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王朝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本条目介绍法国国王路易·腓力统治的政权。关于法国国王路易·腓力所在家族,请见“奥尔良王朝”。

七月王朝法语:Monarchie de Juillet),1830年至1848年的法国君主立宪制王朝,始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830年波旁复辟被七月革命推翻,原本担任奥尔良公爵的路易·腓力成为法国国王,金融资产者掌握政权。1830年8月颁布经过修改的宪法。新宪法限制国王权力,扩大了众议院权力,将选民的财产资格由缴纳直接税300法郎降至200法郎,选民人数约20万,被选举人的财产资格由1,000法郎降至500法郎,对国民自卫军实行改组。路易·腓力对外避免和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英国发生直接冲突,不敢违背《维也纳和约》和修改法国疆界。但继续实行波旁复辟确立的殖民侵略政策,入侵阿尔及利亚,1847年巩固了在阿尔及利亚的统治。七月王朝的政策遭到各方面的反对,正统派的贝里公爵夫人企图在普罗旺斯和旺代起事反对路易·腓力,但未得逞。拿破仑三世于1836年在斯特拉斯堡、1840年在布洛涅两次企图暴动反对七月王朝,均告失败。被排挤在政府之外的工商业资产者也要求参政。1831年9月、1832年6月和1834年4月,巴黎共和派筑起街垒,反对七月王朝的统治。内政部长A.梯也尔派军队镇压,在特朗斯诺南街发生了闻名的屠杀事件。

  七月王朝时期,法国工商业得到较大发展。1830年工商业投资额为300亿法郎,到1848年达450亿法郎。开始广泛使用机器,工业革命的速度加快。1830年拥有蒸汽机625台,1848年增至5,210台。1842年,政府颁布铁路建筑法,铁路建设获得迅速发展。

  七月王朝时期,法国工人的力量加强,他们提出了经济和政治要求。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里昂工人自发举行起义。起义者高呼:“做工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里昂起义是法国历史上最早的工人起义。

  自1840年起组成苏尔特–基佐内阁,F.-P.-G.基佐掌握实权,坚决反对改革。但是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45和1846年法国农业连续歉收,1847年发生工商业危机,革命形势逐渐形成。1847年在巴黎举行的宴会演讲、示威等活动都要求改革。1848年2月22日工人们在巴黎街头开始筑起街垒。23日基佐被免职。24日晨,起义群众进攻土伊勒里宫,路易·腓力逃往国外。革命临时政府于25日晨宣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七月王朝告终。

1830年七月革命

七月革命直接起因

  法国人民对波旁复辟的怨恨终于在1830年7月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种爆发是波旁复辟长期积怨、危机四伏的必然结果,而查理十世的高压政策起了导火线的作用。

  3月18日,议会以221票赞成,通过了一份给查理十世的《致词》(称为《221人致词》),以人民的名义反对政府。《致词》指出:“陛下政府的观点要永远符合陛下人民的愿望,《宪章》把这作为公众事务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陛下,我们的忠心和忠诚促使我们对您说,这种情况已不存在了。”公开要求政府必须和议会的政治观点相一致。5月16日,国王解散了议会。但新选举产生的议会,反对派从221人增加到274人,仍然占绝对优势。对此局面,查理十世孤注一掷,在7月25日签署了四项敕令,史称《七月敕令》。第一项敕令取消出版自由,任何报刊和20印张以下的出版物都应事先获得批准;第二项敕令宣布新的选举无效,解散新议会;第三项敕令实行新的选举法。众议院只由1/4纳税最多者组成的郡选民团选举,选举资格纳税额计算,规定只计算土地税、动产税等,营业税和门窗税不再计算在内;第四项敕令规定9月6日和13日召集选区和郡的选民团,9月28日两院开会。

  查理十世想通过《七月敕令》制服反对派,最终抛弃君主立宪,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效果却适得其反,敕令颁布后立即引起了资产阶级、学生、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点燃了人民愤怒的火焰。

七月革命经过

  对于查理十世的敕令,资产阶级只主张用合法手段进行抵制。巴黎的工厂主和商人 7月26日这天正巧在市政厅开会,选举商业法庭法官,他们决定第二天停工停业以示抗议。一些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报纸编辑,在这一天聚集到《国民报》编辑部,表示不理会查理十世敕令,明天继续出报,并在梯也尔的倡议下,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抗议书以《宪章》的名义,反对政府,不再服从政府的权威,但没有公开把矛头指向查理十世。

  首先作出强硬反映的是巴黎的人民。7月26日晚,一些印刷工人和学生结集在交易所和罗亚尔宫周围,高喊反政府口号,并用石块砸碎了财政大臣办公室的玻璃窗。

  7月27日,一些工厂、商店停工停业,闲散的工人和学生涌上大街,捣毁带有王室徽章的标志,冲击枪支商店,并开始筑起街垒和前来镇压的国王军队发生冲突。晚上,起义已发展成革命,愤怒的人群砍倒树木,揭起铺路的大石块,设起路障,筑起道道街垒。

  7月28日清晨开始,起义范围扩大了,混杂着工人、原国民自卫军战士、学生、旧军人的人群奔向大街,巴黎全城布满了用铺路石块、推倒的马车、家俱及砍倒的树木筑成的上千个街垒,起义群众达8万之多,举起三色旗,高呼着“打倒波旁王朝!”“自由万岁!”“共和国万岁!”同马尔蒙元帅率领的国王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王室部队纷纷倒戈。起义者一度占领了市政厅,还占领了巴黎圣母院,宏亮的教堂钟声不间断地在城市上空回荡。王室部队退守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

  7月29日,起义者向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发动攻击。占据旺多姆广场的国王军队第5团和第53团倒戈,使驻守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军队大为慌乱,在起义者的进攻下溃散了,马尔蒙召集残部,逃向查理十世居住地圣·克鲁宫。这一天中午刚过,巴黎就完全掌握在起义者手里。塔列朗通过他住所的窗子目睹了王室部队的败退,他掏出怀表,看后说道:“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历时三天的起义取得了胜利。法国史学家称之为“光荣的三天”,在这“光荣的三天”里,起义者死亡人数达600—700人,受伤者约2000人,死伤者几乎都是手工业者、小商贩、工人,其中有10多名学生,但没有一个资产者。

  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复辟,排除了封建制度复辟的危险,重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七月革命冲击了国际反动势力,推动了欧洲革命运动的发展。

革命的结果

  正当革命人民在浴血奋战时,巴黎的大资产阶级却乘机密谋夺取政权。7月27日下午3时,有30多名资产阶级议员集中在佩里叶家中,委托基佐起草一份反对查理十世敕令的抗议书。7月28日,资产阶级议员又集会,从乡下赶来的议员拉菲特和拉法耶特,也参加了集会,但还是主张采用合法途径。28日晚,根据事态发展,拉菲特提出召奥尔良公爵回来。7月29日,当起义胜利后,为了防止运动朝共和制方向发展,聚集在拉菲特家里的众议员们任命拉法耶特为巴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瑞拉尔为正规军总司令,并决定建立由拉菲特、佩里叶、莫东将军、肖纳恩等人组成的市政委员会。

  7月30日,巴黎墙上出现了不少匿名宣言,拥护奥尔良公爵执政,同一天,拉菲特派梯也尔去求见奥尔良公爵。此时共和派要求让人民决定国家制度,遭到拉法耶特的拒绝。当晚11时30分,奥尔良公爵到达罗亚尔宫。

  7月31日,奥尔良公爵接受议会正式授予他的头衔“摄政王”。当时查理十世还躲在朗布依埃城堡里,8月3日,巴黎人民组织了一次向朗布依埃的进军,查理十世仓惶出逃,同时,奥尔良公爵在议会宣布查理十世退位。一个新的王朝诞生,史称“七月王朝”,革命成果为大资产阶级所篡夺。

七月王朝的统治

路易·腓力

  1830年8月7日,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1830年宪章,宣布原本担任奥尔良公爵的路易·腓力为国王,9日,宣誓忠于新宪章,正式登上王位。他是依靠一场革命而获得王冠的,所以有人称他“街垒国王”。

  路易·腓力生于1773年,曾参加大革命,加入过雅各宾俱乐部,并加入共和国军队,参加过瓦尔米之役,以后流亡国外,他所生活的环境和路易十八、查理十世不同,较少受贵族清规戒律的束缚。1814年因波旁复辟回到法国,深居简出,常在罗亚尔宫接待一些著名的资产阶级自由派。

  路易·腓力的穿戴也资产阶级化,穿礼服、戴礼帽、手拿雨伞,即使当上国王后也是如此,象征着一种新制度,就如假发、套裤、佩剑是旧制度的象征一样。在经济上,他象资产者那样精于理财,仔细阅读英国的《泰晤士报》,对英国的经济情报了如指掌。他也时常考虑怎样增加自己的财富,为子女们造福,一当上国王,就破坏了王家传统,把自己原有的财产转移给他的子女们,而不归入王家领地。

  然而,这位资产阶级的国王毕竟是国王,在骨子里决不甘心让国王成为虚职,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加强个人权力。他极其欣赏基佐说过的一句话:“王位不是一把空椅子。”因此,当他觉得统治逐渐稳固后,就撕下假面具,把制度引向专制的道路,最终走向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面。

政治体制

  七月王朝和波旁复辟同是君主立宪政体,所不同的是波旁复辟的国王有着较大的行动自由和更大的专制权力,他们常常随心所欲,解散议会,任免首相和大臣,颁布敕令,而路易·腓力则不敢明目张胆和议会对抗,使政治体制具有二元制的特征,即有两个权力中心:国王和议会。

  如果把两个宪章从字面上作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对国王权力的规定差别不大。1830年宪章删去了1814年宪章的序言,因为原序言强烈表示复辟王朝和旧制度的联系,而且使人感到宪章是国王对臣民好心的赐予。关于国王的权限,新宪章几乎未加改动,唯一的更改是关于国王颁布敕令的规定,新宪章增加了两项条件,即不能废止法律和不能中止对法律的执行。但在实践上,七月王朝的君主和以前却有很大区别,议会称路易·腓力为“法兰西人之王”以取代“法国国王”。并用“公民”取代“臣民”。在8月9日,国王向宪章的誓词中明确表示要遵守宪章,要运用法律和依据法律来实行统治。正式承认君主立宪政体。在权力的使用上,路易·菲力浦也懂得,一旦内阁失去议会多数的支持,必须下台,对此他不敢和议会对抗,但他也并非无所作为,曾使某些内阁尚未失去议会信任就把它打发了。总之,君主权力比起波旁复辟有所削弱。

  贵族院的变化较大。在七月王朝时期,贵族院遭到清洗,一切不愿效忠新制度的贵族院成员都被驱逐出贵族院。根据1831年12月的法律,废除了贵族院成员的世袭制。贵族院的立法地位提高了,它和国王、众议院共享立法创制权。

  众议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选举上。根据1831年4月的选举法,选民范围扩大了,但很有限。选举人的纳税额从300法郎降为200法郎,被选举人的纳税额从1000法郎降为500法郎。选民人数从原来的9.5万人增至16.3万人。这样,城市中等资产阶级获得了参预国事的机会,另外,众议院也获得了选举议长的权力。

  新制度用三色旗作为国旗,而且在王家盾形纹章和国家印章中取消了百合花的图案,表示和旧制度决裂。

  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体现了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志,但是较大的君主权力和选举资格的限制也反映出这一政治体制的保守性,它是大资产阶级既害怕人民革命,又担心封建势力复辟的产物。

阶级基础

  七月王朝是建立在什么样的阶级基础之上呢?从权力机构的成员构成中可以看到这点。

  选民是有权参预国事的法国人,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等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一般土地税比营业税又征收得重一些,所以土地所有者更易获得选民资格。选民的80%是土地所有者,15%是从事工商业的资产者。

  议员的成份和选民的成份略有不同。根据1840年议会的统计,土地所有者占30%,行政官吏约占40%,其余30%为从事工商业、金融业的资产者和自由职业者。

  贵族院向大资产阶级敞开了大门。根据1831年12月29日法律,国王可以挑选下列人员为贵族院成员:大臣、在众议院有六年资历的众议员、将军、高级行政官吏、大资产阶级(包括土地所有者、工厂主、商人)。而大资产阶级在复辟王朝时期是无权进入贵族院的。但在贵族院中,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大资产阶级并不多,主要的是高级行政官吏。据1848年统计,贵族院311名议员中220名是高级行政官吏。没有贵族身份的贵族院成员有56人,真正从事工商业的资产者仅10人左右。

  内阁的首相人选主要是大资产阶级。首相中有倾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如布洛伊公爵和莫莱伯爵,有为拿破仑帝国效过力的元帅苏尔特、瑞拉尔和莫提埃,有金融和工商业巨头拉菲特和佩里叶,有大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梯也尔和基佐。

  由此可见,金融大资产阶级是七月王朝的支柱。七月王朝只是法国资产阶级中一个阶层的王朝。

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

工业革命的缓慢发展

  法国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象英国那样有一个明显的飞跃的阶段,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第一帝国时,法国的工业革命开始起步,七月王朝时有所发展,而其完成却在第二帝国时期。

  工业革命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工业产量的逐年递增。据统计,法国工业的年增长率1815年—1820年为3.74%,1820年—1825年为3.05%,但从1825年~1830年增长速度放慢了,仅为1.46%。在七月王朝时期,增长率又上升了。1830年~1835年,为3.36%,1835年~1840年为3.07%,1840年~1845年为3.36%,这以后则陷入经济危机。

  在机器使用上,蒸汽机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1815年法国拥有蒸汽机约200台,1832年达到525台,1848年达到4850台。主要集中在纺织业中。纺织业在法国工业中仍占绝对优势。纺织机器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816年平均每台纺机每天可纺2公斤棉花,1847年增至14公斤。但机械化水平普遍还较低,1846年,法国纺织机器的总数为31000台。

  在钢铁冶炼上,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烧焦炭的高炉逐渐替代烧木柴的高炉。1839年,法国有445座烧木柴的高炉,而烧焦炭高炉仅33座,生产钢铁占全部产量的20%。1847年,烧焦炭的高炉增至100座,产量占总产量的43%。煤的产量1814年为100万吨,1830年为250万吨,1847年达515万吨。但法国冶金业总的水平还较低,1847年的钢产量仅1.3万吨。

  在交通运输业上,法国在1823年建造了第一条从圣太田至安德雷齐奥的铁路,长20多公里,主要用来运煤,车皮用牲口、绞车来拖拉。1830年开始才在圣太田至里昂的铁路线上使用了火车头。法国铁路建设的速度不快。从1840年起,法国陆续成立了一些公司,从事铁路建设,著名的有1845年罗特希尔德联合英国人布伦特和法国人拉菲特建立的北方公司。1842年议会通过铁路法案,决定建造6条铁路,从巴黎可达里尔、勒阿弗尔、南特、波尔多、马赛和斯特拉斯堡,想以此形成铁路网。实际上直至1848年,法国只建造了1320公里铁路,并没有形成网络。交通运输上发展最显著的是公路和运河。在1824年,只有40%的王家公路是可以使用的。经过七月王朝的修复,1850年有王家公路35000公里,其中98%是可以使用的。并且,先后开凿了罗纳河至莱茵河的运河和勃艮第运河,还开始开凿马恩河至莱茵河的运河。从1822年至1845年,运河的总长度从730公里增至3200公里。

农业的持续增长

  法国工业革命的又一特点是在工业革命开展的同时,农业仍在发展,而不是象英国那样工业革命进行时,农业跟不上工业的发展步伐而相对萎缩。

  农业经过18世纪的不稳定以后,从复辟王朝起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这种增长势头到七月王朝时仍然保持着。据统计,农业总产量在复辟王朝时期增长29.8%,在七月王朝时期增长37%。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统计工业产值(包括小手工业,其中有农村家庭手工业)约在1835~1844年才超过农业产值,如果把小手工业的产值除外,法国则要到1880年时工业产值才最终超过农业产值,这说明农业和小手工业在法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法国的农业劳动人口,在1845~1850年之间,是工业和手工业人口的两倍之多。

  但是,在技术上,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工业。农业机械十分少见,生物科学和化学技术也未应用于农业,尽管轮作制和人工草场的技艺不断发展,但土地的休耕仍很普遍,在七月王朝时期,每年大约还有600万公顷的土地休耕,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大致相等。所以农业的生产率低于工业生产率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每个农业劳动者的产值只有工业劳动者的一半。

  这时法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拥有众多的土地所有者。由于长子继承权的废除,在继承权上的男女平等,以及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所以这时土地通过继承,所有权被分割。有人估计,到1850年,法国约有土地所有者700万。在小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同时,大土地所有制也有所发展,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能剥夺所有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土地,1815年以后,一些前帝国官员回到土地上,1830年以后,一批正统派也脱离官职或军队返回故里。

金融业取得优越地位

  波旁复辟以来,法国的金融业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不断完备,到七月王朝时期,金融业在法国经济生活中已取得较优越的地位。

  整个19世纪上半叶,法国金融业中有一批银行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他们的银行被人称为“高级银行”。这是一批私人银行,设在巴黎,资金雄厚,以家族闻名。按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犹太人,如罗特希尔德、拉扎尔、沃姆斯;另一部分为新教徒,如马莱、米拉波、凡尔纳等。他们一般来自莱茵兰和瑞士。在七月王朝时,已投资大的工矿企业,也贷款给国家。其中一些家族如沃丁格尔、沃迪尔和凡尔纳通过联姻和一些工业家携起手来。“高级银行”还通过管理法兰西银行几乎控制了法国整个金融业,法兰西银行的董事主要来自“高级银行”的代表。

  七月王朝时期,政府给予银行家种种优待。在这段时间,国家预算大幅度增加,政府就向金融家借贷,利息甚为可观。并且金融家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深得法国国王路易·腓力的宠信。罗特希尔德曾在1840年12月不无得意地写道:“随便什么时候,只要我愿意,就能去国王家,他十分信任我,听着我,认真考虑我所说的。”

  然而整个金融体制还是很陈旧的。法国流通的货币主要还是贵金属的,纸币的发行量不大,1820年流通的纸币为1.53亿法郎,1830年为2.23亿法郎,1847年初为2.06亿,这年底为3.11亿。纸币最小的面值直到1847年为500法郎,1847年6月才通过一个法案开始发行200法郎的纸币。这时纸币只用于重大的交易。整个金融界对信贷还持不信任或谨慎态度,银行最重要的活动还是票据兑现。储蓄业务也没有得到银行的重视,收集积蓄还传统地是公证人、收税员和高利贷者的功能,此外,农民和小资产者还把钱币存放在羊毛长筒袜里。

无产阶级的状况和两次里昂工人起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法国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阶级意识开始增强,逐渐从自在阶级过渡到自为阶级。但是,由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展开是渐进式的,所以在七月王朝时期,无产阶级内部成份也较为复杂,存在着差别。

  由于新旧经济形式并存,既有现代化工厂,也有旧式的手工业企业。所以,在无产阶级内部有手工业者,也有手工业企业的雇工和工厂工人。手工业者和工厂工人在行为和思想上有很大区别,手工业者许多是受过教育的,他们关心自身的教育和孩子的教育,生活态度严谨。在法国工人中,这部分人占大多数。1848年,只有1/4的工人在工厂里做工。

  同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在布列塔尼和南方大多数地区没有大工矿企业,所以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就较弱,在北方和中部,工业较为集中,手工业者经不起工厂的竞争,这些地区是无产阶级的大本营。

  尽管存在种种差别,但其社会地位大致相同。政治上,毫无政治权利,没有选举权,结社受到限止,遭受种种压迫;在经济上,遭到残酷的剥削,生活水平低下。

  七月王朝时期,女工和童工被大量雇佣,1847年,据统计在10人以上企业中劳动的105.4万工人中,男工为67万,女工为25.4万,童工13万。

  工人的工资十分低下,以挡车工为例,1840年时,男工每天的工资平均为2法郎,女工为1法郎,13~16岁的童工为75生丁,8~12岁的童工仅45生丁,而当时面包价格为30—50生丁一公斤。工人每天的工时也很长,一般都在12小时以上,居住条件更差,住室阴暗潮湿又狭小,并且没有卫生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被迫起来斗争,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独立起义终于在1831年的里昂爆发。11月21日,丝织工人因厂主拒绝执行已达成的增加工资的协议,举行了罢工示威。在遭到军警镇压后,工人们毅然拿起武器筑起街垒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工人把战斗口号:“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写在高高飘扬的黑旗上。工人们英勇战斗,击败了反动军警,俘虏了郡守。经过三天英勇奋战,工人攻占了市政厅,占领里昂市达10天之久,于12月3日,被残酷镇压。

  两年后,即1834年4月,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比第一次起义具有更明显的政治性质。3月,政府禁止结社。反动当局无视工人抗议,准备公开审讯6位工人代表,引起工人愤怒。4月9日,审讯开始后,军队突然向涌进法庭大院的工人开枪。工人们被迫奔向街头,修筑街垒,并散发传单,决心战斗。传单上庄严宣告:“我们所争取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是我们祖国的幸福,是未来的保证。”并主张建立共和国。激烈的战斗持续了4天,直至4月12日才告失败。总计342人死亡,600人受伤。这次起义在全国影响很大,直接推动了4月13日巴黎资产阶级共和派的起义。

七月王朝时期的政治斗争

政府反对派

  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在左边和右边都有它的反对派。在右边是旧贵族,这时形成了正统派,正统派的唯一凝聚力就是效忠旧王朝,他们以贝里埃和夏多布里昂为首,主要的影响在乡村和外省的城市中。1832年,流亡国外的贝里公爵夫人回国企图组织反路易·腓力的起义,结果被镇压,正统派对政府的威胁逐渐被削弱。

  在左边,有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派,对政府构成真正的威胁。随着制度的发展,政府政策日趋保守,共和派深感失望,于是决心进行新的斗争。在共和派里著名人物有卡芬雅克、马拉斯特、拉斯帕伊、阿尔芒·卡雷尔。他们在报纸上呼吁实现普选,建立公共教育制度,争取人权。1832年6月5日,他们利用拉马克将军出殡之机,在巴黎发动武装起义,死伤800多人,最后失败。维克多·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艺术地再现了这一事件。1832年底,年青的共和派建立“人权社”,立志继承雅各宾派传统。不久该组织担负起领导共和运动的责任。面对共和派的斗争,政府加强了镇压。为阻止共和思想的传播,1833年12月23日通过法案,要求流动报贩必须经过批准;1834年3月,扩大了刑法典291款的适用范围,对不足20人的社团的结社活动予以限制。共和派马上以实际行动抗议政府的措施。1834年4月13日,继里昂工人起义以后,巴黎的共和派领导了反政府的起义,遭到国民自卫军和正规部队的残酷镇压,仅在一所房子里就有14人被杀害,4人受伤,史称“特朗斯诺南街的大屠杀”。1835年7月28日发生了菲厄希企图暗杀路易·菲力浦的事件,七月王朝借此颁布了《九月法令》:所有对国王和政府的攻击都被视为危害国家安全;所有倡导共和的报刊将处于罚金,如果重犯就得停办,绘画、雕塑、石印未内政大臣或郡守的批准不得出版等。在政府的高压下,共和派的活动暂时低落。

  潜在的波拿巴派,在1836年以后,逐渐有了影响。

“运动派”和“抵抗派”

  七月王朝时期把持政府的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又可分为两股政治力量,其一为“运动派”,其二为“抵抗派”。“运动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罗和拉菲特,他们把1830年革命当作民主化运动的起点,对内,主张扩大选举权,对外,主张废除1815年的条约,给当时起义的民族以军事援助。“抵抗派”以抵抗革命运动而得名,代表人物有佩里叶、基佐、布洛伊公爵。对于他们来说,1830年宪章是一个终点,一个句号,要坚决维护建立在1830年宪章基础上的“秩序”,镇压一切反抗力量。

  七月王朝建立初期,“运动派”影响较大,在第一届内阁中杜邦·德勒尔和拉菲特占据重要地位。1830年11月组成拉菲特为首的内阁,在其任内,选举权扩大,并通过市政组织法,市议会由富裕市民选举产生。1831年3月法令规定国民自卫军士兵有权选举军官。但大资产阶级抱怨他不能应付国内的骚乱和经济困境,1831年3月12日拉菲特被迫下台,取而代之的是佩里叶。此后,七月王朝政府就始终掌握在“抵抗派”手里。

从佩里叶到基佐

  佩里叶上台后,实行全面镇压的政策。他曾在议会里宣布了他的纲领:“对内要秩序,但不牺牲自由;对外要和平,但不损害荣誉。”在“秩序”的幌子下,他大肆镇压革命运动,对行政机关进行清洗,一批市长、郡守、专区区长被免职;一些地方的国民自卫军被解散;一些报刊被封闭;同时削弱旧贵族的某些影响,如取消把1月21日路易十六被处决的日子作为国哀日的法令,废除参议员的世袭制等。佩里叶把自己上述举动称为“不偏不倚”的政策。1832年法国瘟疫流行,佩里叶于5月死于霍乱。

  从1832年5月至1836年初,内阁更替频繁,首相如走马灯似的变换。但是,真正把握政局的是三个人:布洛伊公爵、梯也尔和基佐,被称为“三驾马车”。布洛伊曾出任政府首脑(1835年3月至1836年2月),1832年到1834年任外交大臣。梯也尔在1832—1834年担任内政大臣,任内镇压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和巴黎共和派起义。基佐在1832年—1834年担任公共教育大臣,1833年在他的推动下通过了《公共教育和教学自由法》,建立由国家、郡、市镇资助的小学校,小学教育对穷人免费,确定小学教员的条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接受世俗教育或教会教育。

  1836年2月至9月梯也尔第一次组阁。之后,莫莱任首相。莫莱完全是国王的驯服工具,因此,基佐、梯也尔、巴罗组成联盟,反对莫莱。梯也尔和巴罗是代议制政府的维护者,梯也尔的著名纲领是“国王统治而非管理”。至于基佐,参加联盟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赶走莫莱,由自己取而代之。1839年3月,在议会重新选举后,莫莱辞职,国王曾召苏尔特组阁,最后不得不让梯也尔组阁。梯也尔在第二届内阁期间(1840年3月~10月),曾抵制了左派提出的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想把行政官员排除在议员之外,也拒绝了给国民自卫军以选举权的法案。但是他有意削弱国王的影响,内阁会议不再让国王出席,重大的决定由他个人和国王讨论,在保守派和正统派眼里,梯也尔成了“革命者”。1840年10月底,国王以在外交政策上与梯也尔有分歧为由迫使梯也尔辞职。至此以后,基佐成了政府的支配者,1847年9月以前,名义上虽由苏尔特元帅任首相,实权却一直在基佐手中,他使七月王朝的统治日趋反动。

殖民侵略的新起点

恢复强国地位的外交努力

  拿破仑战败后,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大为削弱,因此,法国外交的基点是对外乞和,以维护大国地位,同时进行殖民扩张。

  波旁复辟时期,法国重建了军队和舰队,1818年参加了四国同盟的定期会议,成为欧洲五大强国之一。1822年在五国同盟的维也纳会议上,法国承担了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任务,1823年出兵西班牙,镇压了西班牙革命,由此成为欧洲维护封建秩序的重要力量。

  七月王朝建立后,路易·腓力在外交上力求和各强国保持正常关系,以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1830年8月3日,七月王朝第一届内阁宣布:“法国将告诉欧洲……它不仅珍惜自由,也珍惜和平,但愿它的邻国幸福和安宁。”法国的和平姿态消除了欧洲强国的疑虑。8月31日英国率先承认新国王,随后普鲁士、奥地利、俄国也相继承认。而后,在“对外和平”的幌子下,竭力争夺欧洲的霸权地位。

占领阿尔及利亚

  根据1814年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约,除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为英国夺去外,法国恢复了1792年的殖民地。当时法国的殖民地十分有限,主要是几个商站和据点。

  在复辟王朝后期,查理十世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决定远征阿尔及利亚。1830年6月14日,法国布尔蒙将军率领殖民军在阿尔及尔西部登陆,7月5日占领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的统治者、土耳其人的“德伊”投降,离国出逃。

  但是,阿尔及利亚人民并没有屈服,西部爆发了阿卜杜拉·卡德尔领导的起义。1832年,阿尔及利亚西部各部落推选卡德尔为首领,卡德尔宣布对法国殖民者进行“圣战”,法国殖民者在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游击战面前不断失利,1834年2月26日,法国德米舍尔将军不得不和卡德尔签订了《德米舍尔协约》,规定除沿海几个城市外,阿尔及利亚西部归卡德尔管辖。1835年,法国撕毁条约,进攻卡德尔,又遭到失败。1837年5月30日,法国被迫再一次同卡德尔签订《塔夫那条约》,除东部地区和阿尔及尔、奥兰等少数城市由法国占领外,阿尔及利亚都归卡德尔统治。

  1839年11月,卡德尔向法国殖民者发起进攻。法国开始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全面征服。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总督比若在1841~1843年间占领了所有平原,1844年,卡德尔逃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全境被法国占领。

  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后,大肆掠夺,加紧殖民化进程,法国殖民当局没收其大片肥沃土地,鼓励欧洲移民。1833年在阿尔及利亚的欧洲移民只有7800人,到1847年猛增到10.9万人。

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侵略和干涉

  除占领阿尔及利亚外,法国还在世界各地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

  在西非,它以塞内加尔为殖民据点,不断扩大占领地,1838至1842年,法国诱骗象牙海岸大巴萨姆地方和阿西尼地方的酋长签订条约,接受法国的“保护”。法国曾数次侵犯马达加斯加岛,1840年至1842年,法国人趁马达加斯加内讧,占据了该岛。

  在亚洲,由法驻马尼拉的总领事阿道尔夫·巴罗出面复兴法国在远东的贸易。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法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黄埔条约》。

  在大洋洲和太平洋上,法国以传教士开道,使太平洋的塔希提岛(1842年)、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1842年)甘比尔群岛相继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在拉丁美洲,七月王朝承认了新独立的国家,努力和英国分享商业利益,使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市成为法国商船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