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防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北边防军警惕地守卫在边防线上,对面是朝鲜战场的硝烟
  东北边防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组建东北边防军,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战略上的未雨绸缪,是防范美国侵略、保卫中国安全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重大战略措施。1950年夏,中共中央领导人冷静地分析了美国武装侵略朝鲜的新形势,认为朝鲜战局已趋复杂化,美国侵略者很可能继续扩大战争,甚至攻击中国东北地区。为了保卫中国东北边防,不能不采取防范措施,预作准备,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毛泽东主席的委托,于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两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以及林彪肖华肖劲光刘亚楼杨立三李涛许光达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中央军委根据两次会议的讨论,于13日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确定:

  (一)抽调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第42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这些部队最迟于8月5日前抵达指定地点,完成集结。

  (二)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

  (三)以15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领导机关,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7月23日,毛泽东批准周恩来、聂荣臻的报告,在粟裕(因病不能到职)、肖劲光(任刚组建的海军司令员,工作离不开)、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均不能到职的情况下,东北边防军归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指挥,并统由东北军区供应,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的训练工作由第13兵团统一组织,并先后任命洪学智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赖传珠离职养病,由邓华兼任兵团政治委员。

  8月上旬,第38军和第39军由河南、第40军由广东进至东北边境地区,完成集结任务。之后,军委又调第50军及部分高炮部队、工兵部队编入边防军。至此,边防军各部已全部到达指定位置。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有各总部和各军兵种主要领导参加的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决定加速特种兵建设,增编飞行团、战车旅、高炮团及队属炮兵,强调边防军要加紧训练,务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待命出动。

  8月3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东北边防军建设计划会议,决定东北边防军以11个军(36个师)60万人作三线配置:以第13兵团(含第42军)为第一线,第9兵团为第二线,第19兵团为第三线。并预定第一线部队出动后,第二线部队北上至第一线部队原驻地,第三线部队移至第二线部队原驻地,边继续训练,边准备参战。

  边防军的整训,从一开始,就在师以上干部中明确了准备出国作战的思想。边防军的全部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都是以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结合在朝鲜作战的特点进行的。9月中旬,中央军委又决定抽调中南军区第五十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该军于10月上旬到达东北地区,此时,东北边防军已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因此未能参加东北边防军的整训。

东北边防军和第13兵团的指挥机构

  在中央军委1950年7月13日的决定中,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边防军后勤司令员。

  关于第13兵团的主官人选,在国防会议上讨论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原政治委员罗荣桓、原参谋长刘亚楼三人一致认为,现任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各方面素质权衡不如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主张调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据此,军委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部,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原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及参谋长曾国华分别调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边防军的特种兵部队由万毅负责指挥。因粟裕身体有病,中央批准其在青岛疗养一段时间,暂时不能到任。萧劲光主持刚刚组建不久的海军工作,萧华主持总政日常工作,也都暂时不能到任。为不影响边防军整训工作的开展,7月22日,经周恩来副主席和代总长聂荣臻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研究后,由周恩来和聂荣臻联名建议,并经毛泽东主席23日批准,军委决定东北边防军目前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供应,将来粟裕、萧劲光、萧华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李聚奎改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边防军后勤部合并到东北军区后勤部。后来萧劲光、萧华参加过边防军的有关会议,但一直不能到职,粟裕身体一直不好。这样,直到10月上旬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边防军的指挥机构一直未建立起来

  7月中旬以后,军委对第13兵团的领导也作了调整和加强。7月19日,任命第40军军长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根据邓华、赖传珠等建议,军委于8月上半月,调原第15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为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因赖传珠身体有病,9月25日,军委批准其离职休养一个时期,决定由邓华兼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为保证边防军训练工作,8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边防军(含特种兵和第42军)以第13兵团机构为统一训练机关,负责边防军特种兵工作的万毅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并决定第42军归第13兵团建制指挥(有的著述说,边防军是“邓华任司令员兼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此说缺乏根据。)。东北边防军完成集中以后,就是在东北军区直接领导下,具体工作是由第13兵团组织实施的。

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时的主要装备状况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辖第十三兵团及所属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和边防军炮兵司令部及所属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立即准备待命出动。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五十军刚到东北,未被编入志愿军序列。在志愿军入朝后,由于作战需要,第五十军加入志愿军序列立即投入作战)此时,边防军(不含第五十军)的主要装备状况如下:

  3个炮兵师共编有105和122毫米口径火炮320余门,1个高炮团共有37和85毫米口径高炮36门。这些火炮均由汽车牵引。各步兵军,每军编1个野炮营18门火炮(第三十九军编有6管火箭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师编1个山炮营12门火炮;每步兵团编2个炮连92步兵炮和重迫击炮共10门;每步兵营编81迫击炮2门和火箭筒3具,每步兵连编60迫击炮3门。计每军共有各种火炮(含各种迫击炮和火箭筒)520余门(具)。各军队属重型火炮全部由骡马驮载。各步兵分队装备的枪支极少有自动枪,并且日制、德制、美制、英制、苏制和旧中国制造的都有,型号很杂,所谓“万国牌”武器。另每军配有100辆运输汽车。改为志愿军时的边防军,没有海军和空军部队,没有坦克部队和反坦克炮兵部队,各步兵军也没有高射炮的编制。武器装备同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美军无法相比,数量上、质量上均劣势悬殊。这给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中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

  东北边防军组成并全部集中后,8月中旬,朝鲜战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的形势已变成同美军和南朝鲜军在洛东江一线战略相持的局面。此时,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考虑到,如果朝鲜局势进一步恶化,现有东北边防军的力量恐不足以应付事变,因此,建议军委调在上海地区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宋时轮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为副司令员,辖第二十、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和在西北地区刚刚结束剿匪作战不久的第十九兵团(杨得志为司令员、李志民为政治委员,辖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军),分别集中于津浦、龙海两铁路线,以便机动,作为边防军的二线部队,以备未雨绸缪之计。此建议得到中央军委批准。

8月下旬,军委又决定再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作为新的后备力量。彭德怀司令员在志愿军出动前,对兵力配备作了如下概括:“我们的力量:初步计划第一线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共计二十五万人,第二线十五万人,第三线二十万人,共计约六十万人。”(《彭德怀军事文选》,第32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8月31日,周恩来根据与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拟订了关于加强东北边防军的计划,并于9月3日向毛泽东并刘少奇呈送报告,择要汇报了计划的内容:关于加强边防军和二线、三线部队的部署,准备共动员部署11个军36个师,连同特种兵和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第一线五个军十五个师(除东北已集中四个军外,再调中南现在广州一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三个军十二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于济(南)徐(州)之线;第三线三个军九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此外,周恩来还提出了东北边防军和二线、三线的兵员补充、步兵武器调整、弹药补充、增配火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议。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计划。这样的兵力配备,为后来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作了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