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沙群岛:东岛航拍图

  东岛汉语拼音:Dongdao),因位于西沙群岛的东面而得名,又名“和五岛”,海南渔民则称为“猫兴岛(巴兴岛)”。地理坐标为北纬16°40′,东经112°44′;其东侧是香港至南洋群岛的必经航线。

  岛呈长方形,东北-西南长约2.4公里,宽约1公里,面积约1.7平方公里,为西沙第二大岛。

  1905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以粤督张人骏的籍贯命名为“丰润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林康岛”。1947年公布名称为“和五岛”,以纪念16世纪在菲律宾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起义领袖潘和五。因位于西沙群岛的东面而得名东岛。1983年公布名称为“东岛”。

  东岛是上升礁和珊瑚贝壳沙体复合组成的岛屿,周高中低,四周为由珊瑚贝壳生物沙构成的岸堤所环绕,堤高6.7米;中部低洼地布满长1-2厘米的珊瑚贝壳砾块,为鸟粪胶结成的褐黄色鸟粪石。南部遗留一小潟湖,潜育着磷质石灰土。东南岸堤之外,发育着一座离岸沙堤,东北岸则发育着海蚀崖。岛上不同群落、不同生态的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茂密,自中部低地至四周岸堤,再到宽15米的白色珊瑚贝壳沙滩上,依次分布着抗风桐(即麻枫桐)、海岸桐为主的高大乔木,草海桐、银毛树等灌木,以及马齿苋等矮小的草本植物,岛西部还有海南渔民种植的榄仁树和椰子树等成片人工林,植被郁闭度达70%以上,被称为“海上林海”。由于林木繁茂,岛上鲣鸟、军舰鸟等海鸟终年群集,鸟粪层深厚;以鲣鸟数量最多,逾数千只,使东岛又有“鲣鸟天堂”之誉。

  组成东岛环礁的西翼和南翼的都是暗濉。在西北面的为北边廊,即海王滩,在南面为滨湄滩及湛涵滩。

  北边廊 是中国渔民的称呼,这个滩呈长条状,走向由东北到西南,滩长11公里,阔只2.5公里,最浅处水深只有11米。由两组礁滩相连而成。这两组礁属点礁性质。在滩外坡(如向西北海面)水深即转达182米。

  滨湄滩 渔民称为“三筐大廊”。固近“三筐”(即浪花礁),故名。大廊即大礁排之意。滨湄滩以东北和西南两侧礁墩发育良好,礁滩西南部水深只有12.8米。

  湛涵滩 渔民称为“仙桌”,由浅滩(20米以内)三块组成。最长的一块长5公里。这三块礁滩水深都不大,东南一片礁滩,水浅至12.8米,北面礁滩水深最浅为14.6米,西南一片为27米,礁滩之南即为深水区,水深达1400米。

  这些珊瑚礁排也是渔民经常来捕捞的地点。

  此外,东岛环礁东北面外坡上,还有一水下高地,称为西渡滩。这个滩最浅处深23.8米,滩外水深增至200米以上。在西沙群岛之北的大陆架上,有两片暗沙。在北礁北方远处的一片称“神狐暗沙”,沙长2海里,宽1海里,平均水深16米,最浅处13米,能引起海面产生白头浪。另一块是一统暗沙,由三块暗沙组成,东西长16.6海里,阔2.2海里,北块最浅处为深6.5米,平均水深14.5-16.5米,中块暗沙和南块暗沙水深为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