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8月9日 (日) 16:19西南组23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燕歌行 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乐府诗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行,古诗的一种休裁。

《燕歌行》本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歌辞多歌咏东北边地征情。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张守珪以战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二十六年,其部将赵堪等借守珪之命,强迫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击叛奚余众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守珪却隐瞒败绩,妄奏战功。事泄,贬括州刺史。高适曾送兵蓟北,目睹军中腐败情状。后回封丘,乃作此诗。序所谓“感征戍之事”,当是有感而发(按,此据旧说,近时学者也有怀疑的)。

全诗的主题还是雄健激越,对战争的位置也是摆正了的,末段的“死节从来岂顾勋”,尤其悲壮慷慨。另一方面,对于军营中主将士兵的苦与乐、荒淫与庄严的对照,战争给士兵家属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也作了如实的反映,城南的少妇断肠正所以反衬帐下的美人歌舞。这种上下之间的尖锐矛盾,在当时原也不止一时一地,因而着末的“至今犹忆李将军”就显得不是空泛的怀古掉文。史称李广治兵,“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诗人举出这样的与士卒同甘苦的将领来,正是有其示范意义。


  《燕歌行》汉语拼音:Yan'gexing),中国汉乐府曲调,属《相和歌· 平调曲》。燕,地名(今北京一带),秦汉以来这里战争连年不断,故以《燕歌行》为题的诗多以战争为背景,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曹丕《燕歌行》二首,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秋风萧瑟天气凉”一首是言情佳作。全诗用一种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一个妇女在深秋之夜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燕雁辞归、明月照床,诗人在这典型的物候环境里着力表现了思妇缠绵凄清的相思之情。全诗清丽哀婉,细腻动人。清代王夫之对这首诗曾给以高度评价。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序的释义: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译文与注释: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开元,唐玄宗年号。
  元戎:主帅,一作“张公”,指幽州节度吏张守珪。
  征戍:军役。
  和:以诗相和答。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汉家:实借汉以指唐。
  烟尘:尘土与烽烟相接,泛指边警。
  残贼:凶残的敌人。残,凶暴。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横行:驰骋沙场之意。《史记·季布传》:“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千万众横行匈奴中。”
  非常:破格。
  赐颜色:赏脸的意思。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摐(chuāng)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摐,击,打。金,指钲,行军乐器。伐,击。
  下:出兵的意思。
  榆关:即渝关、山海关。唐为东北军事要镇。一说故址在今河北抚宁东榆关镇。
  逶迤(yí),宛延不绝。
  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这里泛指北方的山间海边。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