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角洲沉积结构
三角洲形态类型
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航拍):这片三角洲的覆盖面积达到6.1万平方公里,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河流三角洲之一。从太空俯瞰下去,勒拿河三角洲就像一棵生命之树
美国密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航拍):从太空中俯瞰下去,这片三角洲仿佛像是一棵漂浮在水面的青菜
长江三角洲(航拍):这片区域包括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以及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它的面积大约有5万平方千米

  角洲拼音sān jiǎo zhōu),英语:Delta),在河口区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因其外形类似希腊字母Δ得名。世界上大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因此入海河口三角洲是三角洲的主要研究对象。“三角洲”这名词翻译自英文delta。英文delta即希腊文Δ的转写。希腊文含义源自三角洲的形状像“Δ”(三角形),有人认为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

  三角洲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因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依河临海,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为农业渔业养殖业的开发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故气候适宜地区的三角洲通常是当地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此外,三角洲的地质演变往往利于形成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石油天然气。另外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与过早的开发造成的污染积累,以及来自河流、海洋等方面迁移性污染的汇聚,三角洲也当属世界上生态最为脆弱,生态危机甚为深重的地区之一。

研究简史

  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约在公元前450年首次采用“三角洲”一词描述尼罗河河口的冲积物堆积形态。1885年,美国G.K.吉尔伯特研究美国邦纳维尔湖,提出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图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角洲的形态学、沉积学和水动力学研究日趋深入,其中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的研究堪称典范。

沉积结构

  三角洲由水上三角洲和水下三角洲两部分组成。水下三角洲位于低潮位以下,包括三角洲前坡和前三角洲两个单元。

  1.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最外带,主要由黏土和细粉沙组成,坡度平缓,地形平整,是三角洲的前缘地貌单元。
  2. 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较粗的粉沙和沙组成,分选性好,口门附近沉积物最粗,向海逐渐变细;主要地貌形态为汊道河口沙坝、潮成沙脊和汊道间凹湾。水上三角洲又称三角洲平原。以最大高潮位为界,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前者完全脱离了潮汐的直接作用,地貌形态主要有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等。后者处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交互作用的环境,其宽度取决于潮差大小和底坡坡降,主要地貌形态有河口边滩、河口沙嘴、河槽、潮滩和波浪塑造的滩脊。

  三角洲平原的特征:

  1. 沉积环境更为复杂,平原的形态结构、沉积物岩性和构造都有显著的变化;
  2. 河槽分汊,各汊道水流能量减小,使三角洲岸线在一个较大的扇形区内向海推展;
  3. 主汊道的迁移使三角洲平原的岸段向外扩展发育出次一级三角洲,称亚三角洲。近7,000年来,密西西比河已塑造7个亚三角洲。

类型

  三角洲的发育受制于许多因素,主要取决于入海河流挟沙能力与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入海泥沙再搬运能力之间的对比关系。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和海洋再造营力的增强,依次形成下列三角洲类型:

  1. 扇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经常改道、口外海滨水深较浅的河口区,由泥沙均匀地向海堆积而成,如中国黄河、滦河三角洲。
  2. 鸟足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口区。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而得名,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3. 舌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汊道众多的河口区,其河口沙坝经波浪改造连接而成,如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
  4. 尖嘴形三角洲。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区,由主流河口堆积突出于海中形成,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5. 弓形三角洲。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区,由河口附近沙体堆积为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
  6. 河口湾形三角洲。发育于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强烈的喇叭状河口区,由河口湾被河流泥沙充填而成,如南亚恒河三角洲。

著名三角洲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