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后赋菊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第后赋菊

唐 ·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题与背景: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体裁为七言绝句。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不第:科举落第(没有考中)。

  《全唐诗》共收录黄巢诗三首,这首诗是其中之一。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逐句释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我花:指菊花。
  杀:(草木)枯萎。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盛开的菊花)香气冲天,浸透整个长安城,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长安:唐朝国都。中国古都之一。西汉、隋、唐等朝代皆建都于此。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区、东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较大部分。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不第后赋菊 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说,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显示出菊花的顽强生命力。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样奇特的想象,新颖的设喻,壮伟的辞采,瑰丽的意境,可谓前无古人。“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盛开时决非一枝独放,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

  这首诗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所作,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此诗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名家点评:

  郎瑛:《清暇录》载:黄巢下第,有《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尝闻我(朱)太祖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人看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七修类稿》)

  刘学锴:“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试题精选:

画菊》与《不第后赋菊》对比阅读试题: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特点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 孤傲绝俗;(2分)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 、辉光耀目、豪气冲天。(2分)


2.两首诗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答“象征”也可。)

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对比赏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拓展阅读: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

  【故事】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失败,在泰山狼虎谷刎颈自尽。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


作者简介:

  黄巢(820—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五岁时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以贩私盐为业。乾符二年(875年)率众起义,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中和三年(883年)四月东撤,作战屡不利。在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