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乐户班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党乐户班社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山西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壶关县
保护单位:壶关县牛府鼓乐班社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壶关县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上党乐户班社是上党地区的民间器乐演奏的一种形式,主要流布在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地区,包括现在长治和晋城两市所辖的19个县区(习惯上称为“晋东南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党乐户班社从事过多种演奏活动,既为宫廷、王府、地方官署和军旅服务,又在民间祭仪、婚丧礼俗等活动中表演。上党乐户班社的演奏具有鲜明的礼仪性、民俗性和地域性特征,集中体现了上党地区的赛社与乐户文化。

上党乐户班社所用乐器分为吹奏、打击、拉弹三大类别,包括唢呐、笙、鼓、锣、钹、巨琴、板胡、三弦、月琴等。其演奏乐曲遵规守礼,礼乐并举,按词章动乐,依曲调和音。乐户班社曲目丰富,《太平鼓》、《朝天子》、《迎仙客》、《大赐福》、《小八板》等曲牌和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壶关秧歌、襄武秧歌、河南豫剧、河北涉县落子等戏曲音乐都是其演奏的主要内容。

上党乐户班社的传承者主要是生活在这一区域内的乐户后裔。艺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演奏方式、宫调理论和乐律学说,在音乐史、戏曲史、民俗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上党乐户班社活动的礼仪特征日渐模糊,传承艺人逐年减少,古代曲牌失传现象十分严重,原有的演奏绝技丧失殆尽,传承与发展面临危机,亟待保护抢救。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