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2行: 第42行:
  
  
 +
据清李良年《词坛纪事》,张泌早年与邻女浣衣(名)相爱,曾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相见,却于梦中相遇,乃作此诗。诗其实是写感情上的干扰。
 +
 +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
 +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
 +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
 +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
 +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
 +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
 +
 +
 +
'''名家点评:'''
 +
 +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无情翻出有情。
 +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张泌《寄人》二诗,俱情痴之语。
 +
 +
  《网师园唐诗笺》:蕴藉(末二句下)。
 +
 +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以多情春光为寓意,末二句结构佳妙。
 +
 +
  《词苑丛谈》: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云:“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高绾绿云,低簇小蜻蜓。好是问他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寄绝句云:“别梦依依到谢家……”
 +
 +
  《养一斋诗话》:佖(泌)有《寄人》一绝,云:“别梦依依到谢家……”比之司空表圣“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风流略似。
  
  

2020年9月24日 (四) 09:19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寄 人

南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寄人》是唐末五代诗人张泌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据清李良年《词坛纪事》,张泌早年与邻女浣衣(名)相爱,曾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相见,却于梦中相遇,乃作此诗。诗其实是写感情上的干扰。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此诗以“寄人”为题的原因。


逐句释义: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后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谢家:对方不一定是姓谢人家,如元稹《遣悲怀》中的“谢公最小偏怜女”,就是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妻韦氏。
  回合:回绕。小廊而回合,曲阑而斜出,皆暗示相见在深隐处。
  阑:栏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再也不见倩影,令人魂牵梦绕,只有明月多情,遍照片片落花。
  离人:指作者自己。


作品赏析:


据清李良年《词坛纪事》,张泌早年与邻女浣衣(名)相爱,曾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相见,却于梦中相遇,乃作此诗。诗其实是写感情上的干扰。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名家点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无情翻出有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张泌《寄人》二诗,俱情痴之语。

  《网师园唐诗笺》:蕴藉(末二句下)。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以多情春光为寓意,末二句结构佳妙。

  《词苑丛谈》: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云:“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高绾绿云,低簇小蜻蜓。好是问他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寄绝句云:“别梦依依到谢家……”

  《养一斋诗话》:佖(泌)有《寄人》一绝,云:“别梦依依到谢家……”比之司空表圣“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风流略似。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7


作者简介:

  张泌,字子澄,淮南人。起初担任过句容(今江苏句容市)尉,南唐后主任为监察御史,历任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南唐亡国后,随后主李煜投降北宋,升迁为郎中,故基本上属于南唐词人。传说后主李煜死后,张泌每年寒食日都要去后主坟上祭奠,哭得颇为伤心。由此可见,他对李后主的感情是很深的。《全唐诗》收录其诗3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