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32行: 第32行: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长成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将来能够凌云),后一个指大松(已经凌云)。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长成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将来能够凌云),后一个指大松(已经凌云)。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
 +
 +
 +
[[文件:214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元-曹知白《松亭图》.jpg|center|thumb|400px|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松亭图》,元代画家曹知白作]]
 +
  
 
== 参考 ==
 
== 参考 ==

2020年8月20日 (四) 16:17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说它高。

【注释】
  时人:当时的人;时俗之人。
  凌云:高耸入云。
  直待:直等到。
  始道:才说。

【出处】 唐·杜荀鹤小松》,全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背景】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中年中进士,但未授官,报国无门,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意思是: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的草丛中,现在发现它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描写小松刚出土时,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长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长成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才说它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将来能够凌云),后一个指大松(已经凌云)。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松亭图》,元代画家曹知白作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