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仙洞,位于疏附县荒地乡北约15公里的库玛塔格山东坡,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山腰间,洞口距地高达22米,因为有3个并列的石窟而命名。1962年7月11日,被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仙洞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回疆通志》(卷二):“其陡壁之半有三洞,立独木云梯登而视之,亦无甚异。土人名之日玉舒布尔杭,询之莫知其详”。1803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和宁考察记载了三仙洞:“迤北陡壁之半崖有石洞三,三洞中置石仙像”(《回疆通志》卷七)。“三仙洞”就由此而得名。

  3个石窟面朝正北,宛若门框,一字相连,各洞的石壁残存当年架设梯道的柱孔。每洞均有前后二室,都是前大后小,呈长方形。从3窟间的关联看,无疑是在统一规划下修建的整体。中间洞的洞口较大,高约2米、宽约1.5米,东西两个洞口稍小。3个洞的前室长宽各4米,高约2.5米,是进入后室的廊道;后室约有前室的三分之一。窟顶皆呈纵券式,未设中心柱。3个洞洞壁有1米多厚,原不相通,有后人挖小洞可互通,在东窟东侧壁和西窟西侧壁偏前地方相对地各开一宽大的浅龛。三仙洞人为破坏严重,中间洞、西洞毁损更为严重,中间洞、壁画未能保存下来,只在后室正壁坐佛石胎背部见有后人补绘的火焰纹头光、身光。后室正壁保存一躯类似库木吐拉石窟第70、71窟所见的无头坐佛像石胎和少量佛像遗座。东洞遗存颇多,其后室中尚遗一石床,上有40厘米的长方孔,应是当年固定数座佛像的插座,只是佛像早已荡然无存,无可查考。东洞前室内的壁画和藻井从数量和质量上看,都堪称珍品,这座洞窟的四壁绘满了大小不同的各种佛像,可惜三分之一已被毁,余下的三分之二残壁上还保存着70余尊佛像,顶部为莲花藻井,其间的莲子还能辨数分明,藻井的四周又各绘有高50厘米的坐佛。佛像盘腿而坐,双手平放胸前,佛像背后光环耀眼,色彩斑斓。其中有一坐佛所披袈裟用彩色方格插绘,背后有菩提树叶衬饰,此佛所着服饰为佛教早期壁画中所仅有。在东洞后室里,还绘有一位上身袒露,左手下垂,右手平托腹前的立佛,造型极其生动。立佛所着服饰更为奇特,腹部以下为绿、红、蓝三色相间的横纹绘成,佛像造型优美、逼真,面部表情生动、和谐。三仙洞各种文字的题记甚多,是中外游人留下的,汉文题记多属清代,外文题记有俄、德、英、和日文。

  据考古专家考证,三仙洞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开凿的,从洞窟内的壁画内容看,已属大乘佛教系统,表现形式也受到内地佛教艺术影响,修建时间不会早于公元7世纪前。三仙洞是中国已知佛教石窟中最西边的一个,这对于研究佛教东传的过程和中、印文化交流的过程、路线,更有重要意义,也是喀什地区的著名旅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