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奠基著作。16卷。中国东汉张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该书是作者经...”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奠基著作。16卷。中国[[东汉]]末[[张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该书是作者经历东汉建安年间[[伤寒]]时疫大流行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庶可见病知原。原书曾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流传至今。其中论伤寒部分经王氏编次为《[[伤寒论]]》10卷。另有《[[金匮玉函方]]》3卷本,其后2卷为治杂病部分,经宋人整理成《[[金匮要略]]》行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法度严谨、后世崇为众方之祖。其辨伤寒,创立六经传变,分经辨证,审因之法,依法定方,内外并治,记载了灌肠法、坐药法、薰法及水渍法等多种外治方法。历代医家宗此而发展完善,从而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奠基著作。16卷。中国[[东汉]]末[[张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该书是作者经历东汉建安年间[[伤寒]]时疫大流行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庶可见病知原。原书曾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流传至今。其中论伤寒部分经王氏编次为《[[伤寒论]]》10卷。另有《[[金匮玉函方]]》3卷本,其后2卷为治杂病部分,经宋人整理成《[[金匮要略]]》行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法度严谨、后世崇为众方之祖。其辨伤寒,创立六经传变,分经辨证,审因之法,依法定方,内外并治,记载了灌肠法、坐药法、薰法及水渍法等多种外治方法。历代医家宗此而发展完善,从而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
 +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S音词条]]
 +
[[Category:S音条目]]

2017年4月28日 (五) 15:26的最后版本

  《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奠基著作。16卷。中国东汉张仲景撰。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该书是作者经历东汉建安年间伤寒时疫大流行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诊治经验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熔医经与医方于一炉,庶可见病知原。原书曾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流传至今。其中论伤寒部分经王氏编次为《伤寒论》10卷。另有《金匮玉函方》3卷本,其后2卷为治杂病部分,经宋人整理成《金匮要略》行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法度严谨、后世崇为众方之祖。其辨伤寒,创立六经传变,分经辨证,审因之法,依法定方,内外并治,记载了灌肠法、坐药法、薰法及水渍法等多种外治方法。历代医家宗此而发展完善,从而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