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题与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题写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此词通篇言“愁”,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等。博山: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西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时所作,写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


逐句释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层楼:高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还是没有说,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作者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的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词的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作者在青少年时代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忧愁”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朝廷。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字极有概括力,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欲说还休”叠句,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名家评价: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首词上片四句是说少年时没有尝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愁”,为了要作新词,没有愁勉强说愁。这四句是对下片起衬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按一般写法,接下应该描写现在是怎样的忧愁。但是它下面却重复了两句“欲说还休”,最后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淡话来结束全篇。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我们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来看,是能体会他这一句话的深长的含意的。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试题精选: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

参考答案: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4.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参考答案: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5.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答案: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愁绝。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 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 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参考答案:A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层楼”、“强说愁”,写出了“少年”的纯真无知。

B. “而今识尽愁滋味”,道出了历经沧桑的艰难辛酸。

C. “欲说还休”,传递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

D. “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诗人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

参考答案:D (理解不恰当,用这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树起抗金旗帜,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长期落职闲居。其词豪放雄浑,悲壮激烈,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