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中国史前文化

添加274字节2017年6月27日 (二) 12:47
/* 西南地区 */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文件:仰韶文化的彩陶.jpg|right|thumb|260px|中国史前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文件: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gif|right|thumb|200px|中国史前文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文件: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gif|right|thumb|200px|中国史前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图]]  '''[[磁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主要分布于河北中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约为距今7400—7100年。农业是磁山人主要生产部门,他们种植粟,并饲养猪、狗和鸡,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现了大量的骨镞、鱼镖、网梭及鹿、鱼、龟鳖、蚌、鸟等骨骸。主要生产工具是石斧、刀、镰、铲、磨盘等。陶器手制,用泥条盘筑或捏塑法制成。器型有杯、碗、盘、钵、三足钵、双耳壶、罐、豆、盂、支架、器盖等。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以夹砂陶为主,包括红、褐、灰褐色三种,泥质陶仅见红陶一种(图20)。出土骨器有刀、锥、凿、铲、梭、针、笄等,另有少量蚌、角器。磁山发现有两座房基,均属半地穴式建筑。  '''[[磁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主要分布于河北中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约为距今7400—7100年。农业是磁山人主要生产部门,他们种植粟,并饲养猪、狗和鸡,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现了大量的骨镞、鱼镖、网梭及鹿、鱼、龟鳖、蚌、鸟等骨骸。主要生产工具是石斧、刀、镰、铲、磨盘等。陶器手制,用泥条盘筑或捏塑法制成。器型有杯、碗、盘、钵、三足钵、双耳壶、罐、豆、盂、支架、器盖等。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以夹砂陶为主,包括红、褐、灰褐色三种,泥质陶仅见红陶一种。出土骨器有刀、锥、凿、铲、梭、针、笄等,另有少量蚌、角器。磁山发现有两座房基,均属半地穴式建筑。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主要分布于豫中一带,豫北和豫南也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距今约为7500—6900年。农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主要农作物是粟,主要生产工具是石镰、铲、磨盘,其中以带齿石镰和四足近鞋底状磨盘最具特点。另外饲养猪、狗,兼营渔猎、采集。陶器手制,多用泥条盘筑法。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泥质陶多素面,部分夹砂陶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丁纹。器型有杯、碗、盘、钵、三足钵、双耳壶、三足壶、深腹罐、鼎、豆、勺、器盖等(图21)。房址有圆形、方形两种,均较小,设有斜坡或台阶状门道。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发现有房址30余座,墓葬300余座,出土了 一批多为七个音孔的骨笛,随葬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对探索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主要分布于豫中一带,豫北和豫南也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校正)距今约为7500—6900年。农业是其主要生产部门。主要农作物是粟,主要生产工具是石镰、铲、磨盘,其中以带齿石镰和四足近鞋底状磨盘最具特点。另外饲养猪、狗,兼营渔猎、采集。陶器手制,多用泥条盘筑法。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泥质陶多素面,部分夹砂陶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丁纹。器型有杯、碗、盘、钵、三足钵、双耳壶、三足壶、深腹罐、鼎、豆、勺、器盖等。房址有圆形、方形两种,均较小,设有斜坡或台阶状门道。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发现有房址30余座,墓葬300余座,出土了 一批多为七个音孔的骨笛,随葬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对探索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命名。其分布范围较广,东到河南东部、西到甘肃、青海交接处、北到长城地带及河套地区、南到鄂西北。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仰韶文化在其广阔的分布范围内根据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的总体特征是:陶器以泥质或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陶上多绘有黑彩的几何纹或动、植物花纹(图22)。石器多磨制,有刀、斧、锛、凿、镞、纺轮等,也有部分的打制石器。此外还有磨制精良的骨器。仰韶人主要从事种植粟和黍的旱作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等家畜,同时兼营采集和渔猎。他们的居室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体现了多样性,早期多半地穴式建筑,村落布局为向心型,晚期则出现了地面建筑,有的更出现了成排布局的红烧土连间式排房。仰韶人死后葬在公共墓地中,墓坑排列有序,体现了一种血缘关系。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命名。其分布范围较广,东到河南东部、西到甘肃、青海交接处、北到长城地带及河套地区、南到鄂西北。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仰韶文化在其广阔的分布范围内根据地域和时代的差异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的总体特征是:陶器以泥质或夹砂红陶为主,泥质陶上多绘有黑彩的几何纹或动、植物花纹。石器多磨制,有刀、斧、锛、凿、镞、纺轮等,也有部分的打制石器。此外还有磨制精良的骨器。仰韶人主要从事种植粟和黍的旱作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等家畜,同时兼营采集和渔猎。他们的居室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体现了多样性,早期多半地穴式建筑,村落布局为向心型,晚期则出现了地面建筑,有的更出现了成排布局的红烧土连间式排房。仰韶人死后葬在公共墓地中,墓坑排列有序,体现了一种血缘关系。  '''[[河南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可区分为王湾三期、后岗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王湾三期类型以洛阳王湾遗址命名,陶器多见泥质或夹砂的灰陶,一般饰篮纹、方格纹。生产工具中以带肩石铲、石镰、蚌镰、穿孔石刀最具特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饲养家畜并兼营渔猎、采集。后岗二期类型以安阳后岗遗址命名。陶器多灰陶,常见绳纹(图23)。生产工具多长方形石刀,另有骨、蚌质工具。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和采集。造律台类型又称王油坊类型。陶器以轮制灰陶为主,常见篮纹和方格纹。半月形石刀、丰富的蚌器和网坠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捕鱼和采集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可区分为王湾三期、后岗二期和造律台三个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王湾三期类型以洛阳王湾遗址命名,陶器多见泥质或夹砂的灰陶,一般饰篮纹、方格纹。生产工具中以带肩石铲、石镰、蚌镰、穿孔石刀最具特征。农业有较大的发展,饲养家畜并兼营渔猎、采集。后岗二期类型以安阳后岗遗址命名。陶器多灰陶,常见绳纹。生产工具多长方形石刀,另有骨、蚌质工具。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和采集。造律台类型又称王油坊类型。陶器以轮制灰陶为主,常见篮纹和方格纹。半月形石刀、丰富的蚌器和网坠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捕鱼和采集占有重要地位。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为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有着显著的自身特征,大汶口人盛行枕骨人工变形,拔除上侧门齿及口含石球等风俗。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晚期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器型有鼎、觚形器、豆、杯、鬶〔gui规〕、壶、瓶、背壶和大口尊等(图24)。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做精良的玉器,主要包括斧、刀、铲、锛、凿、玉铲及其他装饰品。此外,大汶口人还制做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或装饰品,例如针、骨管、骨珠串及镖、鱼钩等。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他们的重要生产部门。目前,在典型大汶口文化分布的山东地区还没有发现大型的聚落遗存,而在它的一个地方类型——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另外还发现了折头葬和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出现了木质葬具,在有些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几童瓮棺葬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周围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为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有着显著的自身特征,大汶口人盛行枕骨人工变形,拔除上侧门齿及口含石球等风俗。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晚期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器型有鼎、觚形器、豆、杯、鬶〔gui规〕、壶、瓶、背壶和大口尊等。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做精良的玉器,主要包括斧、刀、铲、锛、凿、玉铲及其他装饰品。此外,大汶口人还制做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或装饰品,例如针、骨管、骨珠串及镖、鱼钩等。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他们的重要生产部门。目前,在典型大汶口文化分布的山东地区还没有发现大型的聚落遗存,而在它的一个地方类型——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另外还发现了折头葬和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出现了木质葬具,在有些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几童瓮棺葬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  '''[[山东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东部、中部及江苏省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山东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曾被称为“黑陶文化”。陶器普遍轮制,三足器、圈足器和袋足器发达,常见鼎、鬶、盉、甗〔yan演〕、盆、盘、罍〔lei垒〕、杯,又以鬼脸足鼎和蛋壳陶器最具特征(图25)。手工业发达,生产出了各类陶、石、骨、蚌质的生产、生活工具及象征身份、地位的精美玉器。此时,冶铜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龙山人的居住条件在此时发生了飞跃,不仅有从小到大的各级村落,而且出现了筑有城墙的大型城堡。体现了严格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山东龙山人死后的葬俗部分继承了大汶口文化,显示了更为明显的贫富分化。基于上述变化,有人认为山东龙山文化可能已进入阶级社会。  '''[[山东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东部、中部及江苏省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山东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曾被称为“黑陶文化”。陶器普遍轮制,三足器、圈足器和袋足器发达,常见鼎、鬶、盉、甗〔yan演〕、盆、盘、罍〔lei垒〕、杯,又以鬼脸足鼎和蛋壳陶器最具特征。手工业发达,生产出了各类陶、石、骨、蚌质的生产、生活工具及象征身份、地位的精美玉器。此时,冶铜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龙山人的居住条件在此时发生了飞跃,不仅有从小到大的各级村落,而且出现了筑有城墙的大型城堡。体现了严格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山东龙山人死后的葬俗部分继承了大汶口文化,显示了更为明显的贫富分化。基于上述变化,有人认为山东龙山文化可能已进入阶级社会。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以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至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与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与宁夏南部,南到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5300—4050年。根据早晚差别,马家窑文化可以区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彩陶发达(图26)。生产工具有石质的镰、镞、磨盘、磨棒、斧、凿、锛以及骨镞、陶刀等,另外还发现有铜刀和碎铜块。马家窑人主要从事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兼营家畜饲养和狩猎。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以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至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与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与宁夏南部,南到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5300—4050年。根据早晚差别,马家窑文化可以区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彩陶发达。生产工具有石质的镰、镞、磨盘、磨棒、斧、凿、锛以及骨镞、陶刀等,另外还发现有铜刀和碎铜块。马家窑人主要从事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兼营家畜饲养和狩猎。  [[马家浜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南达钱塘江,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或泥质红陶为主,常见釜、鼎、豆、罐、瓮、盆、钵等,一般为素面。石器磨制精致,以锛为主。另外马家浜人还掌握了木器加工和制作玉器的技术,他们制作的玉璜、玉玦〔jue决〕后来成为中国的传统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文化草鞋山遗址发现了三块纬线起花的罗纹布,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此时人们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种植粳稻和籼稻,同时还饲养家畜、捕鱼、打猎。人们居住在方形或圆形的居室中,死后则采用较特殊的俯身葬式埋葬。  [[马家浜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南达钱塘江,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夹砂或泥质红陶为主,常见釜、鼎、豆、罐、瓮、盆、钵等,一般为素面。石器磨制精致,以锛为主。另外马家浜人还掌握了木器加工和制作玉器的技术,他们制作的玉璜、玉玦后来成为中国的传统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文化草鞋山遗址发现了三块纬线起花的罗纹布,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此时人们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种植粳稻和籼稻,同时还饲养家畜、捕鱼、打猎。人们居住在方形或圆形的居室中,死后则采用较特殊的俯身葬式埋葬。  '''[[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直至燕山南麓地区,外围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辽宁阜新、河北三河等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8200—7400年。兴隆洼文化的陶器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常见筒形罐。石器多大型打制石器,也有磨制的石铲、斧、磨盘、磨棒(图31)。骨器有凿、匕、针、鱼镖等,还出有骨梗石刃的复合工具。该文化的玉器是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玉器。当时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人们住在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房子中,这些房子成排分布在一条环形壕沟里构成村落。兴隆洼人死后的埋葬习俗较为特殊,部分人被埋在居室当中,其中更有人、猪合葬或随葬玉器等特殊的做法,以此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  '''[[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直至燕山南麓地区,外围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旗、辽宁阜新、河北三河等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8200—7400年。兴隆洼文化的陶器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常见筒形罐。石器多大型打制石器,也有磨制的石铲、斧、磨盘、磨棒。骨器有凿、匕、针、鱼镖等,还出有骨梗石刃的复合工具。该文化的玉器是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玉器。当时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人们住在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房子中,这些房子成排分布在一条环形壕沟里构成村落。兴隆洼人死后的埋葬习俗较为特殊,部分人被埋在居室当中,其中更有人、猪合葬或随葬玉器等特殊的做法,以此显示了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  '''[[白羊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云南宾川县城东北三公里处。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存可分早晚两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早期年代为距今4200—4100年。该遗址发现房址11座,墓葬34座,残存稻壳、粮食痕迹的窖穴23个。另外出土了少量石刀以及罐、钵、匜〔yi 移〕、缸等陶器。它是洱海地区一处文化特征鲜明的典型遗址,有人据此提出了“白羊村文化”的命名。同时,它又是目前所知云贵地区较早的稻作农业遗存。  '''[[白羊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云南宾川县城东北三公里处。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存可分早晚两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早期年代为距今4200—4100年。该遗址发现房址11座,墓葬34座,残存稻壳、粮食痕迹的窖穴23个。另外出土了少量石刀以及罐、钵、匜、缸等陶器。它是洱海地区一处文化特征鲜明的典型遗址,有人据此提出了“白羊村文化”的命名。同时,它又是目前所知云贵地区较早的稻作农业遗存。
33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