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9月30日 (三) 10:05大猫咪组07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现代教育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


说唐诗 议宋词 赏名句

(《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序)


唐诗宋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文学作品、典籍文献一起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的经典名句犹如中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朵奇葩,五彩缤纷,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欣赏、传诵,在近些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也时有“名句鉴赏”出现。本书根据中小学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课文、《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和《千家诗》(宋·谢枋得《重订千家诗》和清·王相《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及其他著名古诗词,精选其中的经典名句编写而成,题名《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 本书虽名为《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然唐诗宋词及其他古诗词里的经典名句浩如星海,一是受篇幅所限,二是主要针对中小学生课堂学习、课外拓展阅读所需及作为教师教学参考,仅选其中传诵广、思想性强、与教学有关的经典名句三百句成书。同时,本书亦可作为社会各界人士闲暇之时欣赏阅读。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在他的《〈汪曾祺小品〉自序》中曾说:“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民亦劳止,汔可小休’,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或者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需要‘滋润’。”愿这本《古诗词经典名句先生》就是“滋润”人们心田的那点“清凉”与“宁静”。 为便于广大读者用好这本书,通过对古诗词名句的研读来鉴赏古诗词,这里对唐诗、宋词做一概说,对《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做一简介,谈谈古诗词的鉴赏要点。



唐诗概说 唐诗,是唐代诗歌的称谓。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高度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四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的诗歌变革准备,盛唐的全面繁荣,中唐的二次繁荣和晚唐注重形式技巧而气势衰落4个阶段。 初唐 唐朝建立之初,主要诗歌作者是唐太宗和他的廷臣,诗风主要受到南朝的影响,不同的是这些雄才大略的君臣有着开阔的胸怀,也写出一些带着雄浑刚健气息的诗。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此时诗坛在宫廷诗人群之外,还有一位写隐逸和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人王绩,他的诗以感情真率、词语质朴见长。活动于太宗、高宗朝的宫廷诗人上官仪的诗,到显庆、龙朔年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广泛模仿,称为“上官体”。 初唐诗开始摆脱南朝诗风影响的是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长于律诗,卢、骆长于歌行。他们开始把诗的题材从宫廷转向边塞,转向关山羁旅、伤怀赠别,表现慷慨情怀和壮大气势。初唐诗在诗歌题材和风貌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吸收发展魏晋南北朝以来积累起来的丰富艺术经验。律诗的定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成就。从永明体到五、七言律诗的定型,与陈子昂同时的诗人杨炯、杜审言、李峤、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沈佺期、宋之问和杜审言律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们被贬谪期间的一些诗作上。与律诗定型同时的另一成就,是诗歌意象境界创造技巧的走向成熟,代表诗作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盛唐 唐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景云(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中,张说、贺知章、张旭、王翰、王湾、张九龄先后登上诗坛。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批巨星升起,出现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孟浩然、王维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与他们的创作倾向相近的有张子容、裴迪、储光羲、常建等诗人。高適、岑参、王昌龄、祖咏、王之涣等则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见长。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伟和建立功业的慷慨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的二十几首边塞诗,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他的七言绝句成就极高,在当时就很有名。边塞诗写得最具特色的是岑参。他两赴边塞,较长时间地经历军旅生活,最好的诗都写于这两次边塞之行。他善于描写且极富想象,笔下的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军旅生活豪雄奔放,五古和七言歌行尤为出色。 中唐 这一时期,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安史之乱”后又继之以“藩镇割据”,战争连年不断,民生凋敝。盛唐社会的昂扬精神风貌、充足的自信心消失了。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的风神气韵,也变而为清丽纤秀、淡雅幽远,有时还带一重淡淡的感伤。这就是被后人称为“气骨顿衰”的大历诗风。以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人,把律诗写得更加精致细腻,有时也流于炼饰。韦应物是个例外,他的诗清丽淡雅中尚存有盛唐余韵。 中唐时期,较杰出的诗人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到了元和年间,诗风又一变。以唐顺宗“永贞革新”和唐宪宗元和削藩为标志的政治改革,给士人带来了中兴的希望。诗坛也充满革新气象,出现了不同的诗歌流派。王建、张籍以古题乐府写民间生活。元稹、白居易、李绅提倡新乐府,主张讽喻。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元稹、白居易、李绅都写有新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对于人民疾苦的同情。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通俗易懂。他除了50篇《新乐府》和大量讽喻诗之外,还写有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为成功的,则是他的长篇歌行《琵琶行》和《长恨歌》。元稹也主张有所讽兴,他也写新乐府,如《田家词》、《连昌宫词》;但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恋情诗和悼亡诗。他的这类言情短诗和他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当时受到广泛的仿效,人称“元和体”。与元、白诗派在诗歌艺术取向上不同的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这一诗派除韩、孟之处,还有李贺、卢仝、刘叉和贾岛等人。这一诗派重主观情思的自由抒发。韩愈提出“不平则鸣”的诗歌主张。孟郊善于写穷困生活,把诗境写得清冷枯槁;贾岛和孟郊一样以苦吟见长,而诗境则孤峭僻涩。苏轼论孟郊、贾岛诗,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韩、孟诗派崇尚怪奇的另一重要成员是李贺。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世界、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其诗的意象往往怪异而色彩斑斓。韩、孟诗派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散文化倾向。他们常常打破律体的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中唐除韩、孟诗派外,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刘禹锡才力雄健,有“诗豪”之称,他的《竹枝词》诸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音调,成为后世文人学习民歌的范本。 晚唐 “元和中兴”的希望落空之后,中唐那种改革的锐气消失,唐诗又为之一变,伤时怀古、爱情主题、隐逸情调进入诗中。许多诗人转向内心,走向自我。晚唐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杜牧、许浑有非常好的咏史诗。特别是杜牧,以其大手笔笼括历史,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苍茫感慨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李商隐则成为深入细腻反映心灵世界的名家,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诗歌的新天地。他把诗写得细美幽约,幽深绵邈,既朦胧多义又亲切可感,表现出一种凄艳之美。与李商隐同时的温庭筠,词彩秾丽,内容则趋于轻艳。 咸通(唐懿宗李漼的年号)以后直至唐亡,诗人诗作众多,而成就却不大。这时较有成就的诗人是郑谷和韦庄。郑诗清婉悲凉,韦诗清新秀丽。晚唐诗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贾岛、姚合承传下来的苦吟诗风有很大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宋初。 唐诗体式 中国古代所说的“体”,有体式、体裁之分。诗为文学体裁之一。诗之中又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是为体式,如古诗、律诗。古诗在唐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律诗则是唐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体式。 古体诗也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四言是最早的一种诗歌体式。论者常认为四言是正体,李白也说“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孟棨《本事诗·高逸篇》)。但唐代四言诗极少,六言诗数量也不多。五言是古诗的主要体式。五言古诗抒情叙事少受约束,以自然质朴、深切醇厚为高。 唐初五古,沿齐、梁之旧。陈子昂反齐、梁之绮靡而复汉魏之古朴。至李白、杜甫、韩愈,唐五古才极大地拓宽了表现领域,议论、叙事、言怀千变万化,无所不能。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韩愈的《南山诗》都是代表作。唐人古体受新体诗影响,往往杂入律句,甚者或古、律难分。 初唐七古,流丽婉转,排偶相参,数句一转韵,蝉联而下。盛唐七古体貌一变,李白、岑参重气骨风神,不重排偶,气势恢弘壮大。中唐韩愈以散文句式、章法入诗,七古又一变。而白居易、元稹的七言歌行,则继初唐体式,婉转述情,娓娓叙事,时杂律句,注重声调的和谐。中唐之后,注重气象风神、不入律的七古与注重情思韵味、有律化倾向的七古并行发展。 乐府诗体在唐代很难与古体严格分开。就这一体式的新变而言,大约有二种:一是用乐府古题而寓以己意,或以古题而写现事;一是别创新题,即事名篇。前一种,虽用古题而实具强烈的现实感,如李白的一些名篇。后一种,从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到元、白的新乐府,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的传统,开拓出了乐府诗作的一片新的天地。唐代乐府大多不合乐,但也有合乐的,如李贺的一些作品。 五、七言律诗是唐代发展起来的新诗体,也是唐诗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中唐以后,律诗占绝大部分。五律完全成熟,把这一体式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是王维、孟浩然、高適、杜甫、刘长卿等人。七律的发展比五律晚。初唐应制诗中有接近后来的七律规矩者,但尚未定型。到李峤、杜审言、沈佺期和宋之问,七律才基本定型,但作品数量也还不多。七律在写作技巧上的成熟,是由盛唐诗人王维、李颀、高適、岑参、贾至、崔颢等人完成的。但极大地开拓七律境界的是杜甫,特别是他晚年的诗作。杜甫之后,刘禹锡、白居易、刘长卿都是七律高手,而对七律作出更为出色贡献的是李商隐。他运用象征、暗示、事典等手法,扩大了七律的容量。其诗歌格律之精纯、音调之婉转华美、语言运用之细密、意境之幽邈,把七律这一体式的运用推向很高的境界。 五、七律的扩展是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在唐代,排律的数量和成就都不如五、七言律,或是因为排律这一体式限制太多的缘故。 唐诗的又一重要体式是绝句。绝句源于乐府,体式则有古绝和律绝。古绝、律绝都分五、七言。唐人绝句数量超过万首,且佳作如林。贺知章、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牧、李商隐的绝句都有很高的成就。绝句在唐诗诸体中是一种难写的体式,体制小而容量大,精工锤炼而机神自然,始见功力。唐代的绝句是可用于合乐歌唱的,在唐诗诸体中,它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佛教对唐诗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全唐诗》收僧人诗作者113人、诗2783首。初唐王梵志的诗,今存390首,涉及世俗生活的,多写底层的贫困与不幸;宣传佛教思想的,多劝人为善。中唐寒山的诗表现禅机禅趣,影响深远。许多诗人与僧人交往,这也大量反映到诗中。《全唐诗》中有此类诗2273首,与僧诗相加,占《全唐诗》的1/10,还不包括其他诗中反映的禅理、禅趣之作。道教对唐诗也有深刻影响。不少诗人有神仙信仰,诗中有不少神仙幻境的描写,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是突出的例子。 唐诗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奉为典范。后人的编选、笺注、品评、研究未曾间断。唐诗总集有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彭定求等的《全唐诗》。选集方面,唐代有《唐人选唐诗(十种)》,宋·李昉等的大型诗文合编选集《文苑英华》保存了大量唐诗资料,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对绝句一体辑录详备,都是影响较大的选本。历代评论、研究的专著也极为丰富。


现代教育出版社1.png


宋词概说 宋词,是宋代的一种文学样式,为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词兴起于唐代,入宋发展成为一代之胜,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这不仅有宋代特定历史环境的原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宋词在文体上的特点是长短句相间,这同唐代以五、七言为主的齐言诗歌不同。现在所见到的宋词有各种各样的“词牌”,如〔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等,每一支词牌,都有不同的格式。全词的句数、各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都各有定格。这种定格,是由曲调的结构所决定的。后人按照这些词牌填词时,必须遵守这种词格,就是为了让这些新填的文词能按传统的曲调歌唱。宋词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词源于民间,长于言情。在宋代,上自皇帝,下至庶民都普遍喜好这种新兴歌词,新创了很多词调。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官僚、豪绅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 宋词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南北宋两个时期,词自北宋而始大,至南宋而极其工。南北宋又可各分为3个时期。 北宋 初期,以承袭晚唐五代词风为主,受冯延巳词的影响较大,崇尚浮靡,内容多写花前月下,形式多小令,风格多香软。代表作家为晏殊、张先、柳永、欧阳修等。 北宋中期,是宋词成为一代文学的关键时期,代表作家是苏轼,他从根本上改造了词的体制,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内容,创立了豪放词,冲破婉约词的一统天下,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 北宋后期,只有一小部分人继承苏轼词风,如黄庭坚的一小部分词,多数词家仍沿婉约词风发展,包括苏轼的门人秦观在内。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为周邦彦,较之以前的婉约词,制作更精,韵律更严,艺术成就更高。 南宋 初期,在北宋末年多写艳丽之作的词人,南渡后多抒发乡关之思、亡国之痛以及抗敌御侮之情。代表词人有李清照、张元幹、张孝祥、朱敦儒等。 南宋中期,是宋词的繁盛期,代表词人为辛弃疾、陆游、陈亮、刘过。特别是辛弃疾,其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的豪放词足以使豪放词成为宋词中的一大流派,使词真正成为“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刘熙载《艺概》卷四)的文学形式。这一时期以姜夔为代表的婉约词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长于音律,精通乐理,“音节文采,并冠绝一时”(《四库全书总目》),使词与音乐结合得十分完美。 南宋后期,词坛纷纭繁杂,“词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朱彝尊《词综·发凡》),一方面辛弃疾的继起者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豪放派词,内容上多写抗敌斗争和亡国之恨,风格上更为沉郁悲壮;另一方面姜夔的继起者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婉约派词,内容上多抒发凄凉哀怨之情,风格更重骚雅、空灵与音律。 词派 宋代词派众多,有所谓“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朱希真体”、“吴蔡体”、“稼轩体”、“介庵体”、“白石体”等不同称谓,但从总体上看,不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豪放虽不足以概括丰富多彩的宋词,但概括了宋词有阴柔、阳刚的两种基本倾向。 婉约派 婉约,是婉转含蓄的意思,内容多写儿女风情,结构缜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风格清新绮丽。代表作家为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及南宋的众多词家。 豪放派 豪放,是豪迈放纵、气象恢弘的意思,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并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的豪放词,打破了传统词风,开创了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词派。南宋辛弃疾继起,成为词史上著名的苏辛词派。豪放派的特点是视野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用典较多,不受音律限制,时有粗疏平直之弊。除苏、辛外,北宋的黄庭坚、晁补之、贺铸,南宋的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幹、陈亮、刘过等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对于宋词的辑录、编选以及品评、研究等工作,两宋时期就已经开始。自南宋以来,辑录刊刻宋词者很多,但大多不全,收辑较全者有清·朱孝臧的《彊村丛书》,收北宋词27家、南宋词85家;近人赵万里的《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宋词总集以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最为完备,收词家1330余人,词1.99万余首。关于词谱,宋已有专书流行。现存谱书,以《词律》、《词谱》较具规模,较有影响,而《白香词谱》则甚为通行。有关词韵,宋未有专著,后世通行的是清·戈载的《词林正韵》。 《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都是中国旧时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也是为童蒙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是至今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曾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2020年4月,《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唐诗三百首》 是唐诗选集,由清代乾隆间蘅塘退士(孙洙)选编。6卷,或作8卷,选诗310首。四藤吟社本增补杜甫《咏怀古迹》3首。按五、七言古近各体编排。所收作者77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歌女、无名氏等,但大多数是唐代重要诗人,并重点突出了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等人,其内容大致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诗歌风貌。此书原是为童蒙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编者汲取了《千家诗》易于成诵的优点,雅俗共赏,流行久远。《唐诗三百首》自编成以来,刻本甚多。屡刻每有增补,有313首、317首、321首等不同版本。 《千家诗》 由宋·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清·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是中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虽然号称千家,《千家诗》实际只录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后坊间又出现了两种千家诗,即署作宋谢枋得选、清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后书坊将两者合刊,即通行版本的《千家诗》了。 诗歌鉴赏要点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抒情性、音乐性、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等基本特点。 诗歌是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是处在一种激情勃发、精神昂奋的状态。虽然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也需要有丰富的感情,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特别强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把诗的特征概括为8个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所谓“根情”,即是以感情作为根本,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感情与思想也是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汉《毛诗序·大序》)意思是,诗歌是思想感情驰骋的地方,萌动于心中为志,抒发出来为诗。心中情感激荡,因而形诸文字表达出来。它肯定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志”指的是诗人的精神境界、理想情操,应当是感情与思想的结合。不同的诗人,由于思想不同、感情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诗风。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由于思想的发展变化,诗风也会有所不同。 在古代,《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经配乐歌唱。在后来的发展中,诗歌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诗歌的节奏是由其抒情特点所决定的。诗是情绪激动的表现,而情绪的流动本身是有节奏的,或者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或者抑扬相间,或轻或重,或疾或徐,以波状的形态进行,这便是诗的内在节奏。古体诗大多是除第一句外单句不押韵,双句押韵,但也有每句押韵或押韵无定则的。近体诗的押韵规定较严,除第一句外单句绝不押韵,双句必须押韵。 诗歌的语言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音调和格律的限制,因而诗歌的语言要比一般口语和散文语言更凝练、更含蓄。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有赖于诗人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古代的诗歌创作有所谓“炼字”、“炼句”之说,即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为了达到高度凝练和形象化,诗歌语言又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手法,如主谓语及其他句子成分的省略,语序的颠倒,词义词性的转换等。如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没有一个动词。此外,在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也是常用的方法。 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歌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蕴藏的美质,成为进行艺术鉴赏的宝库。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诗歌鉴赏几乎成为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至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诗歌鉴赏也是历年来高考语文的难点。在“鉴赏”中,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鉴赏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景物;二是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前者侧重作品的内容,后者侧重作品的形式。2020年高考后,光明日报发表《高考作文不再总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文(《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9日09版,本报记者 刘江伟),报道称:7月7日上午,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结束。语文试卷最后一题分为“微写作”和“作文”两项。其中,微写作是在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第三题为“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北京高考语文这道微写作题,既凸显价值引领,又引导学生在诗歌写作中升华精神境界。”“北京市丰台二中特级教师陈维贤建议,首先应该把诗歌鉴赏放在重要位置,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整个文学鉴赏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将来“诗歌鉴赏”作为古诗词教学中的分量会加重。 语文科高考《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定位为“鉴赏”,规定了考试的两个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方面。前者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手段;后者从写什么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目的。这里,参考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及语文科高考《考试大纲》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定位,谈谈诗歌鉴赏的几个要素。 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情操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的核心灵魂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语言、结构形式、表达技巧等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为言志服务的。诗歌鉴赏,实际上是读者和诗人跨越时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只有读者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共振,才表明读者准确把握了诗人的情感,才实现诗歌鉴赏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考试中,不论直接提问还是间接设问,所有试题最终都会考查到作品的情感主旨。 诗歌鉴赏需要从诗句的意象、意境、诗眼(炼字)、语言(风格)、思想感情、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题材、作者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着手,以下仅对意象、意境、诗眼和修辞(表达技巧)等四个要素做简要说明。 意象 指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不同的意象往往传达了不同的情感。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用了六个意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营造出了一种急切、高旷、凄清、艰危的境界。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梧桐”,在唐诗宋词中梧桐经常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而出现。“寂寞梧桐”和“梧桐更兼细雨”这些经典名句至今依然脍炙人口。梧桐在宋词中的意境趋向于悲伤、凄凉,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五代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雨”,同样受到唐宋诗人的关注,成为诗人笔下的感情载体,赋予其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雨的诗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约客》)等,内容丰富深邃,感人至深,其艺术手法更是多姿多彩,令人回味久远。“月”,作为一个古老的极具文化意蕴与情感价值的原型意象,不但渲染了一种恬静优美的气氛,同时还更使人联想到月下美人的美丽容颜。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唐·李白《峨眉山月歌》),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离别之情。宋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向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的情感。 意境 唐·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情感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象的融注,神与物的浑成。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所以在欣赏诗歌时应从情景、意象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作品艺术构筑的深层境界。经典之作都能创造优美的意境。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行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看似罗列,实际营造了凄凉、萧瑟的晚秋暮景。枯干的老藤,苍凉的暮色里的乌鸦,无不让人顿生思归之意。这些是景语,最后以情语点化景语,“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情语使自然景物成为“断肠人”主观情感的情化具象物,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唱出了古今游子悲秋思乡的心曲。 诗眼 诗歌的语言是一切文学语言中最纯粹、最具魅力的语言。诗眼是诗歌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句。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能抓住诗眼或是文章的关键字句,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而诗眼存在于中心句或出现在诗题上。品析诗眼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如唐·柳宗元《江雪》一诗的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的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对于考试来说,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象征、对比、衬托、反衬、借代、双关、设问、反问、反语、化用、叠词,等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例如,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喻柳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柳以“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和柳叶的颜色有关,二是“碧玉”一词在人们脑中留下的是年轻的印象。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小康人家少女联系起来,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撼”具有夸张色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是对偶句,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名句赏析与本书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这类试题中,时有这么一道题即“名句鉴赏题”。这类题的典型的设问方式是:这首诗的颔联(或颈联、或尾联或中间两联)向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联系高考,这本《古诗词经典名句赏析》有其价值所在,但本书的编写宗旨尚不仅在于面向高考和帮助学生应对各种考试,主要的是通过名句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藉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本书对古诗词经典名句的辑录,一方面以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课文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所收名句的思想性、经典性,还考虑其社会历史流传性。在此宗旨下编写的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其一,注重思想性。本书在辑录古诗词经典名句时,注重针对中小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阅读的需要,尤重思想性强的名句采撷。这类名句包括惜时、劝学类,励志类,爱国类和明志类。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辽阔疆域等名篇、名句。如宋·陆游的《示儿》诗中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等,可以激发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唐·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诗让读者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 其二,注重知识准确性。一首好的古诗词或其中的名句,经百千年传诵,多次抄写、刊刻,形成多个版本;又有历代诗评家的众多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歧义,有争议,这不足为奇,“诗无达诂”(原意是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在鉴赏中,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甚至于“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然而,对中小学生而言,应尽量给予一种准确、肯定的解释。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本是与爱情有关的经典名句,写离别后对对方的深情怀念。前句写“我”的情丝绵绵不断,到死才竭,“丝”与“思”谐音,重在说明“思”之深;后句写“我”一直流着悲伤的眼泪,只要活着总是淌个不绝,主要表现“悲”之甚。这两句相辅相成,都是写“我”在离别后的一片深情。这一联,现在常用来赞美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在本书中做了明确的解释。 以下从本书中采撷的惜时、劝学类,励志类,爱国类,明志类和爱情类经典名句三十余条,作为对本书上述两个特色的补充说明,由读者欣赏体会,也作为阅读、赏析古诗词经典名句的“引子”。 惜时、劝学类: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说作者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快过完了,每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一样珍贵。这句“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作者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至今仍是长辈们规劝年轻人用功读书的名句。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很下功夫,到了老年才有所成就。勉励后人趁着年少精力旺盛勤奋努力,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觉得肤浅,要透彻地认知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年少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学有所成却很难,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努力奋斗,到了老年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励志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一定要登上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其蕴意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此外,古人以为蝉是靠露水生存,因此将蝉视为清高、纯洁的之物。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得来。这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惊人之句是说,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足令人咋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抒写了作者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他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这两句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唐·刘禹锡),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下沉的泥沙。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经历过自然界千上万次的打击磨砺依然不改坚劲本色,任凭你东西南北刮来的风雨,它都经受得住。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的骨气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爱国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李贺),用了“黄金台”这个历史典故写出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孤寂荒凉的村庄里,但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北方边疆,为国效力。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虽然职位(地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表明作者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前一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借景抒情,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作者借“繁霜”、”秋叶”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只有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作者的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 明志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作者以此比喻自己行芳志洁的本性,而不求人赏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映照史册。这是作者被俘后的誓死明志之作,表明了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只要能让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作者借“病牛”自喻,表现了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借菊言志(明志)。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也不凋谢落地。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元朝统治者。“抱香”,喻指作者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为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元朝统治者。作者是南宋末年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在苏州,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之气,实际上是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情操。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只要能够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穿暖,煤炭不辞辛苦地走出山林。作者借“煤炭”自喻,将煤炭人格化并赋予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作者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自己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花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更能养护新的鲜花。作者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来日的“护花”,表明了作者虽然脱离官场,还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爱情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已经见过茫茫大海的水,其他地方的水就算不上是水了;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称不上彩云。表达了作者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只要彼此真诚相爱长久不变,又何必一定要每天朝夕相守。这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身虽无彩凤双翼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希望自己身上长着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比喻与爱人心心相印,这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一起自由双飞,在地愿为连理枝永不分开。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秋风与白露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意思是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于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万遍的相会。 此外,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认真考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新‘互联网+语言文化’,开拓经典诵读新媒体传播渠道,活化经典、活态传播”的要求和精神,在每一名句简析之后,附加了一个二维码,读者可用手机扫描欣赏全诗,并获得更多相关知识。希冀本书的出版,对于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本书如若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古典文学家吴庚舜先生。我年轻时在北京受教于吴先生,他人格高尚,学问精深,一向谦逊,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我还能做一些唐诗宋词方面的研究皆有赖于吴先生的亲传教诲。吴庚舜先生生前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文学所学术委员,杜甫学会、李白研究会、苏轼学会、元好问学会理事,并担任中国社科院诗社社长。吴庚舜先生于2012年在北京逝世,当时因故我未能回京与先生告别,留下终身遗憾,今天藉此书付梓之际对吴先生表示深切的缅怀。 本书的出版,感谢现代教育出版社领导的支持和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海 晗 2020年夏,于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