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三纲五常'''([[汉语拼音]]:Sangang Wuchang;[[英语]]: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又称'''纲常'''。
+
  '''[[]]纲五常'''([[拼音]]:<span style="color:#FF00FF;">sān gāng wǔ cháng</span>),[[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又称'''纲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为君、为父、为夫的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为君、为父、为夫的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第7行: 第7行: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其内容最早可追溯到[[韩非]]。《[[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到宋代朱熹,才开始将三纲五常联用。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体现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其内容最早可追溯到[[韩非]]。《[[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到宋代朱熹,才开始将三纲五常联用。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体现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
 +
 +
[[Category:中文字典]]
 +
[[Category:S音词语]]
 +
[[Category:三]]
  
 
[[Category:哲学]]
 
[[Category:哲学]]

2019年3月18日 (一) 15:32的版本

  纲五常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又称纲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为君、为父、为夫的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其内容最早可追溯到韩非。《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到宋代朱熹,才开始将三纲五常联用。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体现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