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3行: 第23行:
  
 
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
 +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下了这首诗。
 +
 +
此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冬,于夔州西阁。时蜀地崔旰之乱未平,诗人感时伤乱,忧思难眠。
 +
  
  
第31行: 第36行: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
日月奔梭,催来岁暮,白昼渐少,
 +
霜雪初晴,独自度此天涯寒宵。
 
</span><br>
 
</span><br>
 
  岁暮:一年快完的时候。<br>
 
  岁暮:一年快完的时候。<br>
第36行: 第46行: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br>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br>
 
  天涯:这里指相对于故乡的他乡。<br>
 
  天涯:这里指相对于故乡的他乡。<br>
  霜雪霁寒宵:霜雪初霁之寒宵。霁(jì),雪停。<br>
+
  霜雪霁寒宵:霜雪初霁之寒宵。霁(jì),雪停。寒宵,寒夜。<br>
  
  
第43行: 第53行: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
远远传来凄厉悲壮的报时鼓角,
 +
一更、二更……直听到五更拂晓。
 +
天上的星河闪烁,倒映在三峡水面,
 +
波影闪烁动摇。
 
</span><br>
 
</span><br>
 
  五更: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这里指第五更,天快亮时。<br>
 
  五更: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这里指第五更,天快亮时。<br>
第54行: 第71行: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
 +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
可恨战乱,千家万户在野外哭叫,
 +
哪儿能听到渔人樵夫自在的歌谣?
 
</span><br>
 
</span><br>
 
  野哭几家闻战伐: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战伐,征战,战争。当时蜀中有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互相残杀,十分混乱。<br>
 
  野哭几家闻战伐: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战伐,征战,战争。当时蜀中有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互相残杀,十分混乱。<br>
第63行: 第85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
历史上此地曾有诸葛卧龙辅佐刘备,
 +
也曾有公孙述跃马称帝,却早已化为黄土白草。
 +
唉!我漂泊西南,与朝廷关系疏远,
 +
亲朋好友也久断音讯,只好任其冷漠寂寥。
 
</span>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前句是贤愚同尽之意。<br>
 
</span>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前句是贤愚同尽之意。<br>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br>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br>
第76行: 第105行: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
 +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
 +
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
 +
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
 +
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第82行: 第116行: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
 +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
 +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
 +
首联点明时间。先点明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然后写沦落天涯,静夜难捱。颔联写诗人深夜难眠中的所闻所见,先写鼓角,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面临战争威胁,并不太平。后写星影在三峡摇曳不定,既写出了作者深夜难眠,也是暗喻时局动荡不安。颈联写拂晓前所闻,通过“野哭”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通过“夷歌”又表明作者所处的环境,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境遇。尾联直接抒发作者激愤之情: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贤愚都同归于尽,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
 +
这首诗气象雄浑,音节铿锵,笔力遒劲,声调悲壮,是七律中的佳品。
 +
  
  
第89行: 第132行: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
首联以“寒宵”点题,首句以“催”字感叹时光过得快,不知不觉一年又快过去了,是日月催赶着短暂的光阴又来到了年终。夔州这个地方霜雪特别大,天晴后洁白的雪光把寒夜映照得通亮,如同白昼一样。
 +
 +
首联: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人写身居西阁,冬夜漫漫的凄冷之感。时近岁暮,昼短夜长,沦落天涯 (夔州) 边远之地的诗人,在这霜雪初停的夜晚,倍感通宵寒冷。这既是写实,又是写心理感受。
  
  
第95行: 第141行: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
 +
颔联写五更时的情景,在这寂静的寒夜里,传来了鼓角之声。时已五更,天快亮了,这声音听起来很悲壮,愁思了一夜的诗人也迎来了一个晨晓。借着雪光的映照,只见三峡中又多了一道河水的影子,原来那是天上银河的身影映在了峡水中,一摇一晃的,仿佛在流动呢。前两联皆写阁夜之景,尤其是颔联,苏轼称之“最伟丽”,明•胡应麟称之“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
 +
颔联: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是写诗人夜寒不寐的所闻所见。霜雪初霁,寒气逼人,五更欲晓,悲壮的号角声仍然不断,可见夔州已充满浓浓的战争气氛。不寐的诗人眼望窗外,三峡江面上星河倒映,波光鳞鳞,随波荡漾。古人有所谓星河摇动象征战争的说法。这里,诗人明写江景,暗喻战乱未已,含有为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而忧之虑。
 +
  
  
第103行: 第154行: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
颈联写听“野哭”和“夷歌”之声,以引起伤乱之情。因为战乱不息,伤亡不止,所以才有乡野百姓的哭声,对这样的哭声,诗人最熟悉不过,在这旷野里,在这寒夜将尽时,听到这哀哀的哭声,最容易使人伤感。也有几处少数民族的歌声响起,那是渔人和樵夫凌晨起身干活了。看来有悲有欢,但是几处对千家,悲多欢少,悬殊太大了。
 +
 +
颈联: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是承接上联,诗人写拂晓前的所闻。一闻号角战伐之声,千家痛哭,哭声遍野; 渔夫和樵子也在江中和山上唱起了悲戚的歌声。这一切反战之声,煎熬着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内心。
  
  
第112行: 第167行: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
 +
尾联写诗人旷达为怀,将一切“人事音书”皆付之寂寥。夔州有诸葛亮和公孙述的祠庙,公孙述,西汉末年曾据蜀称帝,夔州东面的白帝城即其所建。二人都在夔州做出一番事业,但诸葛贤,公孙愚,贤愚终归一死,又何必计较“人事”的坎坷、“音书”的寂寥呢?这是诗人自宽自解语,也是无奈语。
 +
 +
尾联: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人面对百姓的苦难呼喊,自感飘零寂寥,无能为力,只好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此时,突然想到夔州的武侯庙和白帝庙,感到诸葛亮那样贤明之人和公孙述那样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者,虽贤恶不同,但都英雄一世,最后都终归 “黄土”,成了枯骨,像我这样飘零一生的孤寂者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人事音书虽然断绝,也漫道其“寂寥”,算不得什么了! 诗人好像在自慰自解,实际上其未尽之意是对 “战伐” 的愤激和伤感。
 +
  
  

2020年9月10日 (四) 06:47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阁,即夔州(今重庆奉节县)西阁。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冬作。当时蜀中有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互相残杀,十分混乱,故诗中有“野哭几家闻战伐”句。三四两句,正是霜雪初霁后才更觉分明,也为杜律中之伟丽者。


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冬,于夔州西阁。时蜀地崔旰之乱未平,诗人感时伤乱,忧思难眠。


逐句释义: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年中白日的光阴逐渐缩短,寒夜霜雪笼罩着荒远天涯。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日月奔梭,催来岁暮,白昼渐少, 霜雪初晴,独自度此天涯寒宵。
  岁暮:一年快完的时候。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天涯:这里指相对于故乡的他乡。
  霜雪霁寒宵:霜雪初霁之寒宵。霁(jì),雪停。寒宵,寒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的悲壮,星河的影子在三峡上荡漾。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远远传来凄厉悲壮的报时鼓角, 一更、二更……直听到五更拂晓。 天上的星河闪烁,倒映在三峡水面, 波影闪烁动摇。
  五更: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这里指第五更,天快亮时。
  鼓角:更鼓和号角,二者相互起伏。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星河:星辰与银河。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荒野中的人家为战争痛哭,远处传来渔夫悲凄的歌声。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可恨战乱,千家万户在野外哭叫, 哪儿能听到渔人樵夫自在的歌谣?
  野哭几家闻战伐: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战伐,征战,战争。当时蜀中有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互相残杀,十分混乱。
  夷歌数处起渔樵: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我何必介意书信音讯即少。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历史上此地曾有诸葛卧龙辅佐刘备, 也曾有公孙述跃马称帝,却早已化为黄土白草。 唉!我漂泊西南,与朝廷关系疏远, 亲朋好友也久断音讯,只好任其冷漠寂寥。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前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音书漫寂寥:意谓既然贤愚同尽,则自己的遭遇与远地的音讯,也聊且任它寂寥了。


作品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 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 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 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首联点明时间。先点明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然后写沦落天涯,静夜难捱。颔联写诗人深夜难眠中的所闻所见,先写鼓角,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面临战争威胁,并不太平。后写星影在三峡摇曳不定,既写出了作者深夜难眠,也是暗喻时局动荡不安。颈联写拂晓前所闻,通过“野哭”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通过“夷歌”又表明作者所处的环境,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境遇。尾联直接抒发作者激愤之情: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贤愚都同归于尽,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这首诗气象雄浑,音节铿锵,笔力遒劲,声调悲壮,是七律中的佳品。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首联以“寒宵”点题,首句以“催”字感叹时光过得快,不知不觉一年又快过去了,是日月催赶着短暂的光阴又来到了年终。夔州这个地方霜雪特别大,天晴后洁白的雪光把寒夜映照得通亮,如同白昼一样。

首联: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人写身居西阁,冬夜漫漫的凄冷之感。时近岁暮,昼短夜长,沦落天涯 (夔州) 边远之地的诗人,在这霜雪初停的夜晚,倍感通宵寒冷。这既是写实,又是写心理感受。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颔联写五更时的情景,在这寂静的寒夜里,传来了鼓角之声。时已五更,天快亮了,这声音听起来很悲壮,愁思了一夜的诗人也迎来了一个晨晓。借着雪光的映照,只见三峡中又多了一道河水的影子,原来那是天上银河的身影映在了峡水中,一摇一晃的,仿佛在流动呢。前两联皆写阁夜之景,尤其是颔联,苏轼称之“最伟丽”,明•胡应麟称之“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颔联: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是写诗人夜寒不寐的所闻所见。霜雪初霁,寒气逼人,五更欲晓,悲壮的号角声仍然不断,可见夔州已充满浓浓的战争气氛。不寐的诗人眼望窗外,三峡江面上星河倒映,波光鳞鳞,随波荡漾。古人有所谓星河摇动象征战争的说法。这里,诗人明写江景,暗喻战乱未已,含有为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而忧之虑。



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颈联写听“野哭”和“夷歌”之声,以引起伤乱之情。因为战乱不息,伤亡不止,所以才有乡野百姓的哭声,对这样的哭声,诗人最熟悉不过,在这旷野里,在这寒夜将尽时,听到这哀哀的哭声,最容易使人伤感。也有几处少数民族的歌声响起,那是渔人和樵夫凌晨起身干活了。看来有悲有欢,但是几处对千家,悲多欢少,悬殊太大了。

颈联: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是承接上联,诗人写拂晓前的所闻。一闻号角战伐之声,千家痛哭,哭声遍野; 渔夫和樵子也在江中和山上唱起了悲戚的歌声。这一切反战之声,煎熬着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内心。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尾联写诗人旷达为怀,将一切“人事音书”皆付之寂寥。夔州有诸葛亮和公孙述的祠庙,公孙述,西汉末年曾据蜀称帝,夔州东面的白帝城即其所建。二人都在夔州做出一番事业,但诸葛贤,公孙愚,贤愚终归一死,又何必计较“人事”的坎坷、“音书”的寂寥呢?这是诗人自宽自解语,也是无奈语。

尾联: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人面对百姓的苦难呼喊,自感飘零寂寥,无能为力,只好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此时,突然想到夔州的武侯庙和白帝庙,感到诸葛亮那样贤明之人和公孙述那样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者,虽贤恶不同,但都英雄一世,最后都终归 “黄土”,成了枯骨,像我这样飘零一生的孤寂者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人事音书虽然断绝,也漫道其“寂寥”,算不得什么了! 诗人好像在自慰自解,实际上其未尽之意是对 “战伐” 的愤激和伤感。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名家点评:

  《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弥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瀛奎律髓》:“悲壮”、“动摇”一联,诗势如之。“卧龙跃马俱黄土”,谓诸葛、公孙,贤愚俱尽。……感慨豪荡,他人所无。

  《唐诗品汇》:刘云:第三、第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唐诗广选》:刘会孟曰:三、四二句只见奇丽。若上句何足异?评诗未易,以此。

  《唐诗直解》:光芒四射,若令人不敢正视。

  《唐诗镜》:三、四意尽无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梅曰:鼓角,阁上所闻;星河,阁上所见。野哭夷歌,是倒装法。周启琦曰:杜《刈稻咏怀》云:“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只此五、六意。说诗者何必多喙。单复曰:结语愈缓而意愈切。

  《杜臆》:此诗全干起结着意。而向来论诗止称“五更”一联,并不知其微意之所在也。“卧龙”句终为自家才不得施,志不得展而发,非笑诸葛也。

  《杜诗解》:一解写“夜”……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首四句下)。

  《杜诗详注》:卢世㴶云:杜诗,如《登楼》、《阁夜》、《黄草》、《白帝》、《九日》二首,一题不止为一事,一诗不止了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当与《诸将》、《古迹》、《秋兴》诸章,相为表里,读者宜知其关系至重也。

  《瀛奎律髓汇评》:查慎行:对起极警拔,三、四尤壮阔。纪昀:前格凌跨一切,结句费解。凡费解便非诗之至者。三、四只是现景,宋人诗话穿凿可笑。冯舒:无首无尾,自成首尾;无转无接,自成转接。何见悲壮动人,诗至此而《律髓》之选法于是乎穷。

  《唐宋诗醇》:音节雄浑,波澜壮阔,不独“五更鼓角”、“三峡星河”脍炙人口为足赏也。李因笃曰:壮采以朴气行之,非泛为声调者可比。

  《网师园唐诗笺》:“五更”二句,与“锦江春色”同一笔力。

  《读杜心解》:“天涯”、“短景”,直呼动结联。而流对作起,则以阴晴不定,托出“寒宵”忽“霁”。三、四,从“霁寒霄”生出;“鼓角”不值“五更”,则“声”不透;“五更”,最凄切时也,再著“悲壮”字,直刺睡醒耳根也。“星河”不映“三峡”,则“影”不烁;“三峡”,最湍急处也,再著“动摇”字,直闪蒙胧眼光也。……彼定乱之“卧龙”,起乱之“跃马”,总归黄土,则“野哭”、“夷歌”,行且眨时变灭,顾犹以耳“悲”目“动”,寄虚愿于纷纷漠漠之世情,天涯短景,其与几何?曰“漫寂寥”,任运之旨也。噫!其词似宽,其情弥结矣。

  《杜诗镜铨》:吴瞻泰云:“人事”绾上“野哭”“夷歌”,“音书”绾上“天涯”“三峡”,关锁极密。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前四写景,后四言情。笔力坚苍,两俱称惬。千古绝调,公独擅之。

  《批点唐诗正声》:全首悲壮慨慷,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尤婉曲。

  《昭昧詹言》:起二句夜,三、四切阁夜,并切在蜀。东坡赏此二句。此自写景,钱以为早摇民乱,不必如此解。五、六情。

  《十八家诗钞》:张云卿云:勿学其壮阔,须玩其沉至。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7


试题精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