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七夕节

添加3,909字节2022年8月4日 (四) 01:50
/* 中国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七夕节'''([[拼音]]:qī xī jié),又称'''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河鼓二|牛郎]]与[[织女一|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除[[汉族]]外,[[满族]]、[[朝鲜族]]、[[壮族]]、[[侗族]]、[[苗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七夕节'''([[拼音]]:qī xī jié),又称'''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七姐诞'''、'''七娘生''',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河鼓二|牛郎]]与[[织女一|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除[[汉族]]外,[[满族]]、[[朝鲜族]]、[[壮族]]、[[侗族]]、[[苗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节日最早可能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当时七夕为祭祀[[河鼓二|牵牛星]]、[[织女星]],因社会制度限制个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与两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 [[汉朝]]以后,七夕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正式成为属于适龄男女的节日。(''东汉[[应劭]]《[[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目前成为[[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的习俗是乞巧、祈愿、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流传到[[日本]]亦是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牛郎星]]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而《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源由。[[File:台湾台南开隆宫七夕祭品.jpg|thumb|220px|台湾台南开隆宫七夕七娘妈寿诞祭祀供品:寿桃、红龟粿、寿面、化妆品、豆腐皮和七娘妈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阴历的七月七日被称为“旧七夕”。[[File: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jpg|300px|thumb|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1852,[[歌川广重]]]]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阴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称为“旧七夕”。 '''琉球''' [[琉球]]的习俗是[[扫墓]]、[[祭祖]]及晒书。朝鲜时代的风俗是孩子们以牛郎和织女为素材作诗,另外亦有向北斗七星祈求长寿与幸福。朝鲜半岛的'''七夕''',是[[大韩民国|韩国]]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七夕|七夕节]],和中国的七夕节一样,也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七夕前后,气温逐渐下降,雨季逐渐开始的时期,在此期间的降雨被称为“七夕水”。这段时间里[[南瓜]]、[[黄瓜|黄瓜]]以及[[甜瓜]]开始丰收,人们常常向[[北斗七星]]祭祀油炸南瓜。===参见===*[[牛郎织女]]*[[鹊桥]]*[[中国情人节]]*[[日本七夕]]*[[朝鲜七夕]]*[[做十六岁]]、[[出花园]][[Category:七夕]][[Category: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Category:华人传统节日]][[Category:日本传统节日]][[Category:朝鲜传统节日]][[Category:越南传统节日]][[Category:香港节日]][[Category:台湾汉族传统节日]][[Category:琉球节日]][[Category:七月的节日]]
45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