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3月30日 (一) 00:50大猫咪组07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诗题与背景: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这首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寄:寄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逐句释义: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房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
  荆薪:柴草。
  煮白石: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白石:传说中的神仙的粮食。宋•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瓢(piáo):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舀(yǎo)水或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可是空寂的深山满是秋天落叶,到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踪迹呢。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行走的踪迹。


《春泛若耶溪》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全诗先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忙碌的他,最后又因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约79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51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