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世界遗产名录

添加15,275字节2013年1月6日 (日) 10:44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拉帕努伊国家公园]]''' (1995)#'''[[拉帕努伊国家公园]]''' (1995) 拉帕努伊是当地人对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的称呼,岛上酝酿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公元300年时玻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在没有外界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想象丰富的、原汁原味的纪念性雕刻和建筑传统。从10世纪到16世纪,玻利尼西亚人陆续建立了许多神殿,竖起了许多称为莫阿伊(moai)的巨大的石像,至今仍是一道无与伦比的文化风景,吸引全世界各地游人慕名来访。标准:(i)(iii)(v)#'''[[奇洛埃教堂]]''' (2000)#'''[[奇洛埃教堂]]''' (2000) 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基督教木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所代表的建筑传统始于17和18世纪的耶稣会布道团(Jesuit Peripatetic Mission),在19世纪得到圣芳济会(Franciscans)的发扬,并流传至今。这些教堂象征了智利群岛文化上的繁荣,也见证了当地文化与欧洲文化的成功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以及当地社会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标准:(ii)(iii)#'''[[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 (2003)#'''[[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 (2003) 瓦尔帕莱索殖民城市是19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典范。城市地理位置如同一个圆形露天剧场,布局非常有特色,山腰上到处可见本国的城市建筑,其中还点缀着星罗棋布的教堂尖塔,在平地部分则采用几何布局。瓦尔帕莱索还完好保存了一些早年有趣的工业基础设施,例如陡峭山坡上不计其数的“起卸机”。标准:(iii)#'''[[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 (2005)#'''[[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 (2005) 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遗址由200多个以前的采矿点组成,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工人就居住在企业生活区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于丰富的语言、创造力和团结力上,尤其是争取社会公正的先锋精神,这对社会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处遗址位于地球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偏远的潘帕沙漠地区(desert Pampa)。从1880年开始,成千上万名来自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矿工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了60多年,开采世界上最大的硝石矿,生产化肥硝酸钠,用于改造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及欧洲的农田,并为智利创造了巨大财富。由于这里的建筑物容易遭到破坏,最近又受到地震影响,这里已列入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以便募集资源,对其实施保护。标准:(ii)(iii)(iv)#'''[[塞维尔铜矿城]]''' (2006)#'''[[塞维尔铜矿城]]''' (2006) 塞维尔采矿小镇建于20世纪早期,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85公里处,处于安第斯山海拔2000米以上的极端气候环境中,是布瑞登铜业公司(the Braden Copper company)在厄尔特尼恩特(El Teniente)这一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中为工人修建的工房。在当地劳动力与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相融合,开采和冶炼高价值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诞生了这个小镇,它是位于世界偏远地区企业生活区的杰出典范。在巅峰时期,塞维尔拥有15 000名居民,但在20世纪70年代小镇的大部分都被废弃了。小镇沿着从火车站升起的庞大的中心阶梯而建,地势非常陡峭,轮式车辆根本无法抵达。沿着大路分布着种有观赏树木和植物的不规则方形区域,构成了小镇的主要公共活动区或广场。在中央阶梯之外,环山小路通往较小的广场和连接小镇其他区域的二级阶梯。沿街建筑是由原木搭建的,通常漆成鲜艳的绿色、黄色、红色和蓝色。这些房屋由美国设计,其中大多数是按照美国19世纪的风格建造的,但是其他建筑,如工艺学校(1936年)则是现代主义灵感的产物。塞维尔是20世纪唯一一座为全年度使用而在山区建造的大规模工业采矿住区。标准:(ii)#'''[[科潘玛雅古迹遗址]]''' (1980)#'''[[科潘玛雅古迹遗址]]''' (1980) 科潘遗址于1570年被迭戈·加西亚·德帕拉西奥(Diego García de Palacio)玛雅文明最重要的地点之一 ,一直到19世纪才被挖掘出来。废弃的城堡和壮丽的公共大广场体现了它10世纪初期被遗弃前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标准:(iv)(vi)#'''[[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 (1982)#'''[[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留地]]''' (1982) 位于雷奥普拉塔诺河的分水岭处,是中美洲少数几个湿热带雨林保护区之一。保留地内有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植物和野生动物。在它加勒比海岸延伸的山地上,居住有2000多名土著居民,他们仍然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标准:(vii)(viii)(ix)(x)#'''[[国家历史公园:城堡、圣苏西宫、拉米尔斯堡垒]]''' (1982)#'''[[国家历史公园:城堡、圣苏西宫、拉米尔斯堡垒]]''' (1982) 这些建筑可追溯到19世纪海地宣布独立的时期。圣苏西宫、拉米尔斯堡垒、尤其是古城堡对全世界来说都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它们是最先由获得自由的黑人奴隶修造的建筑。标准:(iv)(vi)#'''[[波托西城]]''' (1987)#'''[[波托西城]]''' (1987) 在16世纪,波托西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复合体。银矿提炼的需要使得这里出现了一系列的水利矿场。遗址包括塞雷里科(Cerro Rico)工业建筑,复杂的引水渠和人造湖系统为该地提供水源;这座殖民城拥有卡萨德拉莫内达集镇(the Casa de la Moneda)、圣洛伦佐教堂(the Church of San Lorenzo)、一些贵族住宅区和工人居住区(barrios mitayos)。标准:(ii)(iv)(vi)#'''[[奇基托斯耶稣传教区]]''' (1990)#'''[[奇基托斯耶稣传教区]]''' (1990) 由于受到16世纪哲学家关于“理想城市”观念的影响,耶稣会的一些教士于1696至1760年间建立了六个当地基督教徒聚落,其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了天主教建筑和当地传统。现存的六处遗址分别是圣弗朗西斯科哈维尔(San Francisco Javier)、康塞普西翁(Concepción)、圣阿尼娅(Santa Ana)、圣米格尔(Santa Ana)、圣拉斐尔(San Rafael)和圣霍斯(San José),共同构成了前奇基托斯地区活的遗产。标准:(iv)(v)#'''[[苏克雷古城]]''' (1991)#'''[[苏克雷古城]]''' (1991) 玻利维亚第一个首都苏克雷城是16世纪上半叶由西班牙人建立的。当地保存完好的一些16世纪宗教建筑,例如圣洛伦佐教堂(San Lázaro)、圣弗朗西斯科教堂(San Francisco)和圣多明戈教堂(Santo Domingo),都体现了当地建筑特色和欧洲外来建筑风格的融合。标准:(iv)#'''[[萨迈帕塔考古遗址]]''' (1998)#'''[[萨迈帕塔考古遗址]]''' (1998)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座小山丘,山上有许多雕刻,被认为是14世纪到16世纪当地古镇举行仪式的中心;另一部分位于小山丘南面,是当时的行政和住宅区。一块巨型雕刻石块占据了小镇下方的大部分面积,是古拉丁美洲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唯一见证,在美洲再无可与之媲美之石刻。标准:(ii)(iii)#'''[[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 (2000)#'''[[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 (2000) 占地1 523 000公顷,是亚马逊盆地最大和保护最为完好的公园之一,海拔高度从200米到近1000米。该公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栖息地,包括赛拉多(Cerrado)大草原、森林和亚马逊高地常青林。肯普夫国家公园展示了距今10多亿年前到寒武纪之间的自然进化历程,据估计,公园内生存有约4000种植物、600多种鸟类和许多世界上濒危的脊椎动物。标准:(ix)(x)#'''[[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 (2000)#'''[[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 (2000) 蒂瓦纳科城(Tiwanaku)是古拉丁美洲印第安王国的首都,当时这一强大的帝国统治了南安第斯山脉及之外的广阔地区。公元500年至900年间,蒂瓦纳科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地区的文明与美洲其他地方的古拉丁美洲帝国文明有所不同,其历史遗迹证明了这一文明在文化和政治上的重要性。标准:(iii)(iv)#'''[[科斯科古城]]''' (1983)#'''[[科斯科古城]]''' (1983) 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当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标准:(iii)(iv)#'''[[马丘比丘古神庙]]''' (1983)#'''[[马丘比丘古神庙]]''' (1983) 位于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上,海拔2430 米,为热带丛林所包围。该庙可能是印加帝国全盛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那巨大的城墙、台阶、扶手都好像是在悬崖峭壁自然形成的一样。古庙矗立在安第斯山脉东边的斜坡上,环绕着亚马逊河上游的盆地,那里的动植物非常丰富。标准:(i)(iii)(vii)(ix)#'''[[夏文考古遗址]]''' (1985)#'''[[夏文考古遗址]]''' (1985) 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300年,它是在秘鲁安第斯山的高山峡谷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该遗迹是古代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是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以前出现的最负盛名之地。这里的斜坡和广场周围都是石头建筑,伴有大量兽形装饰物,景物别致多姿。标准:(iii)#'''[[瓦斯卡兰国家公园]]''' (1985)#'''[[瓦斯卡兰国家公园]]''' (1985) 海拔6768 米的瓦斯卡兰山地处布兰卡山脉世界上最高的热带山脉之中。在那里,湍急的河流和冰河造成的幽谷以及种类繁多的植被使得这个地方美丽异常,并且成为眼镜熊和安第斯秃鹫的家。标准:(vii)(viii)#'''[[昌昌城考古地区]]''' (1986)#'''[[昌昌城考古地区]]''' (1986) 昌昌城是奇穆王国的首都,15世纪是该国的鼎盛时期,但是不久即被印加帝国吞没。这个古拉丁美洲最大城市的规划,反映了其严格的政治和社会政策,城市划分为九个“城堡”或者“宫殿”,都是独立的单位。标准:(i)(iii)#'''[[玛努国家公园]]''' (1987)#'''[[玛努国家公园]]''' (1987) 面积有150万公顷,从海拔150米到4200米之间各层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在低层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丰富的动物和植物。此处已发现约850种鸟类以及罕见的巨型水獭和庞大的犰狳等动物。美洲虎也经常出没在这个公园里。标准:(ix)(x)#'''[[利马的历史中心]]''' (1988, 1991)#'''[[利马的历史中心]]''' (1988, 1991) 虽然该市先后经历了多次地震的严重破坏,直到18世纪中叶,这个“帝王之城”一直是西班牙在南美洲占领区的首都和重要城市。这里的许多建筑,如南美洲最大的建筑圣弗兰西斯科女修道院,都是当地的能工巧匠和来自旧大陆的建筑师共同建造的。标准:(iv)#'''[[里奥阿比塞奥国家公园]]''' (1990, 1992)#'''[[里奥阿比塞奥国家公园]]''' (1990, 1992) 建于1983年,目的是为了保护安第斯山脉潮湿森林里特有的动物和植物。该公园里的动植物具有很强的当地特色,这里还发现过以前被认为已经绝种的黄尾毛猴。自1985年以来进行的研究,已经发现了36个前所未知的考古地点,均位于2500米至4000米之间的高度,这非常有利于对印加帝国以前当地社会的了解。标准:(iii)(vii)(ix)(x)#'''[[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1994)#'''[[纳斯卡和朱马纳草原的线条图]]''' (1994) 纳斯卡和朱马纳大草原在利马以南约400公里,位于秘鲁海岸的干旱草原上,占地约450平方公里。这些线条图大约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就其数量、自然状态、大小以及连续性来说,它们是考古学中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有些线条图描述了活着的动物、植物,想像的形象,还有数公里长的几何图形。这些物品被认为是用于与天文学有关的宗教仪式。标准:(i)(iii)(iv)#'''[[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 (2000)#'''[[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 (2000) 由火山岩石建成,它代表了欧洲与本土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这些技术和风格体现在殖民宗主、克里奥尔人和印度人的作品中。城市灵动的城墙、拱门、拱形屋顶、院子、开阔的空间,以及建筑正面复杂的巴洛克式装饰,这些都表明了欧洲与本土风格的双重影响。标准:(i)(iv)#'''[[苏里南中心自然保护区]]''' (2000)#'''[[苏里南中心自然保护区]]''' (2000) 占地面积为160万公顷,这里生长着苏里南中西部地区所特有的原始热带雨林,对科珀纳默上游和很多河流,吕西河、奥斯特河、泽伊德河、萨拉马卡河和格兰里奥河的源头都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保护区里存在着多种原始地形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显著的保护价值。苏里南中心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和低地森林里植物种类繁多,目前发现的维管植物种类已经超过五千种。保护区里还生存有许多当地特有的动物,其中有美洲虎、巨犰狳、大河水獭、貘、树獭和8种灵长类动物,这里还栖息着400多种鸟类,有哈痞鹰、圭亚那动冠散鸟以及深红色金刚鹦鹉等。标准:(ix)(x)#'''[[帕拉马里博的古内城]]''' (2002)#'''[[帕拉马里博的古内城]]''' (2002) 帕拉马里博位于南美洲热带地区北海岸上,曾经是17世纪至18世纪时的荷兰殖民地。帕拉马里博城内古老的市中心仍然保持着昔日那富有创意、极具特色的街道布局。内城的建筑物依然在向世人展示着荷兰建筑风格与当地传统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的逐步融合。标准:(ii)(iv)#'''[[霍亚-德赛伦考古遗址]]''' (1993)#'''[[霍亚-德赛伦考古遗址]]''' (1993) 是古拉丁美洲的一个农庄,像意大利的庞培和赫库兰尼姆一样,于公元600年左右遭到火山喷发掩埋。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保存方式,使得人们现在可以从此了解当时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中美洲人的日常生活。标准:(iii)(iv)#'''[[冰川国家公园]]''' (1981)#'''[[冰川国家公园]]''' (1981) 风景秀美,峰峦叠嶂,冰川湖泊星罗棋布,其中包括长达160公里的阿根廷湖。在遥远的源头,三川汇流,奔涌注入奶白色冰水之中,将硕大的冰块冲到湖里,冰块撞击如雷声轰鸣,蔚为壮观。标准:(vii)(viii)#'''[[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以及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 (1983, 1984)#'''[[瓜拉尼人聚居地的耶稣会传教区: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以及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 (1983, 1984) 巴西与阿根廷共有。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地带,有五个引人注目的耶稣会传教区遗址,他们分别是:巴西的圣米格尔杜斯米索纳斯遗迹,阿根廷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圣安娜、罗雷托圣母村和圣母玛利亚艾尔马约尔村遗迹。他们建于17至18世纪的瓜拉尼人地区。各处遗址布局迥异,保护状况各不相同。标准:(iv)#'''[[伊瓜苏国家公园]]''' (1984)#'''[[伊瓜苏国家公园]]''' (1984) 公园中心是一个半圆形瀑布群,高约80米,直径达2700米,处于玄武岩地带,横跨阿根廷与巴西两国边界。瀑布群由许多小瀑布组成,产生了大量水雾,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瀑布周围生长着2000多种维管植物的亚热带雨林,是南美洲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貘、大水獭、吼猴、虎猫、美洲虎和大鳄鱼的快乐家园。标准:(vii)(x)#'''[[洛斯马诺斯岩画]]'''(1999年) (1999)#'''[[洛斯马诺斯岩画]]'''(1999) 岩画所体现的卓越洞窟艺术可追溯到9 500至13 000年以前。“手洞”的名字取自洞窟中人手的雕画形象。此外还有很多当地常见动物的形象描绘,例如美洲驼,以及一些狩猎场景。创作这些岩画的人很可能是巴塔哥尼亚人(Patagonia)的祖先。19世纪,欧洲殖民者发现了这些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部落。标准:(iii)#'''[[瓦尔德斯半岛]]''' (1999)#'''[[瓦尔德斯半岛]]''' (1999) 是全球海洋哺乳动物资源的重点保护区,也是濒危的南美露脊鲸以及南美海豹和南美海狮的重要繁衍生息地。这个地区的逆戟鲸还具有独特的捕猎技巧,可以适应当地的海洋条件。标准:(x)#'''[[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 (2000)#'''[[伊沙瓜拉斯托-塔拉姆佩雅自然公园]]''' (2000) 这两个公园相邻,坐落在阿根廷中部彭巴山 (the Sierra Pampeanas) 西麓的沙漠地区,绵延275 300公顷,保存有三叠纪(2.45亿至2.08亿年前)最为完整的大陆化石。公园内的六个地质层含有哺乳动物先祖、恐龙以及各种植物化石,反映了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以及三叠纪时期古代自然环境。标准:(viii)#'''[[科尔多巴耶稣会牧场和街区]]''' (2000)#'''[[科尔多巴耶稣会牧场和街区]]''' (2000) 科尔多巴耶稣会街区,坐落在巴拉圭的前耶酥会省中心,包括耶稣会的核心建筑:大学、教堂、耶稣教会住宅以及学院。沿着五个牧场,或者庄园,则是一些宗教和世俗建筑,诠释了17和18世纪的150多年间这片土地上进行的独一无二的宗教、社会和经济实验。标准:(ii)(iv)#'''[[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 (2003)#'''[[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 (2003) 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遗产地沿一条主要的文化路线——卡米诺印加分布。其源头起自安蒂恩高原(the High Andean lands)上寒冷的荒原,沿格兰德河谷 (the Rio Grande) 延伸,直到南部150公里与莱昂河(the Rio Leone) 汇合处。山谷里的遗迹向世人展示了过去一万年间,它被作为主要的商业通道的历史。有多出明显的遗迹表明,这里曾先后是史前的狩猎军体聚集地,还是印加帝国时代(公元15-16世纪)和19至20世纪人们为独立而斗争的战场。标准:(ii)(iv)(v)
5,36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