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川文化汉语拼音xià chuān wén huà),(英语:Xiachuan Culture),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的文化。因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而得名。分布于沁水、阳城、垣曲三县相毗邻的中条山历山一带。1970年发现,后多次调查和发掘。是华北地区细石器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据碳–14测年距今3.6万~1.3万年。有研究者估计为距今2.4万~1.6万年。

  石制品以细石器为主体,有细石核、细石叶、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石镞、雕刻器、锯齿刃器、琢背小刀等。细石叶以间接打击技术产生。石镞数量多,在狩猎中发挥很大作用。琢背小刀有特色,类型多样,刃缘多不加修理直接使用。石锯与峙峪文化的锯齿刃器相似。扁底三棱尖状器可装柄制成狩猎用的矛。细石器的大量出现,表明当时已普遍使用复合工具,即以细石器镶嵌成刀、锯、短剑,以及制成弓箭、标枪等新型投射武器。石制品中另有少量粗大石器。其中锛状器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具,砺石用于磨制骨器,研磨盘可能用来碾磨植物种子。

  从出土物可知,下川文化的先民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工具的进步表明,此时的生产力较以前的旧石器文化有了很大提高。下川文化继承峙峪文化的先进因素,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为新石器时代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准备了技术条件。对下川文化的研究,揭示了由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