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试上张水部”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3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第13行: 第1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近试上张籍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地位较高的达官贵人,期望得到赏识与荐拔。此诗就是朱庆馀在应进士考试前所作的、呈给[[张籍]]的行卷诗。近试,将近考试时。张水部,指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有关水道的政令。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
近试,将近考试时。张水部,指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有关水道的政令。此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
 
+
张籍:唐代诗人。水部:水部司,官署名。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
+
 
+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
+
  
 +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此事详见《唐诗纪事》:“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曰(全诗略)。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此文苑佳话,亦可助后人体味全诗。故而录之。
  
  
第28行: 第2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
昨夜洞房里留着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span><br>
 
</span><br>
 
  洞房:指新房,新婚夫妇的房间。<br>
 
  洞房:指新房,新婚夫妇的房间。<br>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停放。<br>
+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停放,留置。<br>
 
  舅姑:公婆。<br>
 
  舅姑:公婆。<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
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span><br>
 
</span><br>
 
  夫婿: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br>
 
  夫婿: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br>
 
  画眉:以黛饰眉。泛用汉张敞为其妻画眉典。张敞、张籍姓恰相同。<br>
 
  画眉:以黛饰眉。泛用汉张敞为其妻画眉典。张敞、张籍姓恰相同。<br>
 
  入时无:时髦不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无,用同“否”,如“能饮一杯无”。<br>
 
  入时无:时髦不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无,用同“否”,如“能饮一杯无”。<br>
 +
 +
 +
[[文件:281近试上张水部.jpg|center|thumb|400px|《近试上张水部》题图]]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是一首行卷诗。以闺情喻考试,描写闺房情趣如画,而寄意全在言外。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作者也因此而诗名流播。
 +
 +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代风俗,结婚后的第二天清早新妇要拜见公婆。“洞房”已提示了是新婚,“昨夜”,说明写的是“今晨”。“停红烛”是安置红烛,可见红烛高烧,通宵煌然,到晓未熄。“待晓”,等到天亮,新娘最耽心的是次日见公婆不知能否获得欢心。
 +
 +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紧承上句而来,接着写新妇基于矛盾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所以是“低声问”,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新娘的羞涩。这一句可谓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
 +
 +
  其实,就诗论诗,仅仅把它看作是“闺意”,也同样是一首十分精彩的小诗。其精彩之处乃在于它细致感人的人物心理刻画。首句“洞房”、“红烛”这两个意象安排出了新婚的特殊环境。“停”字说明红烛通宵不灭。次句中的“待”字,承得恰到好处,它上接“昨夜”,下启 “晓”。这种“待”,无疑造成了新妇心理上的重压。终于,她无法按捺,于是,便有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二句。“低声”二字,把新妇的矜持、娇羞、紧张表现得十分细致、生动。对“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担心,不在画眉本身,而在于舅姑的评价。作者正是通过新妇“问夫”这一典型细节的刻画,对人物作了一次心灵的透视。
 +
 +
  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此诗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
 +
  此诗用的是比体。以新嫁娘待见公婆的惶惑不安的心境,来比拟自己即将临场的紧张期待的情绪。士子的应科考与新娘的见公婆,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但士子的应试与女儿的出嫁却都是各自的终身大事,其紧张、惶惑、期待之情完全相同。作者巧妙地借彼而言此,将严肃的内容寓于风神旖旎的闺情之中。张籍极赏此诗,亦以比体回赠,题为《酬朱庆余》:
 +
 +
 +
<center>
 +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br>
 +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
</center>
 +
 +
 +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
 +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
 +
 +
'''名家点评:'''
 +
 +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肚称朱庆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之句,却不入选,岂嫌其自鬻耶?放翁云:“谁言田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比庆馀尤工。
 +
 +
  元·吴师道:“朱庆馀,张籍门人,传其诗法,然独以《闺意》一篇知名于时。”(《吴礼部诗话》)
 +
 +
  明·杨慎:“(诗从略)诗人多以美人自喻,……洪容斋云:‘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其评良是。”(《升庵诗话》卷四“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条)
 +
 +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后二句,审时证己,敛德避妒,可谓善藏其用。与王仲初“三日入厨下,携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不恃才妄作,一不敢轻试违时,俱有元限深意。
 +
 +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托喻既深,何嫌近亵!
  
 +
  清·贺裳: “朱庆馀不能为古诗,即近体亦惟工于绝句,如《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真妙于比拟。”(《载酒园诗话又编》)
  
 +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托之新妇见舅姑,以比举子见考官。籍有酬朱庆馀诗曰:“越女新妆出镜心……”其称许特甚,可见古人爱士之心。
  
  

2021年6月20日 (日) 13:28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近试上张水部》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地位较高的达官贵人,期望得到赏识与荐拔。此诗就是朱庆馀在应进士考试前所作的、呈给张籍的行卷诗。近试,将近考试时。张水部,指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有关水道的政令。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此事详见《唐诗纪事》:“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择留二十六章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曰(全诗略)。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此文苑佳话,亦可助后人体味全诗。故而录之。


逐句释义: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昨夜洞房里留着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
  洞房:指新房,新婚夫妇的房间。
  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停放,留置。
  舅姑: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夫婿: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
  画眉:以黛饰眉。泛用汉张敞为其妻画眉典。张敞、张籍姓恰相同。
  入时无:时髦不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无,用同“否”,如“能饮一杯无”。


《近试上张水部》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行卷诗。以闺情喻考试,描写闺房情趣如画,而寄意全在言外。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作者也因此而诗名流播。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古代风俗,结婚后的第二天清早新妇要拜见公婆。“洞房”已提示了是新婚,“昨夜”,说明写的是“今晨”。“停红烛”是安置红烛,可见红烛高烧,通宵煌然,到晓未熄。“待晓”,等到天亮,新娘最耽心的是次日见公婆不知能否获得欢心。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紧承上句而来,接着写新妇基于矛盾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所以是“低声问”,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新娘的羞涩。这一句可谓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其实,就诗论诗,仅仅把它看作是“闺意”,也同样是一首十分精彩的小诗。其精彩之处乃在于它细致感人的人物心理刻画。首句“洞房”、“红烛”这两个意象安排出了新婚的特殊环境。“停”字说明红烛通宵不灭。次句中的“待”字,承得恰到好处,它上接“昨夜”,下启 “晓”。这种“待”,无疑造成了新妇心理上的重压。终于,她无法按捺,于是,便有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二句。“低声”二字,把新妇的矜持、娇羞、紧张表现得十分细致、生动。对“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担心,不在画眉本身,而在于舅姑的评价。作者正是通过新妇“问夫”这一典型细节的刻画,对人物作了一次心灵的透视。

  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此诗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此诗用的是比体。以新嫁娘待见公婆的惶惑不安的心境,来比拟自己即将临场的紧张期待的情绪。士子的应科考与新娘的见公婆,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但士子的应试与女儿的出嫁却都是各自的终身大事,其紧张、惶惑、期待之情完全相同。作者巧妙地借彼而言此,将严肃的内容寓于风神旖旎的闺情之中。张籍极赏此诗,亦以比体回赠,题为《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名家点评: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肚称朱庆馀“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之句,却不入选,岂嫌其自鬻耶?放翁云:“谁言田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比庆馀尤工。

  元·吴师道:“朱庆馀,张籍门人,传其诗法,然独以《闺意》一篇知名于时。”(《吴礼部诗话》)

  明·杨慎:“(诗从略)诗人多以美人自喻,……洪容斋云:‘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其评良是。”(《升庵诗话》卷四“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条)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不言美丽,而味其词意,非绝色第一,不足以当之。后二句,审时证己,敛德避妒,可谓善藏其用。与王仲初“三日入厨下,携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一不恃才妄作,一不敢轻试违时,俱有元限深意。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托喻既深,何嫌近亵!

  清·贺裳: “朱庆馀不能为古诗,即近体亦惟工于绝句,如《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真妙于比拟。”(《载酒园诗话又编》)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托之新妇见舅姑,以比举子见考官。籍有酬朱庆馀诗曰:“越女新妆出镜心……”其称许特甚,可见古人爱士之心。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1


作者简介:

  朱庆馀唐朝诗人。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人。登宝历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又曾客游边塞。受知于张籍(张籍是他的知音)。诗二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68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