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3月19日 (四) 11:01云贵组08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故他郊游野外,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又自伤年迈多病、无能为力,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逐句释义: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浦:水边。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风尘:比喻战乱,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天涯:在天的边缘处,比喻距离很远。
  涕泪:鼻涕和眼泪。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ɡōnɡ):提供,付托。
  涓埃:细小的水流和尘埃,比喻微小。
  圣朝:封建时代尊称本朝。亦作为皇帝的代称。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跨马:骑马。
  出郊:出去到郊外。郊:城市周围的地区。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不堪:承受不了。
  人事:事理人情。
  日:一作“自”。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参考图


作品赏析:



逐句释义: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