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南民族大学校门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远眺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宿舍区

  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综合性普通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坐落于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689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湖北、河南、内蒙、新疆、广西、西藏、云南、宁夏、山西、湖南、江西、海南等20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6%,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60%。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学校现有教职工1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371人。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90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7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5人、楚天学者24人、二级教授21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9.23%。

  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79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9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69项,国家社科基金129项;承担横向课题379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44项。出版学术专著309部,获授权专利122项。发表各类论文5613篇,其中CSSCI论文1143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90篇),SCI论文1041篇,EI论文1,11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2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6项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7项议案获得省政府参政咨询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学校领导

  • 党委书记:边境
  • 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金林
    • 党委副书记:白江源(回族)
    • 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超(土家族)
    • 党委常委、副校长:赵晓珊
    • 党委常委、副校长:杨胜才(苗族)
    •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杰
    • 党委常委、副校长:杜冬云
    • 总会计师:乔俊杰(土家族)

院部设置

  • 法学院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美术学院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外语学院
  • 经济学院
  • 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
  • 教育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药学院
  • 预科教育学院
  • 体育学院
  • 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