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2行: 第2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几与岸平,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湖水平: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湖:此指洞庭湖。<br>
+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br>
+
</span><br>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道家称天为太清。<br>
+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br>
 +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br>
 +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br>
 +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浦:水边。<br>
 +
  清江:指锦江。<br>
 +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泽,湖中的波涛摇撼着坚固的岳阳古城。</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泽,湖中的波涛摇撼着坚固的岳阳古城。</span><br>
 
  气蒸:水气蒸腾。一作“气吞”。<br>
 
  气蒸:水气蒸腾。一作“气吞”。<br>
 
  云梦泽:古泽名。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江北的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洞庭湖是云梦泽南部的一角。<br>
 
  云梦泽:古泽名。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江北的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洞庭湖是云梦泽南部的一角。<br>

2020年3月19日 (四) 10:40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故他郊游野外,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又自伤年迈多病、无能为力,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逐句释义: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浦:水边。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泽,湖中的波涛摇撼着坚固的岳阳古城。
  气蒸:水气蒸腾。一作“气吞”。
  云梦泽:古泽名。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江北的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洞庭湖是云梦泽南部的一角。
  撼:摇动。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之世(或圣明天子)。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欲济:想渡过(洞庭湖)。济:渡。舟:船。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可惜(自己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坐观:坐视,旁观。一作“徒怜”。
  垂钓:垂竿钓鱼,俗称“钓鱼”。
  者:一作“叟”。
  徒:白白地。一作“空”。
  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里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后遂以“羡鱼”比喻空存想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参考图


作品赏析:



逐句释义: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