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东乡族

删除2,959字节2013年1月31日 (四) 18:24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东乡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东乡族'''([[汉语拼音]]:Dongxiang Zu;[[英语]]:the Dongxiang nationality),[[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东乡族教师马丽艳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东乡族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    东乡族513805人(2000年),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着43.8万东乡族,其中以东乡族自治县最为集中,有21.5万人,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目前新疆的东乡族约有五六万人。   东乡族聚居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0米。该地区三分之一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三分之一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面积则高寒阴湿。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Sarta 或 Santa)。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以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临夏市、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一小部分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居下来。由军户转为民户,采用蒙古语。色目人是重要来源,在元朝中期形成现今东乡族。明初这地方属河州卫管辖,前朝将军锁南普,赐姓何,任命为指挥同知。世代相传,实行土司统治。洪武年间设九个里,推行里甲制度。在清朝改为用社统治。东乡族一部分族源是阿难答部下。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乡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糜谷、玉米、蚕豆等,其中以土豆最为有名。这里出产的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可制点心、酒、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经济作物有大麻、胡麻籽、油菜籽等。沿洮河、大夏河地区,还出产大量瓜果,其中以唐汪川的桃杏最为出名,它既不同于桃,又不同于杏,个儿大,色泽美,皮薄肉厚,带有白兰瓜的醇香,甘甜爽口。山区还生长有秦艽、冬花、狼毒、甘草、防风、柴胡、麻黄等多种野生药材。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临夏)的东乡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承认是单一的少数民族,往往称之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与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历史文献上也常把它归诸于“回回”民族之内。由于东乡族在语言方面基本上同蒙古语相似,也有被称为“东乡土人”或“东乡蒙古人”的。   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语言内部比较一致,大体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各土语之间仅有个别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东乡语中借词数量较多,其中汉语借词占的比例最大,还有少数突厥语借词。东乡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成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过去,不少群众也会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东乡语或汉语。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目前新疆的东乡族约有五六万人。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  东乡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糜谷、玉米、蚕豆等,其中以土豆最为有名。这里出产的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可制点心、酒、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经济作物有大麻、胡麻籽、油菜籽等。沿洮河、大夏河地区,还出产大量瓜果,其中以唐汪川的桃杏最为出名,它既不同于桃,又不同于杏,个儿大,色泽美,皮薄肉厚,带有白兰瓜的醇香,甘甜爽口。山区还生长有秦艽、冬花、狼毒、甘草、防风、柴胡、麻黄等多种野生药材。
37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