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丁村汾河东岸的第三阶地上。1953年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首次发掘,发现人类化石。1976~1980年又经多次调查发掘,发现包括汾河两岸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26个地点。据古地磁法测定,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个地点约距今12万年;经碳–14法测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地点为距今4万或2.64万±800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此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3年发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发掘,发现含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14个地点,获得了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2005件石制品,27种哺乳动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对石制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确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来,又多次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和一块幼儿顶骨化石,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2处,分别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称之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确认的共包括31个地点、5个文化层的遗址群。进一步扩大了对丁村文化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

  遗址以丁村为中心,北起襄汾县城,南至柴庄火车站,全长11公里。遗址中出土有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包括三枚牙齿,其形态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属早期智人阶段。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的2000多件石制品,原料95%为角质岩,以石片和石核最多。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丁村遗址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石器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被命名为丁村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棱大尖状器,又称丁村尖状器。用厚大的三棱形石片制成,一端为尖状,另一端宽厚便于手握。石球数量很多,应是一种有效的狩猎工具。此外还有小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状石器等。

  70年代又发现两种新的文化遗存。一种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类型和制法大体与中期相近,为丁村文化的先驱,被称为丁村文化早段。另一种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既有沿袭丁村文化传统的粗大石器(主要原料为角页岩),又有以燧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典型细石器,被称为丁村文化晚段。

  新的发现扩大了人们对丁村遗址的认识。新增加的石器类型有锯齿刃器、凹缺刃器、修背石刀、锥钻和细石器等。同时,又揭示出石片的打制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纠正了认为丁村石片多以碰砧法产生的历史误解。丁村遗址早、中、晚期存在相互传承的关系。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地点还出土了属于早期智人的丁村人化石。从出土的动物化石可知,丁村人生活的旧石器中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有山林、草地和水域,生存着古象、野驴、普氏野马、赤鹿、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等哺乳动物,鲤、鲩、鲶、大型丽蚌等水生动物。丁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