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淮南子》''',中国西汉初淮南王刘安集门客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又称'''《淮南鸿烈》'''。据《汉书·艺文志...”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5行: 第5行:
  
  
[[Category:文献]]
+
 
[[Category:典籍文献]]
+
 
[[Category:历史文献学]]
 
[[Category:历史文献学]]
  
第24行: 第23行:
 
[[Category:中国文学]]
 
[[Category:中国文学]]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史]]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史]]
 +
 +
 +
[[Category:典籍文献]]
 +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
 +
[[Category:学习成语典故词典引证书目]]
 +
 +
[[Category:中文字典]]
 +
[[Category:中华大词典]]
 +
[[Category:H音词语]]
 +
[[Category:淮]]

2019年4月1日 (一) 09:10的版本

  《淮南子》,中国西汉初淮南王刘安集门客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又称《淮南鸿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近现代只流传内21篇。全书体系比较庞杂,主要是发挥老子思想。《淮南子》中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对此各家解说不一。《淮南子》认为万物由阴阳二气构成。“气”没有意志和目的,气的运行变化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淮南子》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在历史观方面,它描述了社会发展的大致过程。在最后一篇《要略》中,对全书各篇作了概括,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因而具有哲学史和史学史价值。在美学方面,《淮南子》对美与美感、形神问题以及形象思维等问题作了独到的论述,成为先秦至魏晋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淮南子》主要版本有汉代高诱注本和许慎注本,清代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一卷,近人刘文典集诸家之精华,作《淮南子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