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http://www.braveheartgreetings.com/templates/valtrex/#cheap-valtrex-online buy cheap valtrex 500mg - cheap valtrex)
第1行: 第1行:
http://www.braveheartgreetings.com/templates/valtrex/#cheap-valtrex-online buy cheap valtrex 500mg - cheap valtrex
+
  '''澶渊之盟'''([[汉语拼音]]:Tanyuanzhimeng;[[英语]]:Tanyuanzhimeng),[[中国]]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
 
 +
=== 经过 ===
 +
 
 +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宋朝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又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
 
 +
=== 评价 ===
 +
 
 +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
 
 +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
 
 +
  '''优点'''
 +
 
 +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在宋真宗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约十万人左右),即需3000万两白银,就算没有战争只是重兵防备一年的开支,也十分惊人。
 +
 
 +
  给辽国的岁币,其实最后大都由宋辽的边界贸易(榷场)重归宋朝之手,根本来说等于是没有损失。
 +
 
 +
  '''缺点'''
 +
 
 +
  (以下是王安石派说法)[[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宋仁宗时货币供给量大増。
 +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C音词条]]
 +
 
 +
[[Category:盟约]]]
 +
[[Category:历史]]
 +
 
 +
[[Category:北宋]]
 +
 
 +
[[Category:中国]]

2014年1月3日 (五) 11:56的版本

  澶渊之盟汉语拼音:Tanyuanzhimeng;英语:Tanyuanzhimeng),中国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经过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和辽圣宗发兵南下,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宋朝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又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评价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优点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在宋真宗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约十万人左右),即需3000万两白银,就算没有战争只是重兵防备一年的开支,也十分惊人。

  给辽国的岁币,其实最后大都由宋辽的边界贸易(榷场)重归宋朝之手,根本来说等于是没有损失。

  缺点

  (以下是王安石派说法)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宋仁宗时货币供给量大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