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1月14日 (二) 14:44东南组03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


诗题与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逐句释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禅房掩映在花丛树林深处。
  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幽:通往幽胜之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chán)房:僧人居住修行的房屋,泛指寺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鸟儿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万籁此都寂,惟闻钟磬音:此时寺院万籁寂静,只听得到敲钟击磬的声音。
  万籁:各种细微的声响。籁(lài):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惟闻:一作“惟余”,一作“但余”。
  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作者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作者惊叹,陶醉。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作者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作者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名家点评

《洪驹父诗话》: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唐律消夏录》:(增)“曲径”、“禅房”二句深为欧阳公所慕,免屡拟不慊。

《唐诗归折衷》:如“山光悦岛性,潭影空人心”,吟咏之家奉为金科玉律矣,不知诗贵深细,不贵粗豪,贵真实,不贵空幻。若悟二家无有是处,即已得是处矣。

《唐诗绪笺》:五六写一时佳景,澄潭莹净,万象森罗。“影”字下得妙,形容心体妙明,无如此语。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

《历代诗话》: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象、种种销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气来也。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考试考点:


【甲】山居秋暝 【乙】 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维 常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甲】诗中“空”字写出了山野的空旷寂静;【乙】诗中“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________的精神状态。(2分)

2.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都是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

B.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志向。

C.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1.心中尘世杂念全消(2分)

2.B(2分)



3、“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 。(2分)

4、“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 。(2分)

参考答案:

3. 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2分)

4. 摆脱尘世一切烦恼(或超凡脱俗)、遁人空门(2分)



5、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展示的画面。(2分)

  6、 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别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7、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B. 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 两首诗都谢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 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5、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2分)

  6、以声衬静(1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来衬托山中的寂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竹林中洗衣女的喧笑声来衬托山中的幽静。(分析“清泉石上流”一句亦可,2分,不结合诗句只得1分)

  7.D(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