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90526.jpg|right|thumb|1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徽]]
+
[[文件:90317.jpg|right|thumb|1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徽]]
[[文件:90524.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风光]]
+
[[文件:90316.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
[[文件:90530.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风光]]
+
[[文件:90315.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正门]]
[[文件:90529.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冬景]]
+
[[文件:90314.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
 
+
 
+
  
 +
[[文件:90313.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21号楼]]
 +
[[文件:90312.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济海湾]]
 +
[[文件:90311.jpg|right|thumb|280px|哈尔滨工程大学:启锚广场]]
  
 +
  '''哈尔滨工程大学'''([[汉语拼音]]:Ha'erbin Gongcheng Daxue;[[英语]]: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EU)),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中国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和黑龙江省政府及海军四方共建。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校址[[黑龙江省]][[哈尔滨]]。
  
 
== 概况 ==
 
== 概况 ==
第18行: 第20行: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工3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804人,教授395人,副教授50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6人),博士生导师3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 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7614人,其中本科生14350人,各类研究生8240人,外国留学生856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
  学校现有教职工3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804人,教授395人,副教授50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6人),博士生导师3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 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7614人,其中本科生14350人,各类研究生8240人,外国留学生856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逾千项。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开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与社会企业捐款联合设立大学生校企千万创业基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6年位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两年名列黑龙江省第一名。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继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逾千项。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开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与社会企业捐款联合设立大学生校企千万创业基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6年位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两年名列黑龙江省第一名。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继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
第30行: 第32行: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矿业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茹科夫斯基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5个国家100多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矿业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茹科夫斯基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5个国家100多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
== 校史 ==
 +
 +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61年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
 +
  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
 +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
 +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
 +
  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标志学校正式进入国家56所设有研究生院重点大学行列。2007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2010年,学校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高校。
 +
 +
== 学校标识 ==
 +
 +
'''校训'''
 +
 +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
 +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我校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按照邓三瑞教授的阐释,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
 +
 +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毛泽东主席为我校前身――哈军工校报的题词“工学”二字,而且“工学”二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大”还是“至”,从字面上讲都是极致的意思;无论是“善”还是“真”,从释义上讲都要求达到最高境界。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可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乃“好”、“办好”的意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最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作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
 +
 +
  至善至真是我校50年来优秀历史传统之精华。“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动体现了我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有出处、有气魄、有特色、有涵义、不流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
 +
'''精神'''
 +
 +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
 +
'''价值观'''
 +
 +
  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
 +
 +
  在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确定了体现服务使命的校标、校旗、校歌,悬挂了哈军工时期的“共和国第一”和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地标志牌;校园道路分别命名为东海路、西海路、南海路、北海路和拓海路、兴海路、志海路、学海路等,塑立了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铜像群雕、首任院长陈赓铜像、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铜像以及邓世昌铜像、郑和铜像、郑成功铜像、徐寿铜像等;建设了陈赓纪念馆、中国“十大名船”展、船舶博物馆、济海湾等文化设施,彰显了海防特色,营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
 +
 +
'''校标'''
 +
 +
  该校标既传达了学校丰富的内涵信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其内涵具体表现为:
 +
 +
#校标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
#校标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我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
#校标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
#校标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我校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校标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
 +
'''校旗'''
 +
 +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我校“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
 +
== 校领导 ==
 +
 +
*党委书记:谷焕民
 +
*校长:刘志刚
 +
 +
=== 历任领导 ===
 +
 +
*陈赓 1953.9-1958.1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1953.9-1961.3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
 +
*谢有法 1958.1-1966.4军事工程学院政委
 +
*刘居英 1961.7-1966.4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1966.4-1970.8 哈尔滨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
*林毅 1971.11-1974.12 船舶工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1971.9-1974.12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
*卓明 1970.8-1971.9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1974.12-1975.5 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1975.5-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
*冯捷 1980.2-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83.6-198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邓三瑞 1983.6-198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
 +
*黄绍 1987.6-199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陈大炎 1991.5-1995.3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吴德铭 1988.10-1994.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94.5-1997.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
 +
*钱秋珊 1987.6-199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邱长华 1995.3-1996.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96.6-1999.8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书记;1997.12-2004.6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
 +
*王树权 2004.6-2008.2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
 +
== 师资队伍 ==
 +
 +
  学校秉承“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特别是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
 +
  职称结构 学校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804人。其中正高职称423人,副高职称575人,占师资总数的55.3%。
 +
 +
  学历结构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045人,占师资总数的57.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675人,占师资总数的92.8%。           
 +
 +
  年龄结构 为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加大了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力度,每年有大批博士等中青年人才来校工作,师资队伍逐步年轻化。目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6.7%,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44.4%。
 +
 +
  学缘结构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缘结构,学校积极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接收重点高校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师资队伍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为1017人,占师资总数的56.4%。
 +
 +
  教师中有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1人,聘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18人,柔性引进海内外专家学者30余名,兼职(客座)教授210余人。
 +
 +
=== 院士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廖振鹏 王仲奇 孙玉发 闻雪友 于俊崇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 陆埮
  
 +
== 院系设置 ==
  
 +
*船舶工程学院
 +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水声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理学院
 +
*外语系
 +
*人文学院
 +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成人教育学院
 +
*体育军事训练部
 +
*国防教育学院
 +
*软件学院
 +
*国家保密学院
  
 
== 参考条目 ==
 
== 参考条目 ==

2024年5月2日 (四) 12:22的最后版本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徽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正门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
哈尔滨工程大学:21号楼
哈尔滨工程大学:济海湾
哈尔滨工程大学:启锚广场

  哈尔滨工程大学汉语拼音:Ha'erbin Gongcheng Daxue;英语: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EU)),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中国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和黑龙江省政府及海军四方共建。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校址黑龙江省哈尔滨

概况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以及外语系、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4个教学系、部、中心。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295余万册。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工3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804人,教授395人,副教授50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6人),博士生导师3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 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7614人,其中本科生14350人,各类研究生8240人,外国留学生856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国际无人水下机器人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逾千项。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开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与社会企业捐款联合设立大学生校企千万创业基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6年位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两年名列黑龙江省第一名。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继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优秀”评价。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9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十一五”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增强,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经费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矿业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茹科夫斯基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5个国家100多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校史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61年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标志学校正式进入国家56所设有研究生院重点大学行列。2007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2010年,学校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高校。

学校标识

校训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我校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按照邓三瑞教授的阐释,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毛泽东主席为我校前身――哈军工校报的题词“工学”二字,而且“工学”二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大”还是“至”,从字面上讲都是极致的意思;无论是“善”还是“真”,从释义上讲都要求达到最高境界。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可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乃“好”、“办好”的意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最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作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

  至善至真是我校50年来优秀历史传统之精华。“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动体现了我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有出处、有气魄、有特色、有涵义、不流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精神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

价值观

  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

  在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确定了体现服务使命的校标、校旗、校歌,悬挂了哈军工时期的“共和国第一”和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地标志牌;校园道路分别命名为东海路、西海路、南海路、北海路和拓海路、兴海路、志海路、学海路等,塑立了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铜像群雕、首任院长陈赓铜像、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铜像以及邓世昌铜像、郑和铜像、郑成功铜像、徐寿铜像等;建设了陈赓纪念馆、中国“十大名船”展、船舶博物馆、济海湾等文化设施,彰显了海防特色,营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

校标

  该校标既传达了学校丰富的内涵信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其内涵具体表现为:

  1. 校标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2. 校标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我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3. 校标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4. 校标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我校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5. 校标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我校“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校领导

  • 党委书记:谷焕民
  • 校长:刘志刚

历任领导

  • 陈赓 1953.9-1958.1军事工程学院院长、政委;1953.9-1961.3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
  • 谢有法 1958.1-1966.4军事工程学院政委
  • 刘居英 1961.7-1966.4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1966.4-1970.8 哈尔滨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 林毅 1971.11-1974.12 船舶工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1971.9-1974.12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 卓明 1970.8-1971.9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1974.12-1975.5 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1975.5-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 冯捷 1980.2-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83.6-198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邓三瑞 1983.6-198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
  • 黄绍 1987.6-199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陈大炎 1991.5-1995.3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吴德铭 1988.10-1994.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94.5-1997.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
  • 钱秋珊 1987.6-199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 邱长华 1995.3-1996.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96.6-1999.8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书记;1997.12-2004.6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
  • 王树权 2004.6-2008.2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师资队伍

  学校秉承“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特别是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职称结构 学校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804人。其中正高职称423人,副高职称575人,占师资总数的55.3%。

  学历结构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045人,占师资总数的57.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675人,占师资总数的92.8%。           

  年龄结构 为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加大了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力度,每年有大批博士等中青年人才来校工作,师资队伍逐步年轻化。目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6.7%,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44.4%。

  学缘结构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缘结构,学校积极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接收重点高校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师资队伍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为1017人,占师资总数的56.4%。

  教师中有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1人,聘任黑龙江省“龙江学者”18人,柔性引进海内外专家学者30余名,兼职(客座)教授210余人。

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 廖振鹏 王仲奇 孙玉发 闻雪友 于俊崇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 陆埮

院系设置

  • 船舶工程学院
  •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水声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 理学院
  • 外语系
  • 人文学院
  •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成人教育学院
  • 体育军事训练部
  • 国防教育学院
  • 软件学院
  • 国家保密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