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热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丁青热巴(尺牍热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丁青热巴(色扎热巴)

  丁青热巴,起源于西藏丁青县。据记载,公元十一世纪,由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热巴创建,是流传在昌都一带的一种以铃鼓舞为主的说、唱、谐、杂技、戏剧、气功定综合性为一体的表演艺术。传说,丁青县在远古时候属于热带气候,现丁青县城、沙贡乡、色扎乡、尺牍镇均被湖泊淹没,万灵危在旦夕。年轻的米拉热巴为解救黎民百姓,杀大象取其皮铺设于地,并在上面跳热巴舞祭神,热巴舞由此诞生。2006年6月,丁青热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青热巴这个隐没在草原和大山深处的古老艺术品种开始被世人所关注,被称做是藏东的“吉普赛舞”。继而,热巴舞又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热巴艺术节暨虫草交易会增添了独特、浓厚的艺术文化色彩。

  丁青县在2002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热巴艺术之乡”。

  热巴舞对藏东来讲,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它伴随着这里的人们日日夜夜,世世代代,在征服“世界屋脊”的漫长岁月里,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的脊梁。请勤劳、勇敢、智慧、质朴的藏东儿女繁衍生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热巴舞这种厚重粗犷、奔放、豪迈且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舞蹈就产生于康巴人不断地同自然都争的文化底蕴下。热巴舞粗犷、奔放、豪迈,这不仅反映了昌都人民不断同自然斗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勇于创造的精神。也表现出了这种舞蹈对于支撑藏东儿女的精神动力的强大的文化性。

  热巴舞蹈具体可分十几个流派,其中窝托热巴最具盛名,其特点是技巧性很强,如爬人杆、腹上破石、夹刀大旋转和滚地等。据流传,当时在修建著名的类乌齐县查杰玛大殿(1270年)时,高僧桑吉温雇请的工匠们白天辛辛苦苦修筑大殿,晚上被异派捣毁,日复一日,工程始终开展的不顺利。于是这位高僧邀请琼布丁青窝托热巴的家族式表演家们在大殿附近的波泽卡台地上表演热巴。他们神奇的舞蹈动作,精湛的技艺,强烈的视觉感,使得异派徒们神魂颠倒、流连忘返。从而忘却了他们的“使命”。于是工匠们赢得了时间,因此,才得以让查杰玛大殿在顺利竣工。据说,窝托热巴距今已经有940多年的历史。

  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术”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奇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一束多姿多彩的奇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华教授在观赏完热巴舞蹈之后叹之为神奇,他说: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如此保留这样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舞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难得是热巴舞蹈不仅综合具备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容独特性、历史性、技巧性、文学性为一体。这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大,也可以代表藏族人民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丁青热巴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