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南大学校徽
中南大学新校区大门
中南大学 图书馆
中南大学 体育馆
中南大学 艺术楼

  中南大学汉语拼音:Zhongnan Daxue),中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主校区位于岳麓山南麓。其前身为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三校,中南大学由该三所院校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理、医、文、法、经、管、哲、教、史、农、艺等12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

概况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5632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中南大学汇聚和培养造就了大批享誉中外的专家学者和党政企等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陈国达、陈新民、黄培云等工学先辈泰斗;张孝骞、汤飞凡、李振翩、谢少文等现代医学宗师;王淀佐、何继善、左铁镛、古德生、钟掘、刘业翔、刘宝琛、黄伯云、夏家辉、曾庆元、曾苏民、金展鹏、周宏灏、张尧学、邱冠周、卢光琇、侯振挺等在校的当代学术大师;鞠躬、姚开泰、余永富、戴永年、邓起东、孙永福、张文海、刘德培、陈志武,郭声琨、姜异康、秦光荣、赵正永、肖亚庆,李长进、梁稳根、熊维平、王传福、蔡鸿能、杨毅等大批杰出校友,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及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的时期,中南大学秉承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理、医、文、法、经、管、哲、教、史、农、艺等12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2个;设有30个二级学院,94个本科招生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7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拥有以“南湘雅”闻名的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附属口腔医院、肿瘤医院和海口医院。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5人,国家教学名师8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15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5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质量优先,努力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4万余名,其中本科生3.3万余人、研究生1.9万余人、留学生近千人。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57门,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近年来,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科研创新模式和经验,被誉为“中南模式”。现有1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化与创新能力建设平台1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7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特等奖)9项,8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交流活跃。先后与美、英、日、法、德、俄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与国外300多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研究关系。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

校区

校本部

  中南大学校本部即原中南工业大学校区,坐落在岳麓山脚下,位于岳麓区麓山南路。校区在清华大学抗战南迁时留下的“民主楼”、“和平楼”等校舍基础上建成,建筑风格大多系红砖古朴的苏式建筑。校区目前是学校主校区及行政机构所在地,功能以高年级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科研为主。非医学专业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大多在此校区办公。

南校区

  南校区为原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区,紧邻校本部,现主要为升华学生公寓所在地。文学院,法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已搬入该校区,全校所有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全部入住南校区。

新校区

  新校区位于湘江河畔,与南校区仅一路之隔,其中教学楼A座,B座,C座,D座,外语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中铝科技大楼等建筑已投入使用,全校所有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全部在新校区上课。位于新校区的中南大学体育场建成于2008年,可容纳20000人,平日是中南大学重大活动的使用场所(校运动会,军训等),同时该体育场也是中甲联赛球队湖南湘涛队的主场之一,举办了2011赛季、2012赛季和2014赛季湖南湘涛队的部分主场比赛。其中,湘涛队曾在此体育场创造了主场“连续16场比赛不败”的神话,而被湘涛球迷视为福地,并将这段时期称之为“中南不败”。

湘雅医学院老校区

  湘雅医学院老校区即原湖南医科大学校区,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毗邻,位于河东开福区湘雅路。

湘雅医学院新校区

  湘雅医学院新校区位于岳麓区桐梓坡路,紧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主要为医学高年级本科生生活学习的地方。

铁道校区

  铁道校区位于天心区韶山南路,为原长沙铁道学院校区,主要为土木,交通运输,软件,统计,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生活学习的地方。

校史

  中南大学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29日合并组建而成。

  原中南工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6年通过立项审核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8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划转至教育部直属。

  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湘雅医科大学,创建于1914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并以部省共建形式进行建设,隶属于卫生部。

  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60年以成建制的三个系和部分教研室为基础,另辟校址成立,隶属于铁道部。

原中南工业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原名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等6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而成;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标志着由单科性工学院向综合性工业大学的转变;1996年9月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9月起再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座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校园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是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花园式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400佳”之一。学校拥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万台件,价值1亿余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藏书184万册,中外文期刊6400余种。

  学校设有10个学院和6个系,52个研究所,35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科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博士授权学科专业,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设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和省(部)级教育教学基地,同时是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有教职员3600余人,各类在校学生1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400余人、留学生68人。在1354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02人,正副教授630余人。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90000余名,其中研究生3000余名。1981年以来,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786余项,其中680项分别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在研项目500-600项;214项获专利权,专利实施率达65%,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与180多所国外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派出近200人出国访问讲学、合作科研或攻读学位,接待来校外宾百余次。

  经过47年的建设,学校逐步形成了“重敬业精神、重基础知识、重工程实践,严肃对待教学工作、严密组织教学过程、严格要求学生,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传统,树立了“敬业、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综合性日益增强的社会主义重点大学。

原湖南医科大学

  湖南医科大学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毗邻湘江。1978年以来,一直为卫生部部属高校之一。

  该校前身湘雅医科大学,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联合创建于1914年。首任校长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创者——颜福庆博士。学校分为老校区和新校区,老校区占地77.34公顷;新校区占地600亩,正在建设之中,已建成杏林生活小区、体育场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教学中心大楼、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正在招标设计,还将兴建图书馆、实验大楼等项目,可望在近几年内建成现代化的新校区。

  “勤奋、严谨、团结、进取”是学校的校训。由于治学严谨,先后培养造就了如张孝骞、汤飞凡、应元岳、李振翩、谢少文、龙伯坚、吴绍青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著名医学家。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

  学校是一所多学科、多专业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教学质量过硬,科研水平较高,医疗技术精良。学校有党委各部及二级党委、总支、直属党支部27个,行政二级职能处室21个。此外,还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临床医学系、预防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口腔医学系、信息管理系(医学、药学)、麻醉系、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系、护理系等15个院系、3所附属医院和110个教研室、83个研究室及肿瘤、心血管病、精神卫生、中西医结合、预房医学、临床代谢内分泌、神经病学、传染病学、基础与临床药理、器官移植、医学教育等11个研究所、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医学遗传学)、2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癌变原理、心血管研究)、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病理生理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临床药理、英语、医疗仪器设备维修、肝胆肠外科、医用高压氧、医院感染控制等7个国家或部级培训(研究)中心。3所附属医院共有编制床位2600张,都是“三级甲等”医院,其中附属湘雅医院、附属二医院1999年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

  学校拥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成教生、自考生等各类学生9043人,其中博士生284人,硕士生478人,本科生5123人。教职员工8583人,其中在职教职工6744人,离退休教职工1839人;在职职工中,具有正高职称335人,副高职称796人,中级职称2018人;从事教学、科研、医疗等专业人员4996人;行政管理人员752人;辅助人员1101人。有中科院院士1人(姚开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夏家辉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姚开泰、夏家辉、刘运生)。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46个。

原长沙铁道学院

  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60年以成建制的部分系和教研室为基础成立,隶属铁道部,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多学科的有行业特色的大学。

  学校设有5个二级学院,2个直属系,1个直属科研所,4个直属研究院(中心);有17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和3个新高职专业。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现有5个学科培养博士生,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3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8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占地720亩,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亿多元,仪器设备总值7300万元,图书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藏书70余万册,是全国首批进入INTERNET网和教育科研网的院校之一。

  学校有教职工1737人,其中教师800余人,教授、副教授3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6人,国家级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岩土力学工程专家刘宝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曾庆元教授,国际戴维逊奖获得者、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等一批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知名学者。

  学校有学生9332人,其中全日制普教本科学生622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97人,成人教育函授、夜大本专科学生2806人。四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各类毕业生3万多人。

  学校拥有铁道部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重点专业4个。1978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700多项,其中有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通过国家、部、省等各级鉴定(评审)的科技成果200多项。获部省以上奖励130多项,其中国际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3项。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数学和外语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明显的特色:

  • 土木工程方面:有2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有以2位院士为主要带头人的、有较强实力的学科梯队,有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和防灾工程等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的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 交通运输方面:高速列车研究中心承担了我国高速列车外型设计和列车撞击动力学的研究,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实验装置,成为铁道部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基地;在铁路机车车辆、自动控制、运输管理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解决了铁路运输方面一系列重大问题。
  • 数学方面: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并集中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在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两次获国际“戴维逊”奖,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其“最小非负解法”在国际上被誉为“侯氏定理”。
  • 信息技术方面:以青年教授李义兵博士为带头人的研究小组,在纳米电子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美国、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称为“李-方法”,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得霍英东基金研究类二等奖;在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成功地解决了浮法玻璃在线自动检测等问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863”国际合作项目“GIMS”应用示范工程的研究等一批项目正在进行。
  • 机械制造方面: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控螺旋锥齿轮铣齿机,成为近年我国数控机床产品六大技术跨越之一。
  • 外语方面:在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社科研究方面的奖励,是铁道部和湖南省外语学术研究和交流及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

  响应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要求,学校自加压力,主动请缨,于1997年正式启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达优建设工程”,积极开展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1999年12月,学校作为全国第一所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的高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获得“优秀”。

  学校从1978年开始聘请外籍专家,先后有12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短期讲学,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具有外国留学生招生权。

  学校是湖南省第一所成立董事会的高校,现有董事单位78个,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密切。校办产业有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实体20多个,年产值8000万元。

校领导

  • 党委书记:高文兵
    • 党委常务副书记:陶立坚
    • 党委副书记:陈治亚、李亮、蒋建湘
    • 纪委书记:李亮
    • 党委常委(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朱学红、李亮、陈翔、陈治亚、陈春阳、周科朝、胡岳华、高文兵、郭学益、陶立坚、黄健陵、蒋建湘
  • 校长:田红旗
    • 常务副校长:胡岳华
    • 副校长:陈春阳、周科朝、朱学红、陈翔、郭学益、黄健陵
    • 校长助理:李劼、李夕兵

师资队伍

  中南大学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卫生部直属高校湖南医科大学、铁道部直属高校长沙铁道学院与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鲜明特色、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现有在编专任教师322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称人员1409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人员2586人;博士生导师879名。先后有35人通过本校成功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4人入选“芙蓉学者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4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23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淀佐 金展鹏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淀佐 何继善 左铁镛 古德生 钟 掘 刘业翔 刘宝琛 黄伯云 夏家辉 曾庆元 曾苏民 周宏灏 张尧学 邱冠周 桂卫华
  • 已故院士:陈新民 陈国达 黄培云

院系设置

  • 文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商学院
  • 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与电子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粉末冶金研究院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冶金与环境学院
  •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软件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护理学院
  • 口腔医学院
  • 药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体育教研部
  • 爱尔眼科学院

知名校友

  • 陈国达(1912~2004):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 陈新民(1912~1992):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陈志武(1963~):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世界知名经济学家;
  • 古德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采矿工程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著名的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会员;
  •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 黄培云(1917~2012):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世界著名的粉末冶金学家,是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
  • 金展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相图计算杂志副主编、美国相平衡杂志顾问编委、亚太材料科学院会员;
  • 鞠躬: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解剖学家;
  • 李振翩:美籍华人科学家、著名病毒学与微生物学专家;
  • 凌敏猷:一级教授、著名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家;
  • 刘宝琛: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致力于采矿工程及岩土工程研究;
  • 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专家;
  • 刘业翔: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冶金、材料及工业电化学专家,美国TMS学会资深会员,欧洲ISE会员;
  • 卢惠霖:著名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人类优生学家;
  • 潘世宬:著名病理生理学、试验肿瘤学家;
  • 齐镇垣:一级教授、著名血液病学专家;
  • 汤飞凡: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毒学与微生物学家;
  • 王淀佐: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
  • 夏家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人类与医学细胞遗传学研究;
  • 谢少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毒学与微生物学家;
  • 姚开泰: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学、试验肿瘤专家;
  • 易见龙:一级教授、著名血液生理学专家;
  • 曾庆元: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教学和研究;
  • 曾苏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精密模锻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 张孝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消化病专家;
  • 钟掘: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冶金机械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 周宏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遗传药理学开拓者和带头人;
  • 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
  • 梁稳根:三一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被称为中国股改第一人,201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胡润中国百富榜内地首富
  • 王传福:比亚迪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世界电池大王,2009年胡润中国百富榜中国内地首富;
  • 孙勤: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198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探矿工程专业;
  • 李长进: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董事长,1977年至1982年初,就读于原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铁道校区)铁道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 赵正永:安徽马鞍山人;中南矿冶学院材料系毕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陕西代省长;
  • 肖亚庆:国务院副秘书长,曾任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及其控股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