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中国农谷,核心区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借鉴“硅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四化同步”为原则,以泛农发展为方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试验示范区。它的特征是要素高度密集、创新动能强劲、产业集约发展、核心价值彰显、政策支持汇聚。“中国农谷”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构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中国农谷”以荆门市为建设主体。通过“中国农谷”建设促进和带动荆门市全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湖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促进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提供可学习借鉴、可推广示范的典范。

  中国农谷与美国硅谷、中国光谷既相似又不同。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靠科技拉动,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系列社会化服务。不同点在于,中国农谷建设的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广泛,具有“全产业、全地域、全体系”的鲜明特点。中国农谷“姓农不唯农”,它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泛农发展为方向,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拓展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科、农文、农商、农史、农业旅游协调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农为本、接“二”连“三”的产业格局。中国农谷建设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推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中国农谷战略形成

  中国农谷战略源于荆门屈家岭的探索和实践,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概念提出阶段(2008年至2011年6月)。2008年底,荆门市委市政府在组织编制《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时,由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及其弟子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首次提出“中国农谷”概念。2010年,该规划开始全面实施。中国农谷概念提出及规划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屈家岭的经济社会发展。

  2.战略确立阶段(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2011年7月18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湖北日报刊发《沸腾的“农谷”》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中国农谷概念,并提出新的要求。9月4日,李鸿忠到荆门调研并召开省委专题会议,表示坚决、大力、全面支持中国农谷建设。12月19—21日,荆门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了“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努力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为新一届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2012年2月11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荆门召开支持中国农谷建设现场办公会,出席荆门市三级干部大会,明确中国农谷建设为省级战略,由荆门实施。至此,中国农谷战略基本确立和形成。

  3.战略实施阶段(2012年3月至今)。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农谷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进和支持荆门中国农谷建设,高水平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自然基础条件

自然资源

  1. 地形地貌 “中国农谷”核心区位于江汉平原至鄂西北山区过渡地带,由低山、丘陵、岗地、平原等4种地貌类型构成。

  2. 气候与水文资源 “中国农谷”核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9℃,无霜期平均为245天,年降水一般在1230毫米左右。核心区内有水库48座,总库容12274万立方米,有骨干河流16条。

  3. 生物资源 “中国农谷”核心区现有林地面积31.49万亩,人均林地面积3.0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23%,林木蓄积量高达80.7万立方米。核心区共有植物种类193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和省级珍贵树种20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拥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

  4. 文化旅游资源 “中国农谷”核心区最富盛名的旅游资源为“屈家岭新石器遗址”。它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齐名,为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祥地。屈家岭新石器遗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文化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000-4600年,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西到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屈家岭文化表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依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GB/T18972—2003),“屈家岭新石器遗址”其资源等级为五级(最高级)。

  除此以外,核心区拥有资源等级四级的资源有弥家岭万亩黄桃基地、白鹿春梅花鹿养殖基地、石龙花卉、果林种植基地、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农田水利

  “中国农谷”核心区内现有耕地25.04万亩,其中水田约12.13万亩,旱地约12.91万亩,水田与旱地比例均衡。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35%,改造潜力较大。丘陵、岗地、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油、蔬菜和多种经济作物。人均耕地面积约2.79亩,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水利化基础良好,防洪、排涝、抗旱体系较为完备,有效灌溉面积7.84万亩,固定电力排灌泵站277余座。机电排灌面积8.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48%。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35%,改造潜力巨大。丘陵、岗地、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油、蔬菜和多种经济作物。

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产业之谷”的建设,构建一个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涉农新型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地;通过“创新之谷”的建设,构建一个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的栖息地和科技创新引领地;通过“绿色之谷”的建设,构建一个以城镇本土化、生态化和产业化为核心的新型中小城镇群。通过构建“中国农谷”核心区改革与创新综合化发展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个可学习借鉴、可推广示范的农村农业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全新路径和典范。

(二)近期目标(2012年—2015年)

  到2015年期末,“中国农谷”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城镇居民年收入接近2.1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7:1,农业综合机械化率75%,农业科技贡献率60%;良种覆盖率达到90%;规模工业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高科技产值占工业产值的40%以上;城镇绿化率30%以上,森林覆盖率接近4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秸秆利用率达8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达到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三)远期目标(2016年—2020年)

  到2020年期末,“中国农谷”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镇居民年收入接近3.7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3.8:1,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农业科技贡献率65%,良种覆盖率达到98%;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高科技产值占工业产值55%以上;城镇绿化率38%以上,森林覆盖率接近4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秸秆利用率达到9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达到国家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空间布局

  根据“中国农谷”核心区战略定位、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中国农谷”核心区的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轴三点”。

  (一)一轴——农谷大道

  新建“农谷大道”,形成纵贯核心区的中轴线。在空间布局上,该大道具有战略性的空间引导功能。

  • 交通布局轴线。围绕农谷大道布局核心区内的交通路网,北与武荆高速互通,南与107省道相连,以其为主干通道,形成区域内公路交通网络。
  • 产业布局轴线。围绕农谷大道布局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产业发展要素,形成“中国农谷”核心区的产业走廊。
  • 农业文化展示轴线。围绕农谷大道布局农耕文明展示、农业科技展示、农业生态观光等展示项目,形成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时空展示长廊。
  • 新型城镇化布局轴线。将农谷大道纵贯于太子山林场管理局、石龙镇、屈家岭管理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三点——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

  “三点”指以农谷大道为中轴线,将分布于轴线上的三个镇,即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组织成各具特色的空间节点。

  • 农业文化科技名镇。将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南端的易家岭镇,建成以农耕文明展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涉农新型工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文化科技名镇。
  • 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将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中段的太子山,建成以森林旅游、养生休闲、花卉苗木、文化创意为主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名镇。
  • 新农村建设样板镇。将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北端的石龙镇,建成为有机稻种植、加工、特色水产养殖、花卉种植、水果蔬菜、乡村旅游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样板镇。

功能分区

  按照“中国农谷”核心区的总体布局,将其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涉农新型工业区、新型城镇发展区。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

  主要分布在屈家岭,重点建设两大园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园。

  1. 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

  主要包括五大农业产品示范园区,即优质水稻高产试验示范园区、优质生态蔬菜种植试验示范园区、优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优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特色水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为核心,以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改良升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高新科技和农业生产新模式应用为重点,通过试验示范,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稻、油料、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名优水产、野生动物驯养等特色农业和特色养殖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

  2.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园

  主要以“中国农谷”科技城和院士村建设为主体,加大、加快科技人才、企业家村落建设,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建设。建设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谷分院、荆楚理工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分支。围绕为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科技服务,打造五个国家级中心,即:“中国农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中国农谷”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谷”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心、“中国农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国农谷”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引进国内外涉农技术标准认证和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打造先进农业技术发源地和农业技术标准输出地。

(二)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

  依托“中国农谷”核心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为主题,集休闲、观光、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重点加大屈家岭农耕文明及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展示区、石龙镇农业观光及乡村风情体验区、太子山森林生态及文化休闲区三大旅游区的旅游功能建设。

(三)涉农新型工业区

  屈家岭工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林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天然化妆品生产、农用机械装备制造等,同时,加强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物流、仓储、研发、产品交易市场等产业服务性功能建设。

(四)新型城镇发展区

  以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为主要城镇体系发展节点。依照其发展定位,加强三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三镇的中心城镇产业、商业、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和提升其作为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

中国农谷屈家岭核心区

  1.空间范围 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明确,“中国农谷”以屈家岭管理区为核心区,以荆门市全域为主体功能区,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2013年5月,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批复,将京山县石龙镇和太子山林场纳入“中国农谷”核心区,将虎爪山林场和大口林场作为“中国农谷”战略发展储备区,与屈家岭管理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核心区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2.区位交通 屈家岭位居中部之“中”、湖北之“心”,位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汇处,地理区位独特。107省道横穿东西,武荆高速、随岳高速、襄荆高速、汉宜高速在周边形成四通八达的“井”字形交通网,尤其是武荆高速连接线的修建,使该区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拥有跨越式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具备打造中国农谷的良好条件。

  3.文化底蕴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屈家岭管理区作为“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2005年底,屈家岭遗址列入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地。在此打造中国农谷,既是古为今用、借“势”而为,也是对屈家岭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两者相得益彰。

  4.自然禀赋 屈家岭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部,地貌呈多样性,有山有水有平原;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素有“天然氧吧”和“鄂中桃花源”之美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辖区内水库众多,水利资源丰富,农产品产出率高且品质优良,远离工业污染。

  5.产业特色 屈家岭拥有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全省规模最大的黄桃种植基地和供港生猪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优质果蔬、特色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柱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在黄桃、梅花鹿等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上形成了鲜明特色,有利于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

  6.政策环境 屈家岭管理区即国营五三农场,是全国农垦系统100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这两块“招牌”,为屈家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展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综合性试验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屈家岭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屈家岭管理区土地性质全部国有,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权属清晰,便于推行规模、集约经营。

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目标

  中国农谷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打造“富民之谷”为落脚点,把中国农谷建设成为“湖北样板、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具体目标是:

  到2013年,中国农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核心区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基本建成适应中国农谷建设的体制机制;风情小镇、农谷大道、十万头生猪生态科技产业园等先行项目建设初具规模。

  到2015年,中国农谷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初具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核心区实现大变化,农业科技服务产业、农耕文化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彰显,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中国农谷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将核心区基本建成“湖北样板、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中国农谷核心区主要任务

  1.突出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竞争力 建立完善适应科技进步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科研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一是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建设中国农谷院士村,研究和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建设“世界农业之窗”,展示全球农业精品和领先科技;打造“农谷论坛”平台,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高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一批适合本地实际,综合示范效益高,农民得实惠的农业科技项目,重点建设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水果蔬菜新品种示范区、粮油优质高产示范区等。二是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以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梯级结构为目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着力培养选拔一批拔尖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优惠政策,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省内外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身中国农谷建设。

  2.突出文化品牌,构建农耕文化展示高地 一是着力打造农耕文化精品园。重点打造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以农耕文化实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全面展示农耕文化。同时,利用田园景观、优美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大力发展以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态园,增强农耕文化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二是着力打造农耕文化风情小镇。以建设“中国农耕文化名镇”为目标,完善屈家岭城区综合功能,将农耕文化精髓及元素贯穿于城镇建设风貌之中。三是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并借助会展、节庆、文体活动等,全面、系统地宣传农耕文化,展示农耕文化内涵,创建农耕文化品牌,提高农耕文化社会影响力。

  3.突出自然禀赋,推进农业生态旅游大发展 依托中国农谷核心区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围绕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业观光游览区进行分区规划,重点建设中华农耕文化园、桃花风情园、鹿文化养生园、月湖度假村及国家农业公园等项目,尽快形成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

  4.突出特色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坚持“土地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思路,以产业为支柱和核心,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产业之谷”。一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壮大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培育一批精品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形成靠品牌抢占市场、靠品牌增效的氛围。三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围绕千亿产业目标,大力提升屈家岭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明确园区布局和产业定位,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5.突出基础建设,建立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要坚持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加大城乡道路、水利设施、农田整治等建设力度。一是加强电网改造,主要是落实两条35千伏线路改造问题;启动经济开发区供电规划布局设计和建设,实施开发区电网改造、城网改造、农网升级等“三网”改造工程。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实施蓄水保水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农水”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建成武荆高速公路太子山出口至屈家岭连接线,打通屈家岭出口通道;改造升级钟祥九里回族自治乡至屈家岭城区连接线,打通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至屈家岭文化遗址的旅游通道。

  6.突出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有利于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多元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积极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拓宽项目资金筹资渠道。创新科技支撑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中国农谷核心区创建研发基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三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推动土地资本化的办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四是创新环境保护机制。综合考虑中国农谷核心区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科学划分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2年2月11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同志在荆门市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建设“中国农谷”等问题,会后印发《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2012第2号),其中直接涉及中国农谷核心区的支持政策有12项。

  1. 同意屈家岭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修编及审批以荆门市为责任主体,省住建厅积极搞好业务指导。建设用地由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内追加屈家岭5平方公里用地指标,并对“中国农谷”2012年建设用地指标予倾斜。
  2. 优先安排屈家岭交通建设项目。支持“中国农谷”生态旅游公路建设,将农谷大道(武荆高速公路太子山出口至屈家岭连接线)列入2012-2013年一级公路建设计划,按照每公里4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每年安排农村公路建设资金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农村公路网水平。
  3. 从2012年起5年内,省国土资源厅每年安排荆门市土地整理项目不少于20万亩,全面完成“中国农谷”核心区基本农田整治。
  4. 积极支持屈家岭管理区梭墩水库扩建等工程建设。支持将屈家岭管理区纳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或现代农业省级小农水重点县,争取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
  5. 省农垦局每年对屈家岭现代农业项目进行重点倾斜。
  6. 加快推进湖北屈家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突出技术创新与发展模式创新,积极组织科技招商活动,实行资源集中、技术集成、产业集聚、人才集合、产业链发展,推进湖北屈家岭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设。从2012年起5年内,省农业厅争取农业部和省有关部门争取安排屈家岭管理区农业科技示范类项目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
  7. 将“中国农谷”生态旅游项目纳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旅游项目,在资金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指导和支持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
  8. “十二五”期间,基本消除屈家岭农村现有D级危房,每年安排改造计划600户。五年内,省农垦局负责落实项目资金1.36亿元,完成屈家岭9106户垦区国有农场危房改造任务。
  9. 关于加快建设屈家岭大遗址项目问题,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要加大力度,力争屈家岭文化遗址保护规划项目获批。
  10. 省林业厅优先将屈家岭内坡耕地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予以支持。
  11. 加大对荆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力度。将福美来油脂小包灌装及原料烘干、湖北爱斯曼食品冻干等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建设条件和工作进度达到有关要求的项目,纳入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计划,分年度给予支持。
  12. 将屈家岭管理区等地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将屈家岭管理区纳入“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实施计划。

  2012年3月9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进一步明确了支持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的10条政策。

  1. 从2012年起5年内,省发改委每年安排屈家岭100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由屈家岭确定,报省里备案。
  2. 从2012年起5年内,省财政厅采取资金调度方式,每年安排屈家岭500万元担保资金,支持担保机构建设。
  3. 从2012年起5年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每年安排屈家岭2万亩规模的土地整理或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同时,省国土资源厅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计划。
  4. 从2012年起5年内,省交通运输厅每年安排屈家岭不少于20公里村级公路建设计划,主要用于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建设。
  5. 从2012年起5年内,省农业厅每年安排屈家岭万亩水稻、小麦、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农机补贴等2—3个农业示范项目。
  6. 从2012年起5年内,省住建厅每年安排屈家岭200万元资金计划,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
  7. 省林业厅优先将屈家岭内坡耕地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予以支持。优先安排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目,每年林业投资不少于500万元。
  8. 从2012年起5年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优先给屈家岭安排市场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各项商务事业发展。
  9. 从2012年起5年内,省水利厅每年至少安排屈家岭1—2个水利建设项目。优先支持屈家岭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及涵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
  10. 省农发行优先配置信贷规模,对“中国农谷”项目在资金配置方面给予倾斜,并在资金定价方面给予优惠;完善网银结算等服务手段,并与农行或农信社开展合作,由其在屈家岭的网点代理农发行资金结算业务。

中国农谷核心价值

  中国农谷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区域和单项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即成为“四化” 样板,建成“三农”特区,达到中国高度,实现世界知名。

  1.“四化”样板 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努力探索以农业现代化助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四化”协调发展新模式,成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样板,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三农”特区 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放的思维、市场的办法,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创新,努力调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农业内部之间的生产关系,把中国农谷打造成为改革试验平台、创新发展高地、要素汇聚洼地、产品交易枢纽、农业国际论坛。

  3.中国高度 坚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之路,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份额全国领先,实现未来我国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出自农谷,最天然、健康的农产品出自农谷,最前沿的“三农”发展思想理论出自农谷。

  4.世界知名 坚持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全面接轨,努力将中国农谷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

中国农谷发展方向

  中国农谷发展方向是打造“四谷”,即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

  产业之谷是基础,是中国农谷建设的硬支撑;未来的中国农谷,必须拥有发达的现代农业、先进的制造业、繁荣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

  绿色之谷是要求,是中国农谷建设的生命力所在;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

  创新之谷是核心,是中国农谷建设的动力之源;实现未来我国最新型的农业生产和耕作模式在农谷,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在农谷,最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农谷,最前沿的“三农”发展思想理论在农谷。

  富民之谷是目的,是中国农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的中国农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文明程度高、人民幸福指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