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年4月3日 (四) 02:48光明빛나는讨论 | 贡献的版本

中国地质大学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教学楼群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整体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学校以温家宝总理为母校的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校训。在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努力为解决我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10人(含青年项目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优青科学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31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33人。近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67个,多媒体资源近60000小时。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已建成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建设了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MFA、J.M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9个工程领域。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6.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5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9万余人,各类留学生400余人。

  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学生普遍享有的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50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50余枚,银铜牌350余枚,连续5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5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成立了由我校牵头,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香港大学等十所世界知名大学组成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地学领域开展资源共享、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5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超过300人次。学校3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以我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成了“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和“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六所国际科研合作中心。

校徽、校训、校歌

校徽

  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中间圆形为放大镜,内置地质锤和指南针,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

  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训

  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

  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著名校友温家宝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的题词。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校歌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校领导

  • 党委书记:郝翔
  • 校长:王焰新

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人才强校的规律和方法,优先谋划人才工作、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分类指导、重在建设”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摇篮计划”和“腾飞计划”,与已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构建成了层次递进、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提出了“353”十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积极整合国内外、校内外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按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教学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国际合作”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205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1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4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

  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教师和专业技术技人员占全部教职工的71.4%,教师的学历状况进一步改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84%,其中具有博士学历者达52.3%。(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10月)

  • 院士
    • 矿产普查及勘探、数学地质学家 赵鹏大(1993)
    • 地质古生物学家 殷鸿福(1993)
    • 地球化学学家 於崇文(1995)
    • 地球化学学家 张本仁(1999)
    • 矿床学家 翟裕生(1999)
    • 地球化学学家 李曙光(2003)
    • 构造地质学家 金振民(2005)
    • 岩石学家 莫宣学(2009)
    • 地球化学学家 高山(2011)
    • 沉积学家 王成善(2013)

大事记

  •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地质部长李四光亲任主任委员。
  •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李四光部长、何长工副部长出席并讲话。
  • 1952年12月3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同意,肖英同志任北京地质学院党总支委员会书记。
  • 1952年12月,教育部通知,政务院通过,提请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尹赞勋为副院长。
  • 1954年8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工业教育司、高等教育部提出北京地质学院系和专业设置。
  • 1955年10月12日,中共北京市高等学校委员会,同意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党委会。
  • 1956年1月1日,北京市长彭真为我校题词:"努力提高我们祖国科学文化水平,早日掌握原子能"。
  • 1956年5月24日,李济深副委员长来校视察。
  • 1957年1月8日,高等教育部通知:经与地质部研究同意将"北京地质学院"改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
  • 1957年2月16日,北京地质学院学生向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拜年,受到胡耀邦的亲切会见。
  • 1957年4月4日,中共北京市高等学校委员会批复:刘型兼任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党委书记。
  • 1957年5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在中南海会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50多名学生代表。勉励他们做"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先锋队",并赠送猎枪做礼物。
  • 1958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会批准,高元贵任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党委第一书记。
  • 1958年10月7日,朱德参观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展品。
  • 1958年10月20日,地质部批复,同意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改名为"北京地质学院"。
  •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北京地质学院有8名队员参加了这次登山活动。其中王富洲登上主峰。
  •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决定,北京地质学院新增加为全国重点院校。
  • 1962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参观北京地质学院并题词:"打进地里,准备上天"。
  • 1965年5月18日,地质部长李四光接见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生代表,勉励他们树立雄心壮志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找出更多的矿藏和发展地质科学做出贡献。
  • 1970年9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同意将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省江陵县。
  • 1970年,国家计划委员会通知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省,并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
  • 1974年12月28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质学院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 1975年1月7日,成立北京地质学院留守处。
  • 1978年3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武汉地质学院被授予10份奖状,受到表扬的重大科技成果共28项。
  • 1979年11月7日,邓小平对原北京地质学院各民主党派成员的来信作了重要批示。
  • 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确定武汉地质学院在京办研究生部。
  • 198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王鸿祯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
  • 1982年4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长工到学校北京研究生部与师生座谈。
  • 1982年8月12至19日,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在京举行,学校有21人参加,获得奖牌36块,并被大会授予"五讲四美"运动队。
  • 1982年10月20日,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宣布,全国评出122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我校获2项,参与合作的3项也获奖励。
  • 1983年10月26日,地质矿产部党组转发中央宣传部通知,宣布赵鹏大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
  • 1985年2月6日,在地质矿产部第二次评功授奖大会上,学校有2项独立完成项目、3项合作完成项目获一等奖,11项获二等奖。
  • 1985年3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王鸿祯、彭志忠、赵鹏大、池际尚、李世忠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 1985年4月8日,郝诒纯教授当选全国六届政协常务委员。
  • 1985年11月7日,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正梁来校视察。
  • 1985年12月3日,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来校视察。
  • 1985年12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开轩来校视察。
  • 1986年3月17日,中顾委委员、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来校视察。
  • 1986年3月20日,武汉地质学院国家大中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
  • 1986年3月28日,国家科委、地质矿产部发出《关于向著名中年科学家彭志忠同志学习的决定》,31日,我国地学界著名的结晶矿物学家、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地质矿产部特等劳动模范、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彭志忠逝世。
  • 1986年12月1日,国家科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李思田、张国榉教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1986年12月3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电告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地质大学。
  • 1987年5月16日,为纪念刘少奇同志接见我校"五七"届毕业生代表30周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以及中央领导习仲勋、乔石、王兆国接见我校学生代表和"五七"届毕业生代表。
  • 1987年5月22日,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地质学会创始人、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袁复礼逝世。
  • 1987年11月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分京汉两地办学。7日,建校35周年及中国地质大学成立大会在京汉两地举行。中共中央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来电祝贺。
  • 1987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委员、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朱训来校传达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会议精神。
  • 1987年11月2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 1987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全国教材评审会议,中国地质大学获特等奖1项,获优秀教材2项。
  • 1988年3月31日,郝诒纯教授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鸿祯教授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 1988年4月9日,中共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朱训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吕禄生、赵鹏大、翟裕生任副校长,赵鹏大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翟裕生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 1988年5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研究生李致新登上珠穆朗玛峰。
  • 1988年7月2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中国地质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有: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及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探矿工程。
  • 1988年10月10日,国务院通知,赵鹏大教授为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 1988年12月26日,地质部组织近30位专家对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进行评估,这是高等地质院校的第一个专业评估点。
  • 1989年2月18日,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来校视察。
  • 1990年3月3日,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程业勋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 1990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复核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重新登记注册。
  • 1990年7月1日,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王鸿祯、杨遵仪、袁见齐、池际尚、郝诒纯等五位学部委员享受1990年政府特殊津贴。
  • 1991年6月29日,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通知,在中国地质大学设立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991年10月17日,中国地质大学正式设立英国宝石协会会员(FGA)资格考试中文考点,是世界上唯一的中文考点。 1991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袁见齐在京逝世。 1991年12月17日,国际数学地质学会决定,授予赵鹏大教授1990年度克伦宾奖章,赵鹏大是获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

  • 1992年1月,中国地质大学杨起教授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1992年3月17日--4月10 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羽毛球队受国家教委的委派参加第二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获女子单打铜牌。
  • 1992年11月,各级党政领导温家宝、李铁映、费孝通、楚图南、钱伟长、洪学智、王光美等为学校建校40周年题词。
  • 1992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9枚金牌、7枚银牌和4枚铜牌。同时荣获本届大运会"校长杯"第一名。
  • 1992年5月,王勇峰、李致新共同攀上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
  • 199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分别在武汉、北京两地举行庆祝中国地质大学成立40周年大会。地质矿产部、国家教委、北京市、湖北省有关领导出席了庆祝大会。
  • 1992年12月16日,国家教委聘请殷鸿福教授为高等学校理科大气科学和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 1992年12月17日,王鸿祯教授当选九届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席。
  • 1992年12月31日,郝诒纯教授当选九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 1993年2月21日,原地质矿产部顾问、原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著名地质教育学家高元贵在京逝世,享年85 岁。
  • 1993年3月3 日,地质矿产部党组任命赵鹏大为中国地质大学常务副校长,徐乃和为专职副校长。
  • 1993年5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研究生王勇峰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1993年10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11902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称号,李岚清副总理接见了该班代表。同日,国家体育委员会授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国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称号。
  • 1993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赵鹏大、殷鸿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殷鸿福荣获第三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 1994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3月31日地质矿产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向池际尚教授学习的通知》。
  • 1994年1月1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教材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 1994年1月15日,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正式批准地质矿产部对中国地质大学进行重点建设的部门预审工作。
  • 1994年4月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
  • 1994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羽毛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第三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获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2枚。
  • 1994年5月7日--14日,地质矿产部组织专家组对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 建设项目进行部门专家预审。
  • 1994年5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青来校视察,并为学校题词"为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994年5月3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命名为1993年度"省级文明单位"。
  • 1994年8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地质大学进行自行审定博士生指导导师的试点工作。
  • 1994年8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教学实习基地建站40周年纪念大会在周口店隆重举行。
  • 1994年10月1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地质大学校友温家宝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视察。
  • 1994年12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新中等4位同学获第二届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特等奖。
  • 1994年12月26日,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赵鹏大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 1995年1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王鸿祯教授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书记处书记吴邦国出席并颁奖。
  • 1995年1月9日,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研究生李致新、王勇峰征服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这是他们征服的世界第四大高峰。
  • 1995年8月30日,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访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向陈香梅女士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
  • 1995年11月16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於崇文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举行庆祝大会。至此,我校中国科学院院士已达到7人。他们是:王鸿祯、杨遵仪、郝诒纯、杨起、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
  • 1996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王鸿祯院士获第四届李四光地质奖特别奖。
  • 1996年4月4日,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与湖北省省长蒋祝平签署了《地质矿产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联合共建中国地质大学的意见》,湖北省省委书记贾志杰出席了签字仪式。
  • 1996年5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被国家二委一部"211工程"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开展"211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1996年5月15日,国家教育委员会致电祝贺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试办10周年,并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建院。
  • 1996年5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汤凤林被俄罗斯工程院全体大会选举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1996年5月3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网络工程正式在国家教委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注册,标志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网已成为Internet(国际网间网)的合法部分。
  • 1996年7月5日,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殷鸿福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赵鹏大任名誉校长。
  • 1996年7月4日--14日,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大学派出了333人的代表团参加了大会。
  • 1996年7月18日,全国政协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到地大(北京)视察。
  • 1996年9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2金、2银、5铜,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学校再次荣获大运会"校长杯"。
  • 1996年12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第八次党代会,张锦高当选党委书记。
  • 1996年12月18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我校吴信才教授等完成的"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开发系统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6年,赵鹏大教授当选国家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并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金质奖章。
  • 1996年,青年教授高山荣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和199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1996年,中国地质大学在地学领域论文发表数、论文被引用篇数和被引用频次列全国第一。
  • 1997年,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揭晓,在100位获奖者中,我校郝芳、魏胜荣获殊荣。
  • 1997年4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核,标志着中国地质大学已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之一。
  • 1997年6月20日,第三届全国地质类工科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次会议在我校召开。
  • 1997年6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研究生李致新、王勇峰征服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这是他们征服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后,又征服的第五座高峰。
  • 1997年7月,在国家科委组织的国产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测试中,由吴信才教授主持研制的MAPGIS5.0荣获第一名,成为国家科委首先推介平台。
  • 1997年10月,管理学院学生彭丽霞在第五届全国超级模特大赛中荣获亚军。
  • 1997年11月,我校在京汉两地隆重举行校庆45周年庆祝大会,李瑞环、温家宝、叶选平、钱伟长、王光美、朱训、蒋祝平等为学校校庆题词。
  • 1997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中,我校获两项二等奖。
  • 1997年12月31日,老红军、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朱见香在汉逝世,享年90岁。
  • 1998年1月7日--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网第一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专家认为整个工程经费使用合理,系统运行可靠,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 1998年3月,我校学生王国栋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
  • 1998年3月25日,新任教育部长陈至立到我校视察工作。
  • 1998年4月14日,我校向教育部所属部分院校捐赠100套MAPGIS5.0正版软件。
  • 1998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71942班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标兵班集体"称号。
  • 1998年5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年级在校学生次洛参加中国和斯洛伐克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中,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次洛是我校登上珠峰的第四人,也是目前在校学生登上珠峰的第一人。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他"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和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 1998年10月18日--19日。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中央造山带国际学术会议在地大(武汉)举行,国际地科联主席布瑞特和前主席法伊夫出席了会议。
  • 1998年10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汤凤林教授被授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这是他继俄罗斯工程院授予他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后又获得的一项殊荣。
  • 1998年11月,我校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和教育部 "211工程"中期检查。
  • 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金振民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吴信才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1998年,我校羽毛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获2金2银的佳绩。
  • 1999年3月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吴信才、高山被国家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1999年3月3日,泛大陆及古、中生代之转折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 1999年4月9日,武汉市市长王守海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察看地质公园选址。
  • 1999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高山教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999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张国榉教授因其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获得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2万元的奖励。并被授予"湖北省优秀专利发明者"称号。
  • 1999年6月1日,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院士来校工作。
  • 1999年6月23日,中国地质大学在职研究生李致新和王勇峰6月23日12时25分登上大洋洲最高峰--海拔5030米的查亚峰。李致新和王勇峰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实施攀登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计划,先后登上了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1988年李致新、1993年王勇峰)、1988年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14米)、1992年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海拔6194米)、1995年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1997年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1998年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和1999年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历时10年,他们终于完成了攀登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壮举,成为最先登上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
  • 1999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091961班荣获"全国优秀班集体"称号。
  • 1999年7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校刊《地球科学》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9月14日校刊总编辑王亨君教授荣获"湖北省出版名人奖"。
  • 1999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此前,学校曾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被地质矿产部评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
  • 1999年10月,郝诒纯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
  • 1999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工作揭晓,翟玉生、张本仁两位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我校院士人数已增至9人。
  • 1999年12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被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命名为第一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1月12日,还被中国科协列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 1999年12月,殷鸿福教授当选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迭系亚委会副主席。
  • 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务处。研究生院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 2000年1月5日,国土资源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增加人口、资源瑟环境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环境岩土技术实验室、工程地球物理实验室两个实验室为部级开放研究实验室。
  • 2000年1月6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0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在西区大学生俱乐部举行。
  • 2000年1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合作处被政治市公安局评为1999年度武汉市涉外单位外管工作先进集体,邵学民被评为1999年度武汉市涉外单位外管工作先进个人。
  • 2000年1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加速学科建设,特聘请刘广润院士任博士生导师,从事学生培养、讲学、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工作。 
  • 2000年1月13日,
  • 2000年2月12 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国地质大学划转教育部管理。
  • 2000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出建设"数字地大"工程的宏伟规划。
  • 2000年2月23--26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羽毛球代表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出征第六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获4金1银1铜的好成绩,受到湖北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表彰。
  • 2000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运动队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以总成绩第三名的佳绩第三次捧回"校长杯"。
  • 2000年9月2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混双决赛,我校学生高崚与张军合作,为中国队夺得了奥运史上第一块羽毛球混双金牌。国家体育总局、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分别向我校发来了贺电。10月15日,湖北省授予高崚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 2000年9月12日,王亨君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编辑学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副理事长。
  • 2000年10月17--21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国际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协会等机构资助、我校主持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
  • 2000年10月2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名大学生启程飞往俄罗斯,成为我校与莫斯科大学签订科研教学合作协议的第一批留学者。
  • 2000年11月3日,中国地质大学外籍教师洛杰、梅森被湖北省公安厅授予在华永久居留资格。

参考条目

最后修改于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02:48