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即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5行: 第15行:
  
 
  《暮春即事》是[[宋代]]诗人[[叶采]]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暮春即事》是[[宋代]]诗人[[叶采]]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此诗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第41行: 第3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是一首咏读书的诗。写的是古代读书人的读书场景。头两句表现书房的宁静;后两句写读书。诗的大意是:一对栖身在屋瓦的麻雀竟飞到读书的桌子上来了,还错杂着一点一点的杨花飘落在写字的砚池里。我清闲地坐在小窗下读《周易》,不知道春光归去,已有多少时候了。《周易》,也称《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封建士人必读的教科书。此诗虽未正面写自己如何专注读书,如何身心交融于内容淳厚的儒家典籍之中,但却用时光的流逝,觉而不察来巧妙地突现这一切。
  
 
+
此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古代读书人埋头读书而不觉时日流逝的情景活托了出来,笔调轻松,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趣。
此诗采用动、静结 合的手法,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我国封建 社会知识分子埋头书案,苦心研读而不觉时日流逝的情景 活托了出来,笔调轻松,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趣。
+
 
+
 
+
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平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
 
+
 
+
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
 
+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
 
+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
 
+
 
+
《周易》,也称《易经》,儒家哲学著作,被定为“五经”之 一,是封建士人必读的教科书。此诗虽未正面写自己如何专 注入迷,如何身心交融于内容淳厚的儒家典籍之中,但却用 时光的流逝,觉而不察来巧妙地突现这一切。
+
        从一、二句的描绘之中,看得出这是春末一个晴朗的天 气,麻雀叽叽喳喳,飞来逐去,自得其乐,它们的影子投射 在诗人的书桌之上。点点柳絮杨花也仿佛多情,飘飘洒洒落 入桌上的墨砚之中。这一联既交待了诗人读书的时令环境, 又暗透出读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从杨花飞逝,柳絮 轻飘,雀影移动,砚中积物,诗人恍然觉悟,春光似已逝去好 多。但言外之意,正因为自己从《周易》中得到无限的乐趣,书 中三昧使自己如痴如迷,才不知道日影横斜,春光已去。
+
        《易传》(《易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讲到辞和像的关系 时说: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 而中,其事肆而隐。”此诗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特点颇符合 上述话语。一、二句“瓦雀”穿行,“杨花”轻飏,何其小而琐 细,但这些却是外界自然风光撩拨读书人心绪的“使者”,倘 是一般人,怕早已坐立不稳,跑出去领略自然风光了罢! 然 而诗人不但不为所动,甚至全然不察。是什么东西产生如此 大的“制动”力呢?是书,是内容深奥无边的《周易》。这就是 大。叶采是理学门人,他读《周易》,应当是不带功利主义色 彩(比如应试取官、邀人激赏等)的,那么,《周易》之博深迷 人,便尽在不言之中了。假如我们摒去理学家的迂腐和不近 人情处,此首诗可以说是颇得读书之趣的。
+
 
+
 
+
  
  

2020年12月12日 (六) 10:28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诗题与背景:

  《暮春即事》是宋代诗人叶采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


逐句释义: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一对栖身在屋瓦的麻雀竟飞到读书的桌子上来了(或解为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还错杂着一点一点的杨花飘落在写字的砚池里。
  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或为麻雀。
  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书案,读书的桌子。
  杨花: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老熟时随风飘散,柳絮里面的小黑点就是种子。
  砚池:砚台,研墨的文具,有石头的,有瓦的。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我清闲地坐在小窗下读《周易》,不知道春光归去,已有多少时候了。
  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读书的诗。写的是古代读书人的读书场景。头两句表现书房的宁静;后两句写读书。诗的大意是:一对栖身在屋瓦的麻雀竟飞到读书的桌子上来了,还错杂着一点一点的杨花飘落在写字的砚池里。我清闲地坐在小窗下读《周易》,不知道春光归去,已有多少时候了。《周易》,也称《易经》,为“五经”之一,是封建士人必读的教科书。此诗虽未正面写自己如何专注读书,如何身心交融于内容淳厚的儒家典籍之中,但却用时光的流逝,觉而不察来巧妙地突现这一切。

此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古代读书人埋头读书而不觉时日流逝的情景活托了出来,笔调轻松,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趣。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