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6行: 第3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这是一首七绝,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左迁”)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遭遇贬官的同情之意。
+
  这是一首七绝,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左迁”)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遭遇贬官的同情之意。
  
诗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抒情,寄托慰藉。
+
  诗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抒情,寄托慰藉。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景况。“子规”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景况。“子规”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过五溪”是说王昌龄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五溪在湘黔交界处,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一个“过”字含着在荒远之地行程所历的艰难,不着情语,悲痛之意又在其中。
+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过五溪”是说王昌龄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五溪在湘黔交界处,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一个“过”字含着在荒远之地行程所历的艰难,不着情语,悲痛之意又在其中。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点出诗的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在交通信息完全隔绝的唐代,遥远的空间却使他们如隔天涯,此时的绝望该是多么深重啊。无奈,他的一腔深情与愁恨,只得付之他平素所喜爱的明月了。
+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点出诗的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在交通信息完全隔绝的唐代,遥远的空间却使他们如隔天涯,此时的绝望该是多么深重啊。无奈,他的一腔深情与愁恨,只得付之他平素所喜爱的明月了。
  
 
诗家评论:
 
诗家评论:
  
《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
  《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唐诗笺注》:“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
  《唐诗笺注》:“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第90行: 第9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
  
  

2020年1月14日 (二) 18:40的版本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题与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写《梨花赋》触怒了玄宗皇帝,被贬为龙标县尉。贵州省《黎平府志》载:“废龙标县城北六十里龙里所,……天宝七年江宁王昌龄谪此。”即今锦屏县隆里所乡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纪念王昌龄的状元祠、状元坟(衣冠冢)、状元桥、龙标书院等遗迹。 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逐句释义: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树上杨花落尽了,杜鹃在不停地悲啼,听说您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越过五溪。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龙标:古地名。在今贵州省锦屏县。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一说是雄溪、樠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让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的西边。
  愁心:忧愁之心。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绘图要点:(1)图中人物,画小一点。(2)月亮,画得突出,画成一轮圆月。


逐句释义:

  这是一首七绝,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左迁”)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遭遇贬官的同情之意。

  诗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抒情,寄托慰藉。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景况。“子规”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过五溪”是说王昌龄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五溪在湘黔交界处,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一个“过”字含着在荒远之地行程所历的艰难,不着情语,悲痛之意又在其中。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点出诗的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只有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在交通信息完全隔绝的唐代,遥远的空间却使他们如隔天涯,此时的绝望该是多么深重啊。无奈,他的一腔深情与愁恨,只得付之他平素所喜爱的明月了。

诗家评论:

  《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唐诗笺注》:“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试题精选: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9-10题。(6分)

(甲)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李白《峨眉山月歌》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9、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10、(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答到拟人或想象1分,情感1分。)

(乙)诗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情景关系1分,情感1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托克马克城),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96首。有《李太白集》。(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