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4月13日 (一) 06:43大猫咪组19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词人、书法家。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南唐灭亡,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生平简介

  李煜汉语拼音lǐ yù,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皇帝)(961年-975年在位),词人、书法家。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为南唐烈祖李昇之孙、中主李璟之子。李氏一族出唐宪宗李纯第六子建王李恪一脉。李煜高祖李志为徐州判官,故定居徐州。李煜作为皇子,自幼长于深宫,不知创业之艰、守成之难,唯喜书画诗文。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继位为国君时,南唐已处在宋太祖赵匡胤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南唐灭亡。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赵光义以“牵机药”毒杀。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

书法

  李煜其书法成就的取得与他广泛接触历代碑帖,墨迹有很大关系,而且据记载:其父李璟也擅书法,楷书,草书,篆体、隶书四体皆佳,尤其是隶书,写得凝重庄雅。李煜不仅有着家学渊源而且他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而揣摩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诸家,最后又临习魏晋书法大家钟繇、卫铄、王羲之。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又能推陈出新,逐渐的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李煜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他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李煜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用笔古朴,遒劲。整幅作品的点画行笔,轻重缓急,都把握的恰到好处,显示着力与坚劲,阳刚,又给人一种崎侧不平的阴柔,他把这种“金错刀”体运用自如,出神入化。《宣和书谱》说他的金错刀书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黄庭坚在《跋李后主书》中说:“其书法笔意深婉”。李煜在章法安排上是不拘泥于法度的。起首部分节奏较平稳,行距适中,中部时紧时松。到后几行每行字都不在一条线上,成曲线式行款布局,可见书者的感情随着书写而逐渐释放。在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李煜博采众家,融合众长,为己所用,又能推陈出新,匠心独运,最后标新立异,其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唐启宋的作用。

  李煜墨迹流传甚少,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 

  除了书法精湛,李煜还是一位造诣颇高的书法理论家。其代表作为《书述》和《书评》两篇专论书法的文章。在《书述》中,他提出了字如其人的理论,并认为人在壮年,书法亦壮,气势刚劲不可挡;人在老年,书法亦老,虽然毫素相适,但不见风骨。另外,李煜还在《书述》中提到了拔镫法,认为此法起始于钟繇、王羲之、卫夫人,传授于欧、颜、褚、陆等,但是世人罕知其道者。他虽幸运得受诲于先生,却深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于是在此文章中详细传授了自己所领悟的拔镫法。而在另一篇文章《书评》中,李煜则站在一代书法大家的高度对前代各书法名家进行了逐一点评。他认为曾师承书圣王羲之的诸位名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人均各得王羲之一体,认为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和缺憾。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