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裕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4年3月26日 (三) 19:43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霍裕平 院士

  霍裕平汉语拼音:Huo Yuping;1937- ),中国物理学家,郑州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37年8月生,汉族,湖北黄冈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国家学位物理评审组成员,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现任郑州大学教授。从2007年9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光信息处理、非平衡态统计理论、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等。在当时极其困难和屡受冲击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近五十篇论文,主要有《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用光学方法实现任意线性变换》、《等离子体静态稳定性》等,并出版专著《非平衡态统计理论》(科学出版社),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六十年代初,与实验物理学家孟宪振合作,发展了强耦合共振系统的理论,完全解决了国际上关心的,稀土离子引起铁氧体铁磁共振诸多特异反常的现象。七十年代初,与杨国桢等合作,将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学中,讨论了现代光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全息光学系统实现任意光学变换的可能性,并发展了一些可能的具体设计途径。这一系列工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七十年代末,有关“等离子体的静态稳定性”研究,提出了“降低受控热核装置设计精度的可行途径”,并在以后用于我国大型托克马克装置的物理设计中,1977年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物理设计,其后国际上也陆续采用了这种观点。九十年代初,成功地领导和组织了世界第四个大型超导托克马克的建设。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