  这首诗全篇绘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作者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首联“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
'''名家点评:'''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骨似王、孟,而气运隆厚或过之。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开篇即写景。意思是说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好像到了尽头,青溪之水欢快地流淌,春光无处不在。这两句写“读书堂”周围的环境。“道由白云尽”说明此地处于白云深处,暗示此地环境幽静,适合读书。“春与青溪长”是说此地不仅有山有水,而且环境很优美,春色怡人。此二句衬托出读书堂人迹罕至,是潜心读书的好地方。
+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严整幽细,五言拗体中之佳者。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道”指登山之路,路的尽头隐没在白云之中。“尽”字表现的恰恰是不尽,因为山路很深,直上云端,烟雾丛中究竟有多深、多长,无法测见。所以前句的“尽”与后句的“长”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全诗从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氛。再往山里走,道旁一条青青的溪水闪露出来,溪水弯弯曲曲,清亮鲜润,边上长满了青苔和葱翠的绿草,显露出一派春意,“春与青溪长”。只有在山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所以说春意似青溪般地悠长。“长”字特别耐人嚼味。峰回路转,青溪望不见头,好象春天也看不到边似的,这是一层意思; 溪水不同于长江,没有奔腾直泻的气势,它弯曲回环,渗泻于石缝岩沟之中,所以“长”字还带有清幽缓慢的意思;最后山路的漫长使人感到了时光的流逝,春天却久久地与青溪同在,所以“长”也指时间的悠长。总之它幽深而无尽,让人看不足,看不够。
+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水远、花香、山探、林密,书堂正当其处,何乐如云!看他“长”字、“时”字、“至”字、“远”字、“香”字,回环勾锁,一字不虚。“道由白云尽”是望见,“闲门向山路”是到来,非重复也。
  
 +
  清·屈复《唐诗成法》:“幽映”总上六句,“白日”应“春”字,“清辉”应“幽映”字。
  
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
  清·王阮亭、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此中有元气,后人拟之,便浅薄无味。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至”字和“随”字。它们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
  清·谭宗《近体秋阳》:清宕傲逸,纯乎古作,不徒所谓拗律已也。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清香。“至”字和“随”字陚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走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这两句写读书堂附近的优美景色,更加烘托出此地乃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纯乎天籁(“时有”二句下)。
  
由于诗人的注意力转到青溪上,所以下面两句专门写溪水。落花被长长的溪水带来,一直流到了诗人的脚下。“时”字含有某种意外的意思。花瓣的到来未曾被预料到,所以每一次都带来一阵欣喜; 但同时又令人感到十分自然,因为它们来得亲切,仿佛与诗人早已相识,是向着诗人而来的。所以后面的“至”字就含有送到我身边的意思。这些漂来的花瓣依然那样红艳、光洁,飘散着远方带来的清香,把一条青青的溪水都染香了。这不是夸张,而是诗人的感觉。后一句的神韵全在感觉上。那片片点点娇嫩、鲜丽的花瓣漂浮在清水之上,实在是太美了,诗人似乎真的闻到了清香的气息。感官本来是会诱发人产生联想的。以上两句是“春与青溪长”的进一步引伸。
+
  清·蘅塘退士、曹敏行《唐诗三百首》:此以“深柳”句为主,言由白云尽处而来,见溪水长流,落花浮至,而门向山开,堂极深窈,虽白口唯清辉幽映耳(“闲门”二句下)。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十字亦有禅谛。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王孟胜景(“时有”二句下)。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此寺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仍以谐音为妥贴。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
+
  
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3.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3]]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颈联写“读书堂”的具体情景。幽静的柴门正对着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隐藏着读书的厅堂。读书之地隐藏在如此幽静、美妙的地方,可见诗人性格之淡漠,志趣之清高。
 
  
第三联开始,描写朋友隐居的别墅。只见门前高树掩映,空无一人,一条道路直通山里。“闲”字是专对山下而言,表现主人与尘世的隔绝。其实门并不闲,从门前道路看,主人经常步入深山,进出频繁,他是一位爱与山林、自然独处的隐士。这一句把上面幽美的山景与主人的生活连系在了一起,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人跨进门去,看到满院的杨柳,一间读书堂深深地隐没在柳树之中。看样子主人还是一位爱好读书的人,大概经常在堂前静坐,凝神观书吧。他能看什么书呢? 当然不会是策论、兵书之类,也许是《庄子》,或者是陶渊明的诗集吧?在深山中翻阅这类著作,真是太有意味了。整个住所的气氛与山间的环境溶成了一体。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
  参考答案:幽。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尾联仍然写读书之地的幽趣。每当明亮的日光透过柳荫照耀幽径,那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白日幽映,暖暖的太阳照着厅内读书人的衣裳,这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享受啊!
 
  
然而,直到最末两句,诗中仍然没有写到主人的出迎与款待,很可能此时他已人山去了。所以诗人只能独自在院中漫步。斑驳的清辉透过树叶映照下来,疏疏落落地投射在衣服上,也投射在这间幽静的读书堂中。全诗到此结束了,没有交代与主人的会面,看来没必要了,从眼前的环境中诗人已体验到将会交流的一切; 也没有交代诗人的返归,这也无需了,因为他已深深爱上了山间的生活,也许正准备搬进山来住呢。这样的结尾正体现了以上的愿望。
+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这首诗全篇绘景,景物被超世脱俗的情趣一脉贯穿,形成了澹泊幽深的意境,读后只觉有一股清新的花香伴随着悠扬的音韵无尽地从诗中漫溢出来。
+
  
 +
  参考答案: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
  3.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这首诗句句写景,诗情画意,佳句盈篇,是刘眘虚的代表作。
+
  参考答案: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2分)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2分)
  
  
 +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名家点评:'''
+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骨似王、孟,而气运隆厚或过之。
+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严整幽细,五言拗体中之佳者。
+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水远、花香、山探、林密,书堂正当其处,何乐如云!看他“长”字、“时”字、“至”字、“远”字、“香”字,回环勾锁,一字不虚。“道由白云尽”是望见,“闲门向山路”是到来,非重复也。
+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清·屈复《唐诗成法》:“幽映”总上六句,“白日”应“春”字,“清辉”应“幽映”字。
+
  参考答案:B、E(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E项“直抒胸臆”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清·王阮亭、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此中有元气,后人拟之,便浅薄无味。
 
  
  清·谭宗《近体秋阳》:清宕傲逸,纯乎古作,不徒所谓拗律已也。
+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纯乎天籁(“时有”二句下)。
+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
  清·蘅塘退士、曹敏行《唐诗三百首》:此以“深柳”句为主,言由白云尽处而来,见溪水长流,落花浮至,而门向山开,堂极深窈,虽白口唯清辉幽映耳(“闲门”二句下)。
+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十字亦有禅谛。
+
 
+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王孟胜景(“时有”二句下)。
+
 
+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此寺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仍以谐音为妥贴。
+
 
+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3.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3]]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
  
 +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
  参考答案:A、C(B“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刘眘虚''',[[唐朝诗人]]。字挺卿。《[[全唐诗]]》作江东人。据谢先模先生考证,应是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详见一九八〇年第四期《学术月刊》。[[开元]]进士。[[天宝]]时,官夏县令。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7首。眘,古“慎”字。
+
  [[刘眘虚]],[[唐朝诗人]]。字挺卿。《[[全唐诗]]》作江东人。据谢先模先生考证,应是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详见一九八〇年第四期《学术月刊》。[[开元]]进士。[[天宝]]时,官夏县令。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7首。眘,古“慎”字。
  
  

2021年6月20日 (日) 07:25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阙 题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这是唐代诗人刘眘虚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阙题,即缺题。阙,通“缺”。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


逐句释义: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意与溪水同其悠长。 又译:白云尽处开始了通向别墅的小路,一路春色伴随溪水悠悠绵长。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
  春:春意。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它从远处随流水漂来散发着芳香。 后句又译:流水把它的清香带向远处。
  远随流水香:流水即上溪水,因其长,故落花也只好远远跟着它,因而香随水流。意即青溪藉落花犹留春色。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静的屋门对着僻静的山路,茂密的柳树中掩藏着读书堂。
  闲门向山路: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茂密的柳树。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每当阳光映照幽深茂密的柳树,(穿行在柳阴下)只见缕缕清辉洒落衣裳。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阙题》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从语气看,当是写友人暮春山中的读书生活,写得从容自然。此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全诗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首联“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作者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


  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紧承首联,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落花从远处随流水飘来散发着芳香。从中可以体味出作者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这两句写读书堂附近的优美景色,更加烘托出此地乃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描写朋友隐居的别墅。作者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一间读书堂隐没在茂密的柳树之中。


  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写读书堂之地的幽趣。直到这最末两句,诗中仍然没有写到主人的出迎与款待,很可能此时他已入山去了。所以作者只能独自在“深柳”下漫步。斑驳的清辉透过树叶映照下来,疏疏落落地投射在衣服上。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这首诗全篇绘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作者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骨似王、孟,而气运隆厚或过之。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严整幽细,五言拗体中之佳者。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水远、花香、山探、林密,书堂正当其处,何乐如云!看他“长”字、“时”字、“至”字、“远”字、“香”字,回环勾锁,一字不虚。“道由白云尽”是望见,“闲门向山路”是到来,非重复也。

  清·屈复《唐诗成法》:“幽映”总上六句,“白日”应“春”字,“清辉”应“幽映”字。

  清·王阮亭、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此中有元气,后人拟之,便浅薄无味。

  清·谭宗《近体秋阳》:清宕傲逸,纯乎古作,不徒所谓拗律已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纯乎天籁(“时有”二句下)。

  清·蘅塘退士、曹敏行《唐诗三百首》:此以“深柳”句为主,言由白云尽处而来,见溪水长流,落花浮至,而门向山开,堂极深窈,虽白口唯清辉幽映耳(“闲门”二句下)。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十字亦有禅谛。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王孟胜景(“时有”二句下)。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此寺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仍以谐音为妥贴。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3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4


试题精选: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 )(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参考答案:幽。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3.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2分)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2分)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参考答案:B、E(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E项“直抒胸臆”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参考答案:A、C(B“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作者简介:

  刘眘虚唐朝诗人。字挺卿。《全唐诗》作江东人。据谢先模先生考证,应是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详见一九八〇年第四期《学术月刊》。开元进士。天宝时,官夏县令。诗一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7首。眘,古“慎”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