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span style="color:#FF0000;font-size: 110%;">'''【众叛亲离】'''</span> <span style="color:#FF00FF;font-size: 100%;"> zhòng pàn qīn lí </span> 众人...”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4行: 第4行: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
 
<span style="color:#FF0000;font-size: 100%;">【典故】</span>
 
<span style="color:#FF0000;font-size: 100%;">【典故】</span>
《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解释〕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解释〕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span style="color:#FF0000;font-size: 100%;">【引例】</span>
 
<span style="color:#FF0000;font-size: 100%;">【引例】</span>
①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
+
①[[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
②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
+
②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
  
  

2019年1月13日 (日) 08:59的最后版本

【众叛亲离】  zhòng pàn qīn lí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 【典故】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解释〕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引例】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 ②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